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02:55 2

摘要: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符号体系,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在对业已形成的经典符号进行传承、阐释、弘扬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本质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书写,进而实现创造性转

作者:何 弘(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符号体系,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在对业已形成的经典符号进行传承、阐释、弘扬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本质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书写,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应该也必须借助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短剧等新兴文艺形式,如此才能为中华文明标识注入新的活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正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优势,重塑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范式,更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文学作品将传统节日、礼仪、服饰等元素融入其中,赋予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图为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国色芳华》,细腻呈现大唐图景。资料图片

将中华文明标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幻想和历史是网络文学影响最广泛的两大题材类型。幻想类作品除目前增长迅速的科幻小说外,影响广泛的玄幻、修仙、武侠等类型基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完成世界构建和叙事;历史类作品则重点重述中国历史事件、重塑历史人物。这些作品不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完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重构,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

网络文学创作参与者数以百万计,作品达到数千万部之多,中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甚至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与传说等都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未被书写过的几乎难以找到。例如,血红的小说《巫神记》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基础,融合苗族的历史传说和《山海经》神话等,重新演绎古代历史和神话中的人物、故事。今何在的《悟空传》则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重塑,赋予其全新的性格和使命,使这个经典的神话形象焕发出新的活力。网络文学中的历史小说对中华历史进行生动的描绘和解读,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让读者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历史。以阅文集团为例,古代言情、玄幻、仙侠三大品类中,涉及传统节日、礼仪、服饰的文本占比达63%。《汉宫奇闻录》等作品甚至设立专门章节考据六礼、周礼,使读者在阅读中完成文化常识的沉浸式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思想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网络文学通过类型化叙事构建起传统价值观的当下传播路径。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艺术手法,网络文学将中华文明标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玄幻小说中的修仙文化、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历史小说中的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文明标识在网络文学中的典型呈现。影响巨大的玄幻小说,如《盘龙》《择天记》等以道家哲学思想构建世界基本法则;《大奉打更人》则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演绎;《剑来》等武侠小说以“侠义精神”为核心符号,塑造出兼具传统儒家仁德与现代英雄主义的人物形象,这种“侠之大者”的塑造,使“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传统价值通过人物命运获得情感共鸣;仙侠小说中的“修真”体系,不仅延续了“修齐治平”的传统理念,更通过“渡劫”“结丹”等设定,将个人成长与家国责任、宇宙秩序相联结。网络文学通过精彩的故事,将传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庆余年第二季》引发国内外观剧热潮。资料图片

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提供新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精英化倾向,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到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助力网络文学完成了大众文艺从“为大众”“写大众”到“大众写”的拓展,网络文学因而成为新大众文艺最充分、最有效的鲜活实践。网络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大众文化生产的底层逻辑,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产生着重要影响。

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特征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网络文学平台的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滚动式文化传播机制。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评论、创作等方式参与到文化创造中来,通过“评论打赏—作品修改—更新反馈”的闭环,深度参与文明符号的阐释过程,这种互动性使得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

近年来,AI技术的介入使文明标识的传播更具精准性。起点中文网“内容决策系统”可分析读者各类元素的偏好,引导创作者强化相关情节;百度的“文心一言”、字节跳动的“豆包”,以及DeepSeek等都对网络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临渊行》通过算法推荐,融入《山海经》等民间神话传说、诸子百家、佛、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出具有推理性的古典神话体系。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AI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使中华文明标识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目前,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总数约2亿人,其中“Z世代”占80%,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多个海外网络文学App产品日活超10万人次,部分超百万人次。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盘龙》《诡秘之主》等网络小说在海外广受追捧,到《琅琊榜》《甄嬛传》《天圣长歌》《天官赐福》等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在海外热播,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极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标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阅读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外国读者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价值观,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在一些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中,网络文学作品成为重要的交流内容,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目前,Webnovel平台海外用户中,18—24岁读者占比达58%,他们通过书评、手绘插画等方式贡献内容超2亿条,形成“中国故事—本土表达—全球传播”的创新链。一些海外的网络文学粉丝还自发组织了研究小组,深入探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网络文学以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国际受众的注意力,培养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许多外国读者在阅读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目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平台有近百万外国人参与网文创作,创作作品150余万部。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结构、人物设定等被海外作者模仿借鉴,欧美微短剧也广泛借鉴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叙事逻辑,一些网文经典套路成为海外微短剧的成功密码。这种由网络文学引发的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和世界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通过传承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和拓展中华文明标识、促进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为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文学的创新发展,必将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4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