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家玩文字游戏,消费者则成了冤大头,这样的‘套路’还要坑上多少人?
商家玩文字游戏,消费者则成了冤大头,这样的‘套路’还要坑上多少人?
最近上海的卞女士,就遇到一件特别离谱的事。
她在直播间看到有人卖花生米,6.8元就能买到10斤,商家还自称厂家直销,保证不会坏!
这些话术听着就让人心动,毕竟超市里一斤花生米,怎么着也得要个七八块钱。
卞女士二话不说就下单了,想着反正就几块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
就在她满心期待,希望真能收到一大袋花生米时,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快递到手后轻飘飘的,拆开一看才发现,里面只有10粒花生米,她数了好几遍后,
卞女士当时就懵了,于是便赶紧联系商家,结果发现店铺已经注销,电话也打不通。
这摆明了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其实这种套路,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商家先用超低价吸引你下单,然后要么发个空包裹,要么就像卞女士这样,10斤花生米变成了10粒。
等你发现上当后,人家早就注销店铺跑路了。
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把戏,也让很多消费者吃了哑巴亏。
写文章前,我特意查了查相关资料,发现类似的案例还真不少。
有网友花9.9元买一提卫生纸,结果等了一个月都没发货;
还有人买250克菊花茶,拆开发现干燥剂就占了122克。
为什么这种骗局还能屡屡得手呢?
说到底还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6.8元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杯奶茶的钱,就算被骗了也不会太心疼。
但商家要的就是这种心理,一个人骗6.8元不算多,要是一天骗个几百单,那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而这些骗子商家,往往都是新注册的店铺,骗够一波就注销,换个马甲再继续行骗。
平台虽然有完善的审核机制,但对于某些商家的个别行为,只能等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平台才会落实。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已经涉嫌欺诈了。
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是要受到处罚的。
但问题是,这些人被骗的单笔金额都很小,很多消费者觉得维权成本太高,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那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怎么防范这种骗局呢?
千万不要贪图过分便宜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八成有问题;
保存好直播录屏和交易记录,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发现问题立即投诉,不要给商家跑路的时间。
网购本来是个好事情,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实惠的商品。
但如果再不加强监管,恐怕以后大家看到直播带货都要绕着走了。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网上购物时遇到过哪些坑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更多人避开这些陷阱。
来源:千寻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