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楼院到党群服务中心,再到驿站、大食堂,记者同兴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轶达在社区边走边聊,听她讲述一个又一个变闲为宝的关于“换”的社区故事。
题记
兴隆社区的自我造血探索
用现下流行的话说,本溪市平山区南地街道兴隆社区“有点东西”——有自我造血的自强,有迎难而上的韧性,更有服务互换的创新。
从楼院到党群服务中心,再到驿站、大食堂,记者同兴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轶达在社区边走边聊,听她讲述一个又一个变闲为宝的关于“换”的社区故事。
通过创新“服务互换”模式,兴隆社区实现了自我造血,这一点难能可贵。而在“服务互换”和回馈机制的激励下,社区居民向社区靠拢过来,外界力量也被社区吸引过来,在一种互惠的长久的良性互动中,社区的社会治理效能大大提升,很多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
在基层治理难度不减的当下,兴隆社区的“换”字法颇具借鉴意义。
是换不是要
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换”到钱,3个项目每年总收入近5万元,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兴隆社区初步实现了自我造血。
5万元,不多,但值得借鉴。
本溪市平山区南地街道兴隆社区今年“25岁”,杨轶达陪伴了她20年。作为社区的“一家之长”,杨轶达觉得自己有义务“养家”。
挣钱,自然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单方面索取,又绝非长久之计。杨轶达绞尽脑汁去想怎么才能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换”到钱,于是,一点点摸索出一套“换”字法。
“要跟人家换,那就先想我有什么,然后再想对方需要什么,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才能交换成功!但交换有一个前提,这件事必须是对百姓有好处的!”杨轶达说。
社区前办公地点闲置了,杨轶达就想着怎么把它利用起来。社区老年人占居民总数的40%,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吃饭是个大问题。“要是能在他们身边开个大食堂,让他们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该有多好啊!”
杨轶达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寻觅到一对开过饭店的夫妻来经营大食堂,协商用老办公地点换取大食堂三成的收益。可就在一切准备停当即将开业的当口,住在附近的居民有意见了。
上级领导找到杨轶达商量解决办法,她没有打退堂鼓,“给我几天时间,我去做做工作!”
接下来的一周,杨轶达每天早晚去居民家里,苦口婆心地做解释工作:“开这个大食堂对大家来说是好事,大家担心的安全问题我们都会想办法避免……”从1楼到8楼,杨轶达走遍了附近楼宇的每一户,直到所有人都签了同意书。
大食堂终于顶住压力开起来了,但杨轶达清楚,要想长期开下去,必须得盈利才行。大食堂开在社区里,并不临街,为了将它宣传出去,开业后的3个月,杨轶达每天中午饭也不吃,就去大食堂里做直播。午休的两个小时里,她反反复复地介绍着大食堂的位置、菜品、菜价和菜的品质等。“做主播可真不容易,下了播我就觉得嗓子冒火,不想说话,也不想吃饭!”杨轶达说。
让杨轶达惊喜的是,没几天,附近那些原本反对的居民也来大食堂吃饭了,还一个劲儿夸“太方便了!”又过了不久,这些居民还自发地做了温馨提示牌,摆放在大食堂里。
现在,大食堂运营得很好,不只是附近的居民来吃,附近的学校、医院等单位也来大食堂订餐,每天中午,餐品要更换3轮。开办以来,惠及周边居民2.5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万余人。
除了大食堂,社区还利用闲置空间与某电商合开24小时便民驿站,设立旧物回收点,这3个项目每年总收入近5万元,全部用于社区建设。至此,兴隆社区真正实现了自我造血。
用真心去换
“我们真心为社区居民着想,为他们做实事,居民真正感觉到社区在变好,自然就会愿意为社区付出。” 杨轶达说。
从有想法到实施再到可持续发展,每个营收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都遇到过很多困难,杨轶达带领工作人员一个个攻克,从不轻言放弃。这份坚持离不开杨轶达性格中的执拗,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想让社区越变越好的真心。
坚守社区20年,并且还准备一直扎根下去,杨轶达早就在心里画出了一个小小的蓝图,社区要干净要美观,更要让居民有安全感、幸福感,杨轶达想做的事很多,而她的“换”字法换来的也不只是钱。
社区有9栋老楼,外墙墙面陈旧斑驳,很不美观,但如果请人来绘墙,价格昂贵。杨轶达听说社区新楼里有个“能人”志愿者,名叫李国成,能写会画,就主动上门拜托他帮忙美化墙面,让社区美起来。
李国成老人被杨轶达的真心打动,虽然他的老伴卧床多年,需要他照顾,但他还是接下了这份艰巨的任务。
每天早上照顾老伴吃过饭,他就带着社区工作者一起绘墙,一直画到下午3点,他再回家给老伴弄饭。就这样,一天一天画着,终于让9栋老楼近万平方米的外墙墙面实现了华丽转身。
记者看到,墙绘内容丰富多彩,有党建主题,有平山风景,有十二节气和十二生肖,还有“没错,我也很喜欢本溪”这样的时尚打卡主题,成为小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这些墙绘不仅装点了老楼墙面,更点亮了居民的心。居民笑着评价说:“好看的小区千篇一律,有趣的墙绘万里挑一。”
问到社区志愿者为什么这么支持社区工作,杨轶达又提到了那个“换”字,为居民着想,设身处地地思考居民想要什么。居民想要个活动的空间,社区就把党群服务中心空出来给居民跳舞、打乒乓球;居民想要强身健体,社区就请本溪市太极拳协会会长赵建国来教大家八段锦;社区居民想要学习收纳,社区就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老师来上收纳课……
为居民着想,是真心实意地为居民解决难题。社区利用自我造血获得的资金,完成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修缮道路,更新照明设备,为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提供帮扶,让社区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换的是长久
如今,同社区合作过的单位会主动来询问社区最近有什么活动他们可以参与,已然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考虑到社区老人就医困难,社区与本钢南地医院建立长期合作,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宣讲室提供给南地医院开展免费授课和义诊活动,而作为交换,只要社区居民提前和社区预约,就能在南地医院享受免费咨询、免费检查指尖血糖等项目,并且有导诊一路贴心陪伴。而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医院还可以上门服务,费用很低。
“在跟医院、银行等单位合作时,我们不止会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还会考虑到合作单位的需求,只有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合作才能长久。”杨轶达说。
走在社区里,记者看到的都是干净整洁的画面,楼道里看不到杂物堆放,墙面上也没有碍眼的小招贴。对于很多社区头疼的环境维护问题,在兴隆社区变得轻而易举。
杨轶达说,早在2020年,社区就开始清理小区和楼道,此后一直保持常态化清理。而这种常态化清理除了依靠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外,来自社区以外的志愿者团队也功不可没。
特别是来自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多支志愿者团队,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主动来到社区,帮社区净化环境、服务居民,持续多年,让社区时刻保持整洁的面貌。
而获得这些志愿者团队的长期支持,依然离不开“换”字。考虑到这些志愿者团队中年轻人较多,社区为他们成立了“红娘工作室”,组织大型专场联谊会,还举办了公益户外摄影培训班,不仅传授摄影技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搭建起年轻人的交友平台。
社区追求的是一种长久的关系,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就像杨轶达说的:“社区想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事,也想把服务做到位,只有通过将心比心地‘换’,这一切才能实现。”
来源:通江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