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土壤酸化治理研究:核心发现与中国启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8 08:19 2

摘要: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土壤酸化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酸性土壤通过多重机制制约农业生产:一是铝(Al³⁺)毒性抑制根系发育,导致作物抗旱性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二是钙(Ca²⁺)、镁(Mg²⁺)等基础阳离子缺乏,引发养分失衡;三是共生固氮菌、菌根等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土壤酸化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酸性土壤通过多重机制制约农业生产:一是铝(Al³⁺)毒性抑制根系发育,导致作物抗旱性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二是钙(Ca²⁺)、镁(Mg²⁺)等基础阳离子缺乏,引发养分失衡;三是共生固氮菌、菌根等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进一步加剧土壤肥力衰退。长期以来,该区域农业面临 “低投入 - 高退化” 恶性循环:长期耕作、不合理种植模式加速土壤风化,而农业石灰(富含 CaCO₃)作为有效改良剂,因供应链不完善、成本效益不明确未被广泛应用。此前研究多局限于试验站短期观察,缺乏区域尺度的酸化影响量化与经济可行性评估,导致资源投入方向模糊。

题为 “Soil acidity remedi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requires targeted investments”,发表于《Nature Food》期刊,DOI 为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5-01194-z。作者包括 João Vasco Silva 等来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研究者。该研究结果表明,非洲 23% 的农田(3270 万公顷)因酸化减产,年经济损失达 60 亿美元(占当前农业产值 6%),成为粮食安全与减贫的关键瓶颈。

非洲土壤酸化情况

整合多源空间数据:1 公里网格土壤属性数据(pH、有效阳离子交换量 ECEC、交换性酸等)、23 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与产量数据(2010 年基准)、作物与石灰价格数据(2016-2020 年 median 值,石灰价格固定为 100 美元 / 吨)。

酸化规模:27% 的农田(3900 万公顷)酸化饱和度超 10%,17%(2410 万公顷)超作物耐受阈值(如 cereals 的 20%),高酸化区集中于高降雨带。产量损失:豆类受影响最严重(平均减产 13.1%),其次为 cereals(7.2%)、块根块茎(4.8%);极端情况下,豆类减产超 50% 的面积达 180 万公顷。石灰需求:初始改良需 1800 万吨石灰,平均用量 2.1 吨 / 公顷,长期维护用量平均 0.7 吨 / 公顷 / 年。经济效益:当前条件下,620 万公顷农田当年改良可盈利(平均收益 278 美元 / 公顷),考虑残留效应后盈利面积扩展至 880 万公顷(占减产面积 27%);豆类、块根块茎作物盈利性显著高于 cereals 和非粮食作物。关键驱动因素:高酸化饱和度(>40% ECEC)、低石灰需求(

中国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南方红壤区(占耕地 30% 以上),面临酸化面积扩大、作物减产、养分失衡等类似挑战,该研究提供多重借鉴:

精准分区治理:借鉴 “作物 - 酸化敏感性” 分区思路,针对我国南方水稻(耐酸性较强)、油菜(敏感)、茶叶(中度敏感)等作物,制定差异化石灰用量标准,避免盲目投入。长期效益评估:我国当前多关注短期改良效果,可引入 NPV 模型,将石灰残留效应(红壤区石灰有效期可达 3-5 年)纳入经济核算,优化投入周期。供应链优化:参考非洲经验,在红壤集中区(如湖南、江西)建立 “矿 - 厂 - 田” 一体化石灰供应链,利用数字平台降低流通成本。技术协同:推广 “石灰 + 有机肥”“石灰 + 耐酸品种” 综合技术,如红壤区茶园结合秸秆还田与低剂量石灰(1-2 吨 / 公顷),提升改良效率与碳汇功能。政策工具创新:针对小农户资金约束,设计 “石灰券”“按产量返还补贴” 等机制,降低初始投入风险,推动技术 adoption。

该研究为全球酸性土壤治理提供了 “问题诊断 - 技术匹配 - 效益评估 - 政策优化” 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对中国而言,需立足本土土壤特性与农业系统,吸收其靶向治理、多维效益评估的核心思路,推动酸性土壤从 “被动改良” 向 “主动增效” 转型,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