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屋檐下,斜风细雨中,南方某地一位老人正捧着热茶,咳嗽了几声,随手拿起毛巾抹了抹嘴角。谁也没注意,这一抹之间,在他口腔深处,潜藏多年的“幽灵”已经悄然苏醒。这不是感冒,也不是普通的咽炎,而是一种可能伴随终身、悄无声息却危害深远的细菌——幽门螺杆菌。
老屋檐下,斜风细雨中,南方某地一位老人正捧着热茶,咳嗽了几声,随手拿起毛巾抹了抹嘴角。谁也没注意,这一抹之间,在他口腔深处,潜藏多年的“幽灵”已经悄然苏醒。这不是感冒,也不是普通的咽炎,而是一种可能伴随终身、悄无声息却危害深远的细菌——幽门螺杆菌。
这种被医学界称为“慢性杀手”的细菌,一旦感染,极难彻底清除,更可怕的是,它常常不声不响地潜伏在体内,直到某天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才让人追悔莫及。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一种能够在胃酸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螺旋状细菌,它就像个“狡猾的老狐狸”,躲在胃黏膜的褶皱里,专挑人们最不设防的时刻下手。
根据中国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70%到80%的中国成年人都曾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其中中老年人感染率高达九成。
为何这类细菌如此普遍?有没有办法避免?它真的会“终身携带”吗?它是怎么传播的?它潜伏时有没有症状?
一连串的问题,好比麻绳上的结,一个接一个。得解开这些结,先得从它的“来龙去脉”说起。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并不复杂,却最容易被忽视。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也就是说,共用餐具、筷子夹菜、亲吻儿童、饮用不洁水源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尤其在家庭中,一人感染,全家风险骤增。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家庭聚餐频繁、卫生条件相对薄弱,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尤为明显。
特别要注意的是,它不是一时的“过客”,而是可以在胃里住上几十年的“常客”。有医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如果不经过科学干预,几乎无法依靠人体自身免疫清除。它能分泌出一种叫尿素酶的物质,把胃酸“中和”,就像给自己筑了个堡垒,在里面安营扎寨,长期潜伏。
让人头疼的是,大多数人感染后毫无症状。这就像有些人胃口一直不错,也没觉得哪里不舒服,却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胃黏膜已经出现问题。
医学研究显示,约有20%的人群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出现胃部不适、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而其余80%的人则可能在多年后突然爆发严重胃病,甚至胃癌。
胃癌的发病与该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
有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6倍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经全球多国多中心研究验证的医学共识。
那为何九成人都有,却不是人人都得胃癌?就像种子落地,是否发芽还要看土壤。幽门螺杆菌能否引发严重后果,与感染者的基因、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譬如,爱吃腌制、烟熏食品,饮酒、吸烟者,胃癌的风险显著上升。再加上中国北方冬季常食咸菜、南方高温潮湿环境较容易滋生细菌,这些地域性饮食结构也成为幽门螺杆菌“趁虚而入”的帮凶。
一个细菌打败一个人,不是靠一时的猛烈,而是几十年的潜伏与侵蚀。
那么,如何应对它呢?首先要强调的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尤其对于家庭成员中有人已被确诊感染的家庭,应当进行集体筛查。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家庭成员间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高度相关。特别是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接触,更易形成“代际传播”。
饮食卫生是防控关键:勤洗手、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度,看似小事,却是阻断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在广东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实行公筷制的家庭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降低了近40%。
而在日本,早在二十世纪末就已普及家庭成员分餐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随之逐年下降,如今在儿童中的感染率不足10%。
定期体检与早期筛查也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有胃病史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幽门螺杆菌的筛查。
通过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既无创、又准确率高。越早发现,越能防患于未然。
中老年人群、特别是经常应酬或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应关注自己的胃部健康。胃不舒服,不只是“吃坏了”,更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除了常规手段,还有哪些冷门但有效的预防建议?
有研究指出,某些天然食物可以对幽门螺杆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比如:
绿茶中的儿茶素,有一定抑菌效果。日本奈良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饮用绿茶者感染率显著低于不饮者。
蜂胶中富含类黄酮,也被证实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中被证实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食物并不能替代科学检测和干预,它们只是辅助保护胃黏膜的“小助手”。
有些人一查出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急着“根除”,这其实也要看具体情况。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是否需要治疗”有明确标准——针对胃溃疡、胃炎、胃癌高风险人群,建议干预。而对于一些无症状的中青年人群,医生会根据病史、体质等因素综合判断。
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草率行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并不是“清除了就一劳永逸”。若生活方式不改变,复发率依然不低。尤其在家庭成员中有人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下,复发率可接近30%。
就像砍掉一棵杂草,不清理根部和周围环境,它终究还会冒出来。
那如何从根本上“防复发”?
第一,家庭成员同步检测,不要“一个好了,另一个又感染”。
第二,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少食辛辣、油炸,避免过度饮酒。
第三,增强免疫力,睡眠充足、适度运动,给胃一个强健的“抵抗力”。
第四,注意情绪管理。研究显示,长期焦虑、抑郁可导致胃酸分泌紊乱,给幽门螺杆菌制造“温床”。
健康的胃,靠的不仅是药,更靠生活的智慧。
生活中,病菌像影子一样,总在你不经意间悄悄靠近。它不是吓唬人的“怪兽”,但却是一个需要被重视的健康隐患。
九成中老年人感染,也许你我就是其中一员,但只要懂得识别、防御、定期检查,它就无法肆无忌惮地“翻云覆雨”。
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任由细菌主宰身体的未来。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不妨转发给家人和朋友,有些话医生不说,病菌不会提醒,但你的一次分享,可能就是一次“救命的提醒”。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你的健康意识,也许正是整个家庭的“防火墙”。继续关注我们,一起守护身边人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兆申,黄志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 2023,43(02):71-76.
[2]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调查报告[R]. 2022.
[3]王小波,刘志民.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44(05):385-39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