留学生警惕!换汇省下的几百块,让我赔掉20万+背案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22:37 2

摘要:对很多留学生来说,换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在越来越复杂的灰色汇兑链条里,这件小事,已经变成了骗子设局的突破口。

“换个钱能有多大事?”

对很多留学生来说,换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在越来越复杂的灰色汇兑链条里,这件小事,已经变成了骗子设局的突破口。

你以为省点手续费,结果可能是钱被骗了,账户被冻结了,最后还可能因为“协助诈骗”被立案调查。

下面这四个案例,是真实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换汇代价”。

01▏她只是换了个房租钱,却被警方协查

“我只是换了个房租钱,怎么就被警察找上门了?”

去年夏天,英国留学生木木在赶论文时,看到微信群里跳出一条换汇广告:“7.8内部汇率,秒到账,安全可靠。”

这比银行的汇率高出近0.5个点。对方自称是某金融公司员工,发来了工作证照片,还有一堆转账截图,显示交易成功记录。她正好急着交国内的房租,图省事也图实惠,就加了对方微信。

她通过转账将5000英镑打入对方提供的账户,不到十分钟,自己的国内银行卡上便到账4.3万元人民币。流程快得出奇,她还一度觉得这种方式“比银行还专业”。

她没多想,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直到一个多月后,她回国,在浦东机场准备取现时,银行卡却提示:“交易失败,请联系银行。”

她拨通客服热线,才被告知:账户已被警方申请司法冻结,原因涉及一笔协查资金。

几天后,警方来电,通知她前往当地说明情况。

她带上聊天记录、付款截图前往协查点配合调查。警方告诉她:那笔人民币中,有3万元是诈骗团伙从他人手中骗取的赃款,已被冻结。

哪怕她完全不知情,也必须将这笔钱原数退还。

02▏被骗20万后,她几乎崩溃

木木至少还收到了钱,而另一个留学生——L同学,连钱的影子都没见到。

她是国内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已经快要毕业,规划是顺利拿到学位,暑假出去旅行,然后秋天去英国布里斯托读研。但在这个看似平稳的留学前夜,她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诈骗。

图源小红书

一切始于一次刷小红书。她看到一条“低汇率英镑兑换”的帖子,价格诱人,评论热络,像是个经营已久、很有口碑的换汇账号。她动心了,为了省几千块钱,加了对方的微信。

刚开始,对方还算“守规矩”,她先转了人民币,对方很快也截图回传了一张英国银行的转账凭证,说钱已经打过去了。

但到了第二天,英镑迟迟没有到账。

她去追问,对方说“机构那边出了问题”,要给她退款。这时,对方把她“移交”给了一个自称“某某速汇客服”的人,说是专门负责退款操作的“外汇平台客服”。

这个“客服”通过语音一步步引导她操作,说要往一个虚拟账户打钱测试退款流程。“给虚拟账户打钱是会失败然后自动退回的”,对方这样说。她试着打了166元,确实失败退了回来。

她当时心想:“人家说的果然很对”,于是放下了戒心。

随后,对方换了一个“新账户”,让她打5万元,还强调这是中信等大银行的正规账户。她想着要尽快把钱拿回来,就咬牙打了过去。

但这次钱成功汇出后,对方却突然说她“操作顺序有误,系统自动收了款”,还继续PUA她:“我们只是按流程走,你太情绪化不利于退款。”

她越急,对方越稳,说“只能再走一次流程,把所有的钱退回去”。

她信了,又转了3万。但由于卡限额操作被拖到了凌晨,她的状态已经极度焦虑、意识模糊。对方说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完全丧失了判断。

直到天亮,她的银行卡被冻结,反诈中心打来电话,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而且是彻底地被骗了。

“那是我出国前的全部预算。”她说,“我坐在天台上很久,觉得自己这一年全毁了。我真的很想跳下去……”

03▏他按流程换汇,却成了诈骗案件里的“嫌疑人”

比被骗钱、被协查更阴险的,是明明按约完成换汇,结果却成了诈骗案件的“嫌疑中转人”。

Z同学在欧洲留学,遇到一个陌生人加微信,说要把2万元人民币换成当地货币。他们聊了几句,对方语气急促,说是为了给孩子交房租。出于同乡情绪和“举手之劳”的心态,他答应了。

对方先把2万元人民币打到Z同学国内银行卡账户,他也很快将等值外币汇给了对方提供的账号。流程规范,转账截图都有,交易看起来毫无问题。

可几个小时后,他国内的银行卡就被冻结了。

警方通知他:你收到了涉案诈骗资金,需要协助调查。

更离奇的是——那笔2万元,是“受害人”亲自报警称被骗的,而对方的口供显示:“我被诱导转账,对方名字是Z同学”。

Z同学傻眼了:

“我说我能换2万,对方就刚好‘被骗2万’,金额、时间都对得上,谁能做到这么配合?”

他开始怀疑,这根本不是受害人,而是团伙内专门负责“出面报警”的“演员C”。

04▏对方不是骗子本人,而是另一个被骗的人

2023年5月,受害人A在某社交平台联系到“私人换汇”,对方报出一个远低于市场价的汇率,还声称可以“当面交易,更安全”。

但到了约定地点,来的人却不是骗子本人,而是另一个“中间人”——有可能是另一个被骗来“换汇”的人B。

骗子在微信上反复嘱咐双方:“别多说话、别提汇率,你们就直接对接打款就行。”

A心想,只要钱到账就好;B则被告知“等到账就给日元”。

结果A转了7万人民币,却不是转给B;B没收到钱,自然不给外币。两人一头雾水,最终现场掰扯、甚至报警。

这种“错位对敲”式骗局,本质上是两头骗。骗子不碰资金,靠制造错配交易让两位互不认识的当事人互相误认为对方是汇款人,从而完成一次‘无责任式诈骗’。钱没了,外币也没了,受害人甚至不知道该报谁的警。

▍这些骗局,为什么总能得手?

这些骗局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低级。可偏偏就是这种套路,能一骗再骗,从微信群骗到朋友圈,从留学生骗到上班族。

靠的不是技术,不是演技,而是一个最简单的心理:

你相信了那句“好像挺划算的”。

他们不需要技术,也不靠演技。他们只负责营造一个看起来“安全又划算”的场景,让你自己按下确认键。

我们写下这四种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在真实世界里,换汇骗局的剧本不断翻新,但开场白永远一样:

“兄弟,我这边有个内部汇率,秒到账,走不走?

留学生换汇避坑指南:如何避开骗局、协查和背锅风险

✅ 所有换汇行为,优先使用正规渠道:银行柜台、手机银行、Wise、Revolut、Western Union 等持牌平台。

✅ 不帮陌生人中转资金,尤其不要接收来路不明的大额转账。

✅ 所有换汇聊天记录、付款截图、账户流水保留至少一年,用于未来自证清白。

✅ 一旦账户冻结,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打印流水、申请用章,并配合警方说明用途,争取最小损失。

✅ 转账时备注用途:“学费”“生活费”“亲属支持”等明确字样,有助于资金合法路径的识别。

✅ 所有线下交易必须确认对方身份真实可核实,谨防“非本人到场”错位骗局,避免在模糊交易中被当“跳板”。

✅ 所有“汇率特别优”“手续费全免”“秒到账”的广告都应视为高风险信号,不要因便宜放弃对流程的判断力。

写在最后

留学生私下换汇,看似只是省点手续费,却可能踩进洗钱链条、诈骗剧本,甚至留下法律风险。

不管是换钱失败、被骗跑路,还是被协查背锅,真正承担后果的,往往是最容易找到、最无法脱责的那一个。

别轻信“高汇率”“秒到账”“正规渠道”的说辞。

能写进微信群和私信里的“内部优惠”,往往不是机会,是陷阱。

【案例说明】本文所述案例均根据多起真实事件整理改编,部分人物为化名,细节经隐私处理,旨在提升留学生群体对换汇风险的警觉。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