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半,两个正在熟睡的孩子突然被叫醒,只因为家中附近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卫生部门联合民警凌晨上门抽血排查——妈妈得知后,发现孩子害怕到哭,头晕不适好几天。
凌晨一点半,两个正在熟睡的孩子突然被叫醒,只因为家中附近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卫生部门联合民警凌晨上门抽血排查——妈妈得知后,发现孩子害怕到哭,头晕不适好几天。
这一幕,让很多人都难以平静:防疫紧急,程序是否合理,孩子的心理创伤,家长的质问,以及整个村子的深夜命运,都在这寂静的时刻交织成一团。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视频时,我心里咯噔一下。
如果自家孩子半夜被陌生人带走抽血,任谁都要炸锅。
事情发生在广东湛江霞山区,工农街道刚刚发现几例基孔肯雅热患者,病例的位置离孩子家太近了,防疫要求直接升级。
那天,妈妈还没下夜班,两个未成年人独自在家,房东带着卫生人员和民警凌晨敲门——现场除了戴口罩的护士,还有穿民警制服的人。
孩子已入睡,被叫醒直接抽血,也没给家长打招呼。
妈妈后来气到发抖,她白天照顾孩子,晚上还得上班。
事后才知道,孩子们整个晚上都怕得睡不着。
男孩本来就刚烧退——才37.6℃,第二天就退了——但排查名单里还是被列进去了。
更冤的是女儿根本没发过烧,也被抽了血。
现场来的人没穿工作服也没戴工牌,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害怕、委屈。
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家哭,那种无力感谁都能懂。
事情曝光后,妈妈去村党群服务中心找说法。
得到的答复是“这是紧急任务,不需要经过家长同意”。
这一句很官方,也很冷冰冰。
可要是站在家长角度——谁愿意孩子半夜被抽血?
防疫员为什么不提前协商?
为什么非得凌晨入户?
让孩子小小年纪,深夜里莫名其妙被操作一通,这心理阴影怎么消化?
卫生健康局回应说,事发地工农街道8月3日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患者居住地离孩子家很近。
因为男孩近期发烧去过诊所,诊所按照卫健委要求上报了发热患者信息,卫生人员多次打妈妈电话,可妈妈在上班带不了手机,电话没人接。
无奈之下,只能在房东带领下,联合民警半夜上门抽血。
抽完后,孩子检查结果都是阴性。
但家长说,孩子第二天仍头晕难受,事后才找儿科医生来家里安抚,才算稳住了情绪。
这种紧急防疫处置其实并不少见。
就像有一年我遇到过,社区发现病例后,防疫人员凌晨上门普查——有的户主是老人,防疫员一敲门说明来意、老人同意了,也就没事。
而有的地方,沟通没做到位,居民反而觉得怪异,产生抵触,甚至报警护孩子。
当局事后反思:夜里行动确实效率高,但信息沟通要跟上,不然谁都担心自己孩子出事。
这一次广东村子的事件,就是程序和情感的直面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广东已有明显蔓延。
根据广东省疾控局的数据,7月27日到8月2日新增病例近三千,虽然没有重症和死亡,但整个防控形势依旧紧绷。
专家也都在呼吁:这病没特效药,蚊媒传播,南方时值汛期,蚊子肆虐,国际输入压力也大,防疫必须行动快。
可“快和妥当”之间,能不能多一点温度和人性?
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目前全球已扩散至百余国家。
广东疾控所长康敏也坦言,本地病例虽然控制住了上升势头,但汛期和人口流动让风险还是继续存在。
大家既要防疫,也要守住家庭安全——到底应该怎么平衡?
夜半突击这种做法,法理上说可以应急,但心理层面很难被公众接受。
家长们的烦恼不是多余:想防孩子病,也怕伤孩子心。
怎么才能让卫生应急更顺滑?
是不是可以事前多一点沟通,哪怕再急,也给孩子和家长一个缓冲?
有网友表示,这种突袭式抽血让人很难放心,好像家里成了防控“前线”。
也有不少自媒体主动讨论防疫的边界——个人隐私、儿童保护、程序规范,都是公众想要追问的。
现场没穿工服没工牌,万一遇上更小的孩子或者家里没人,后果更难收拾。
想起去年国外某城市登革热疫情爆发,也有类似操作,结果居民不理解全员抵制,后来官方贴心解释、调整时间,有了沟通才顺利完成。
孩子们经历的这一晚,不只是一场普通检查,更像是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信任考验。
妈妈后来的反应很典型:孩子头晕哭泣,担心的不是病毒,而是夜色下陌生人的突然造访。
防疫人员要快要狠,家长却更希望程序合规、心理护航。
有时候,多一个电话、多一句安慰,事情就没那么难。
防疫是为大家好,但也别伤了家长的心、孩子的情。
目前最新进展,霞山区卫健局已介入,妈妈的反馈也被正式调查,后续防疫机制承诺继续完善。
街道办事处主动联系儿科医生上门复查、陪孩子聊聊天,家长情绪逐步平复。
这一波防疫行动虽有争议,安全底线还是守住了——但这一夜的教训,值得所有人回头琢磨:疫情和家庭,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不会因为一份公告、一个口罩就自动消失。
看起来,这样的防疫紧急方案,在特殊时期确有存在合理性。
但如果换个方式、提前组织社区宣讲、释疑解惑,让家长和孩子知道自己为何在检查名单,甚至允许家长在场陪同——是不是会更体面?
没人想让公共卫生措施束手束脚,但也不会喜欢自己的孩子在陌生夜晚被随机抽血。
最后,疫情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头晕发烧、社区封控这类突发事件。
怎样及时应对,又不让家人受惊?
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像后来那位儿科医生一样,主动走进家庭、解释清楚过程,让防病和防“恐慌”同步进行。
不妨多想一句:“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会希望怎么安排?”
或许,下一次类似防疫,还能多留一点亲情和温度吧。
来源:好看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