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项行动明确聚焦网络“黑嘴”伤企乱象,重点整治“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问题、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问题、恶意营销炒作问题、泄密侵权类问题”共
5月2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项行动明确聚焦网络“黑嘴”伤企乱象,重点整治“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问题、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问题、恶意营销炒作问题、泄密侵权类问题”共四类突出问题。
就在《通知》发布的两天前,5月20日,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自己发布视频对“朱江明去世”的谣言进行了回击。在视频中朱江明略显无奈地表示:“作为创业者,以前要努力证明零跑活着,现在零跑好了,我还要得证明自己还活着。这也让我体会到,造谣很容易,辟谣却很难。”
离谱程度达到这样的“谣言”,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汽车行业舆论场上的一个缩影。汽车行业网络环境乱象频出,各种谣言、流言、偏见屡见不鲜,而整车企业法务部则疲于应付,成了仅次于公关部在公众面前曝光率“次高”的部门。
谣言能离谱到什么程度
除了开头提到的造谣创始人去世,汽车行业当中甚嚣尘上的谣言还有不少离谱“样本”。
“电动车漏油”——小米的YU7还没上市的时候,就出现了话术相对统一的谣言,宣称YU7的车门缝隙大、玻璃脆弱、机油泄露。如果说车门缝隙大还能理解,说电动车“机油泄露”也过于脱离常识了。
“挡位设计不合理”——有多个账号发文质疑比亚迪挡位设计不合理宣称“R 档在前,D 档在后(的设计)……开了 5 个月依然不能完全适应”。同样的话术统一——大量ID采用相同文案;同样的“离谱”——R 档在前,D 档在后,基本属于设计沿用惯例。
“造型不吉利”——在更早一些时间,理想发布纯电MPV MEGA前后,社交平台出现大量将MEGA PS成“灵车”的内容,直接影响了MEGA上市后的预订情况。
“冒充车主”——更为让人咋舌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一些账号背后的控制人,使用AI工具批量生成谣言视频,伪造车主采访。“我自己就曾差点儿陷入漩涡。我仅仅是在某社交平台发了一张自家车单方事故的图片,权当记录和调侃自己。没想到,仅一天的功夫,这些图片就被一些账号转发,配上的内容是车辆‘断轴’。”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车牌号是我自己家车,我差点就‘信’了。”
除了这些,"电池爆炸"、“创始人套现跑路”、"车内甲醛超标致癌"等谣言也屡见不鲜。
企业反击
向“黑公关”说不
类似朱江明这种录制视频“自证清白”的,实属比较内敛和无奈的回应。不少企业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月22日,北汽集团发微博称,北汽集团辟谣中心正式上线,针对互联网上一些恶意造谣、诋毁北汽集团的不实信息,将通过此平台进行辟谣,并坚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月19日下午,小米法务部在社交平台发文称“2025年5月15日,公司从司法机关处获悉,此前公司报案的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黑公关案件,已经告破。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
5月13日,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感谢提供线索,(指所谓‘挡位’不适等内容)这是典型‘黑公关’的行为,我们决不姑息,一追到底!”
2025年3月鸿蒙智行法务部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经查,2024年5月以来,某公司操纵数十家MCN机构使用上万个账号发布、评论大量恶意造谣、抹黑、诋毁鸿蒙智行品牌及产品的虚假信息,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损害鸿蒙智行品牌和产品声誉。近日,从司法机关了解到,该公司多人已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并被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上文提到的理想的案例中,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将用法律手段处理事件中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行业人士笑称,车企曝光率最高的部门可能是公关部,第二高的一定是法务部。
黑公关折射行业困境
当前,汽车行业企业正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惩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试图遏制“黑公关”、“黑产”的蔓延。然而,这种以法务为主导的应对模式虽然能在个案上取得成效,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无奈陷入被动应战的循环。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类问题出现的土壤、根基,否则将无法有效从源头杜绝此类现象的不断“重演”。
“我个人简单分析认为有个原因,一个是平台‘放纵’,另一个是行业内卷严重。”国内某OEM品牌公关部门的资深经理私下向记者“吐苦水”。在他看来,谣言之所以愈演愈烈,越来越离谱,是多重因素共同形成的。
平台的“唯流量是图”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汽车产品复杂度较高,普通消费者也很难具备专业知识储备对信息真伪进行辨别,很多账号抓住产品某些特征,裹挟了情绪之后进行毫无专业依据的评判、引导,天然具有类似“病毒传播”的特点,非常容易获得大量受众的关注,这些账号因流量获得分成。而这其中,平台的“不作为”、“慢作为”,主张、滋生了这类账号的蔓延。
5月22日发布的《通知》成为斩断黑手、封堵黑嘴的“尚方宝剑”。《通知》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平台责任、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工作机制”的四点工作要求。尤其是其中要“指导督促属地网站平台对照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完善涉企信息审核、处置标准,强化热搜热榜等重点环节内容管理,加强财经类公众账号和MCN机构日常管理,健全平台涉企侵权信息投诉举报专区功能设置,细化举报指引,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效”让更多人看到清朗涉企舆论环境的希望。
其次“黑公关”与当下汽车行业高度内卷也密不可分。一些谣言背后,对某车型、某品牌定向打击、精准爆破。而由于行业竞争高度白热化,无关车企面临此情况,多选择作壁上观,坐收渔利。
整治“内卷式”竞争也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近日表示要通过“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地方约束、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市场监管”四个方面来综合整治。
“所以我们想要行业愈发清朗,需要企业、行业、平台、监管部门多方携手。”前述公关部门经理告诉记者。
当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无论是谁都可能成为“黑公关”的受害者,就应该从自身做起,拒绝“自扫门前雪”式的冷漠,多向消费者、向公众普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而行业既需要“自律”的倡议也需要横向的协调,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擦亮中国汽车的金字招牌,而非任由其蒙尘;平台类公司,则应摒弃单纯的流量观,擅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尽早识别谣言,阻断传播并加大对相关账号的处理力度;监管部门则应依法出重拳整治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市场竞争生态。
“黑公关”并非一日形成,整治也需要“久久为功”。只有当各环节、各链条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上下同心、通力配合,方能早日恢复汽车行业舆论的清朗环境。
文:马鑫 编辑:齐萌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