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娶残疾女人,如今她成村里第一个女企业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1:14 4

摘要:那是一九七九年初春的一个下午,天空阴沉沉的,空气里还带着冬天的余寒。我刚从地里回来,就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喧哗。

她的双腿与坚韧

"你大哥的命真苦啊,娶了个瘸子,这辈子就这样了。"村支书刘明德拍着我肩膀,眼里满是怜悯。

我默不作声,只觉心头一阵苦涩,指甲不自觉地掐进了掌心。

那是一九七九年初春的一个下午,天空阴沉沉的,空气里还带着冬天的余寒。我刚从地里回来,就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喧哗。

"娶个瘸子回来,周家的门楣都被拉低了。"村里的长舌妇张婶子站在我家院墙外,故意扯着嗓子说。

我一个箭步冲上前:"张婶,你嘴巴干净点!"

张婶撇了撇嘴:"呦,我这不是为你们周家考虑么?大家闺女不够挑的,偏偏去找个残疾人,这不是讨罪受么?"

这事还得从半年前说起。那年我大哥周长安在县城运输站当装卸工,每天天不亮就骑着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去上班,日头偏西才回来,整个人黑瘦黑瘦的,但眼神里总有一股子倔劲儿。

那是一个雨天,我大哥背起一位摔倒的残疾姑娘去医务室。那姑娘叫李菊芳,十六岁那年被生产队的拖拉机压伤了右腿,留下终身残疾。

她在供销社门口摆着小摊,靠补缝衣服为生。那天雨下得很大,她收摊时不小心滑倒了,我大哥刚好路过,二话没说就背起她去了医务室。

"不碍事,就是皮外伤。"医生说。

大哥点点头,继续蹲下身:"我背你回家吧。"

菊芳连忙摆手:"不用,不用,已经麻烦你了。"

"这雨这么大,你怎么走?"大哥说着,已经背起了她。

从那以后,每逢下雨天,我大哥总会"恰巧"路过供销社,帮菊芳收摊、送她回家。日子久了,两个人便熟悉起来。

"长安,你疯了不是?"母亲得知大哥要娶菊芳时,一连三天没吃饭,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咱家虽不富裕,可你条件也不差呀,怎么就看上个残疾人了?"

父亲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抽着烟袋锅子,眉头紧锁。"长安,你再考虑考虑,这媳妇是过一辈子的事,不能冲动啊!"

乡亲们私下讥笑,说我大哥是"捡了便宜货",说他"脑子进水了"。只有大哥面对所有人的不解,倔强地说:"菊芳比谁都坚强,我敬她。"

那时候,我们村的年轻人大多向往城里的生活,能找个城里对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而我大哥,放着好好的前途不要,偏偏选了个农村的残疾姑娘,这在村里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九七九年冬天,大哥和菊芳结婚了。没有铺张的婚宴,没有喜气的鞭炮,只是在大队部贴了张结婚证明,又在家里摆了几桌便饭,就这样过门了。

婚后,菊芳住进了我家的西厢房。每天天不亮,她就撑着她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一瘸一拐地去院子里挑水做饭。我常听见她哼着《社员都是向阳花》,虽然腿脚不便,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

"菊芳,你歇着,这些活我来干。"母亲看不过去,总想帮她。

"娘,我能行。"菊芳总是笑着拒绝,"您放心,我不会给周家丢脸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菊芳用她的勤劳和善良渐渐融入了我们家。她的针线活极好,村里人的衣服破了,都爱找她补。一开始,可能是出于同情,渐渐地,是因为她的手艺确实了得。

那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一股创业热潮在全国蔓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个体户也开始有了生存空间。菊芳看准了机会,在我家的小院里安了台老式手摇缝纫机,开始接些简单的缝补活计。

"这缝纫机哪来的钱买的?"有一天,我好奇地问她。

菊芳笑了笑:"我这些年给人缝缝补补,攒了一百多块钱,加上你大哥的一部分工资,刚好够买一台二手的。"

一百多块钱,在那个年月,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四十元,可见菊芳是多么节俭,又是多么有心思。

我记得那是一个大雨如注的下午,菊芳接到县服装厂急单,要缝制二十套工作服。放在平时,这单生意得三天才能完成,但对方只给了一天时间。菊芳二话没说,便应了下来。

"菊芳,这活儿你一个人哪能赶得完?"我看着那一堆布料,不由得担心起来。

她笑了笑:"我干活比别人快。再说了,这可是个机会,做好了,以后县服装厂的活儿就源源不断了。"

那天夜里,雨下得更大了。我听见缝纫机的声音从西厢房传来,咯吱咯吱,一直响到凌晨。透过窗户,我看见菊芳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弓着背,专注地操作着那台缝纫机。她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脸色因为疲劳而显得苍白,但眼神却格外坚定。

第二天清晨,菊芳顶着大雨,拄着拐杖,把做好的工作服送到县城。路上泥泞不堪,我提出要帮她送去,被她婉拒了。

"我得亲自去,和厂里谈谈后续合作的事。"她说这话时,眼里闪烁着光芒。

那天下午,菊芳回来了,裤子和鞋子上沾满了泥巴。原来,她在去县城的路上滑倒了两次,衣服沾满泥水,但那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工作服却干干净净。

"要是你接不下这单,我们就要找别家了。"服装厂的王师傅接过衣服,眼里闪着惊讶,"没想到你真做到了,而且质量还这么好。"

就这样,菊芳的名声在县里渐渐传开。她用积攒的钱又买了第二台缝纫机,不是手摇的那种,而是脚踏式的,效率高了不少。她又招了两个村里的姑娘帮忙,一个是张婶家的大闺女,一个是队长家的小女儿,都是村里的待嫁姑娘。

"你看看,菊芳这残废还能做出点名堂来,你们这些好手好脚的,怎么就甘心在家里等吃等喝?"村里的婆娘们开始拿菊芳教育自家闺女。

一九八二年,我们家的土坯房翻新成了砖瓦房,盖了三间正房,两间厢房。院子也扩大了一倍,专门辟出一块地方做菊芳的"缝纫车间"。那时候,大哥已经从运输站调到了县供销社当仓库保管员,工资虽然不高,但胜在稳定。

菊芳的生意越做越大,村里人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曾经讥笑她的人,现在遇到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甚至询问能不能介绍自家闺女去她那里学手艺。

"长安有福气啊,娶了个能干的媳妇。"村里人私下这样说。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天,村里来了个推销员,背着个黑白电视机挨家挨户地推销。那时候,电视机可是稀罕物,全村也没几家有。

"这可是进口的牌子,性能好着呢!"推销员站在我家院子里,眉飞色舞地介绍着。

父亲搓着手,有些踌躇:"多少钱一台?"

"八百八,您给八百就行。"推销员报出一个让全家人倒吸一口冷气的价格。

八百元啊,那可是普通工人小半年的工资了。父亲摇摇头,准备婉拒。

"买吧。"菊芳突然开口,"我这儿有钱。"

她从西厢房里拿出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钱。数了八百元给了推销员,然后转身对父亲说:"爹,您和娘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

那一刻,我看见父亲的眼圈红了。他拍了拍菊芳的肩膀,说:"好闺女,爹没看错人。"

电视机安在了堂屋正中央,每到晚上播新闻联播的时候,院子里都会挤满了邻居。菊芳总是早早地支好长凳,烧好一大壶开水,热情地招待前来看电视的乡亲们。

"你瞧瞧人家菊芳,腿脚不便,还这么能干,咱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村里的年轻人都被她的精神所感染。

一九八五年,乡镇企业改革如火如荼,上头鼓励能人办厂。菊芳心思活络,看准了服装加工这一行的前景,想把自己的小作坊扩大成一个正规的服装厂。

"长安,我想贷款买几台新式电动缝纫机,再租个大点的地方。"一天晚上,我听见菊芳和大哥商量。

"你有把握吗?"大哥问。

"我算过了,现在每个月能赚两百多,扩大规模后,就算是保守估计,也能翻一番。再说了,现在国家政策好,支持个体户发展。"菊芳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憧憬。

大哥沉默了一会儿,说:"那就试试吧,我支持你。"

第二天一早,菊芳拄着拐杖去了信用社,想申请贷款五千元。可信用社主任一看她是个残疾人,又是个女流之辈,当场就泼了冷水。

"万一还不上怎么办?你一个残疾人,能管得了那么大的场面吗?"主任皱着眉头说。

菊芳没有灰心,她回来后,翻出了这几年来所有的账本和合同,又找了县服装厂的王师傅写了推荐信,再次去了信用社。

"你看看,这是我这五年来的流水账,每一笔都清清楚楚。这是和县服装厂的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了稳定的订单来源。"菊芳把材料摊在主任面前,语气坚定而诚恳。

主任翻看着这些材料,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行,我给你批两千元,先试试水。如果半年内能按时还款,再考虑追加。"

菊芳欣喜若狂,连声道谢。回家路上,她走得特别快,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都透着喜悦。

我记得那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如何用这笔钱。父亲和大哥担心风险,建议稳妥一点,先买两台新机器,剩下的钱留作周转。菊芳却有自己的想法。

"与其小打小闹,不如一步到位。我打听过了,村东头的那个废弃谷仓,现在无人使用,可以低价租下来改造成车间。咱们一次性买五台新机器,再请十个工人,做个像样的小厂。"菊芳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账。

"可是,两千元够吗?"大哥担忧地问。

"我自己还有一千多积蓄,再加上向亲戚借一些,应该够了。"菊芳胸有成竹地说。

听了菊芳的规划,我悄悄数了数自己的积蓄,凑了三百块钱想资助她,却被菊芳坚决推开。

"小叔子,我不要你可怜。我有能力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一条路来。"她的语气很平静,但眼神格外坚定。

她的眼神刺痛了我。那一刻,我才明白,在别人眼里的"可怜人",心里装着比常人更强大的自尊和尊严。

就这样,菊芳用她的信誉和规划说服了信用社,贷到了两千元。她租下村东头的废弃谷仓,花了半个月时间清理打扫,又请村里的木匠做了几张长桌,把从县城买来的五台崭新的"蝴蝶"牌电动缝纫机一字排开。

"菊芳服装厂"的牌子是我亲手写的,用红漆在一块木板上刷出了大大的字,显得特别醒目。挂牌那天,村里人几乎都来了,连村支书刘明德也亲自到场祝贺。

"菊芳啊,你可给咱村争光了。"刘支书笑呵呵地说,"这可是咱村第一个私营企业,以后有你的带动,咱村的经济肯定能上一个台阶。"

开业当天,前来应聘的村民排起了长队。有的是家庭妇女,想在照顾家庭之余赚点零花钱;有的是待业青年,想学一门手艺傍身;还有的,竟是曾经讥笑菊芳的那些长舌妇。

"菊芳啊,你看我这手艺如何?我给我们家老头子做了二十多年衣裳了。"张婶子搓着手,笑得特别谄媚。

菊芳没有计较往日的嘲笑,而是公平地考核每一位应聘者的技术,最终录用了十名工人,其中就包括张婶子。

"既然来了,就好好干。我不会因为私人恩怨亏待任何一个愿意付出劳动的人。"菊芳对张婶子说。

张婶子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敢看菊芳。

厂子开起来后,菊芳比以前更忙了。每天天不亮就去开门,直到深夜才回家。她不仅要监督生产质量,还要亲自跑业务,联系客户。有时候,她拄着拐杖一连跑好几个乡镇,只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订单。

"菊芳,你别太拼了,注意身体。"大哥心疼地说。

"不拼不行啊,咱们贷了款,雇了工人,每个月都有一大笔开支,不多接些活儿,哪来的钱周转?"菊芳一边整理账本一边说。

就在厂子刚有起色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菊芳的计划。那年冬天,一场大雪压塌了谷仓的一角屋顶,差点砸到几个工人。所幸无人受伤,但设备和布料却被雪水浸湿了不少。

"这可怎么办?"工人们慌了神,议论纷纷。

菊芳沉着冷静,先安排人把能抢救的设备和材料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立即联系了房东,要求尽快修缮屋顶。

"这天寒地冻的,修不了啊。再说了,这屋子这么旧,修一个角,说不定别的地方也会塌。"房东一脸为难。

菊芳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不能在这危房里继续生产;另一方面,贸然停工,会影响订单交付,损失客户信任。

就在这时,大哥站了出来:"要不,先把设备搬到我们家去?院子虽然小点,但总比没有地方强。"

就这样,菊芳的工厂临时搬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冬天的白天短,为了赶工,菊芳和工人们经常点着煤油灯加班到深夜。那段时间,我们家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缝纫机的声音和说笑声交织在一起,给寒冷的冬夜增添了几分温暖。

"菊芳,你说咱们是不是该考虑建个像样的厂房了?"一天晚上,大哥提议道。

菊芳点点头:"我也这么想。只是,咱们手头的钱还不够。"

"咱们可以再贷款。这半年来,你按时还了两千元贷款,信用社应该会支持你的。"大哥鼓励道。

第二天,菊芳再次来到信用社,这次,主任的态度明显不同了。

"菊芳啊,你这人做事真靠谱。说好半年还款,一分不差地按时归还了。这样吧,我给你批五千元,你好好发展你的服装厂。"主任笑呵呵地说。

有了这笔钱,菊芳在村委会的协调下,拿下了村北一块集体闲置地,开始规划建设自己的厂房。从设计图纸到采购建材,再到监督施工,菊芳事必躬亲,每一个细节都亲自过问。

"你这腿脚不便,就别跑工地了,我帮你看着。"大哥心疼地说。

"不行,这可是我的心血,我得亲眼看着它一砖一瓦地建起来。"菊芳执拗地说。

那个春天,菊芳的新厂房如期落成。红砖青瓦,宽敞明亮,比起那个破旧的谷仓,简直是天壤之别。厂房正门挂着一块崭新的牌匾:菊芳服装厂,大红底金字,特别醒目。

开业当天,县里的领导和周边乡镇的代表都来了,场面比先前热闹了不知多少倍。县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采访这位乡镇企业的女能人。

"李菊芳同志,你能分享一下你的创业经历和心得吗?"记者把话筒递到菊芳面前。

菊芳有些局促,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我没什么特别的经历,就是不服输,不认命。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我相信,勤劳和智慧能弥补这些不足。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普通人创业的机会,我只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已。"

这段采访在县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更多的订单纷至沓来,菊芳的服装厂开始供不应求。她又增添了设备,扩招了工人,生意越做越大。

一九八八年,菊芳的服装厂已经发展成为县里颇有规模的乡镇企业,年产值达到了十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站在人群外,我看着菊芳拄着拐杖在厂房里来回忙碌的身影,一阵鼻酸。十年前,谁能想到,被村里人嘲笑的"瘸子媳妇",如今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女企业家?

刘明德悄悄走到我身边,不好意思地说:"你哥眼光真准啊,咱村没人比菊芳强。"

"是啊,她的腿瘸了,但她的意志比谁都坚强。"我感慨道。

菊芳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周家。我们家从村里的普通人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家庭"。大哥也因为菊芳的关系,被提拔为供销社的副主任,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事业有成后,菊芳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专门在厂里设立了几个岗位,优先录用村里的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和正常工人一样的工资待遇。

"我知道残疾人有多渴望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菊芳说,"我想尽我所能,帮助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

一九九零年,菊芳服装厂被评为"县先进企业",菊芳本人也被授予"巾帼能手"的称号。领奖那天,她穿着一身她自己设计的深蓝色旗袍,拄着精致的红木拐杖,站在领奖台上,接过沉甸甸的奖牌,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没想到吧,一个瘸腿女人也能站到这样的高度。"台下有人小声嘀咕。

我望着远处菊芳忙碌的身影,知道她的价值从来不在于那条残缺的腿,而是那颗从未向命运低头的心。残缺的是身体,不屈的是灵魂。

如今,村里人看她的目光都变了,不再是怜悯和轻视,而是充满了敬佩和尊重。而我,也从心底里感谢大哥当初的选择,给了我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嫂子,也给了村里人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就怕菊芳不接咱的闺女进厂啊,她那眼光高着呢,手艺不好的一概不要。"如今,村里的婆娘们最大的担忧变成了这个。

而菊芳,依然每天拄着她那根拐杖,在厂房里来回忙碌,指导工人们的工作,检查产品质量,计划下一步的发展。她的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如今在村里已经成了勤劳和坚强的象征。

"腿残志不残,心齐路自宽。"这是菊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了我们村里人常用来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每当看到菊芳的身影,我就会想起那个下雨天,大哥背着她去医务室的情景。命运的齿轮就在那一刻发生了转折,而我们,有幸见证了一个平凡女子不平凡的人生传奇。

来源:桃花初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