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每年都有众多小麦新品种涌现,其中不乏一些表现极为突出的特高产品种。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在品质、抗性等方面也各有优势,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每年都有众多小麦新品种涌现,其中不乏一些表现极为突出的特高产品种。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在品质、抗性等方面也各有优势,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将对2025年黄淮麦区表现特高产的小麦品种进行详细介绍。
中麦578:强筋与高产的完美融合
中麦57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的高产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在2025年,其在黄淮海麦区主要省市进行大范围实收测产时表现卓越。河南、山西、山东千亩方亩产分别达757.4公斤、666.1公斤、708.9公斤;安徽、河北万亩方亩产分别达622.5公斤和705.5公斤,均创当地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 。
该品种品质十分突出,蛋白质含量14.8%,湿面筋值36.2%,稳定时间9.5分钟,达到国标强筋麦标准,用其制作面包,体积较普通麦增加22%。在抗逆性上,茎秆弹性指数1.9,抗倒伏能力评级为一级,即便在2025年黄淮海暖冬连旱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单产仍稳定在650公斤/亩 。由于其出色的品质,中麦578获得了益海嘉里、五得利等面业龙头企业的认可,以每公斤0.20元以上加价收购。2025年其推广面积突破900万亩,订单量占全国强筋麦的35%,适应区域为黄淮海南北片全境,尤其适合河南、山东高肥水地块。
周麦51号:抗逆高产的新标杆
周麦51号由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精心选育,是传统育种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成果,运用了“常规定量育种+双单倍体育种(DH)+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技术路线。它源于著名亲本“周麦22号”与“矮抗58”的黄金组合,实现了超亲遗传 。
该品种属半冬性,全生育期219.5 - 229.5天,与主栽对照“百农207”熟期同步。幼苗匍匐健壮,叶色深绿,分蘖力强且成穗率高。株型半紧凑,平均株高仅75cm,茎秆弹性极佳,抗倒伏能力“特强”。在抗病性方面,高抗对小麦生产威胁严重的条锈病和花叶病毒病。产量构成合理,亩穗数约40.3万、穗粒数约38粒、千粒重约46克 。大面积种植时,平均亩产稳定在650公斤左右,优化栽培条件下,具备突破800公斤/亩的高产潜力。优先适宜在河南省全省范围推广种植,同时覆盖陕西省关中灌区等生态条件相似的高产麦区。
轮选49:多抗广适的高产强筋品种
轮选4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合作育成的强筋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在2025年,于山东德州、滨州千亩示范方实打验收时,累计收获面积140.6亩,折算标准含水率后两地平均亩产分别达766.0公斤、726.3公斤,创黄淮海北片区优质强筋小麦大面积高产纪录,其中德州百亩核心区亩产达801.8公斤 。
该品种在今年干旱少雨等不利条件下仍获得高产稳产,充分体现了其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优良的抗倒耐旱、抗冻抗病等特性。已通过了黄淮北片国家审定和河南和冀中北等区域审定以及江苏省、陕西省引种备案,适宜在山东、河北、河南中北部、苏北、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及相同生态区种植。作为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创新中的标志性成果,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目前已形成“品种+种企+大户+粮贸+粉企”的全链条推广模式,每公斤加价0.2 - 0.3元。预计2025年该品种夏收面积约300万亩。
轮选686:矮秆大穗,抗逆高产新星
轮选686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周阳博士团队历时8年攻关,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周麦22”的丰产性与“轮选136”的抗逆性深度融合 。该品种株高7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柔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根系纵深1.8米,蜡质层增厚30%,抗旱特性明显,赤霉病发生率仅2%,黄花叶病毒病控制率超99% 。
亩穗数达44万株,穗粒数50 - 60粒,千粒重48克,较传统品种增产超20%,理论亩产超1500斤。在去年大旱情况下创造了亩产突破1500斤的奇迹。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南片区广泛种植,包括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麦区,目前已在河南周口、驻马店等地布点示范,未来有望成为黄淮南片麦区的标杆单品。
华垦麦23:抗逆稳产,创造高产纪录
华垦麦23是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个自主选育并通过国审的品种。2025年6月6日,在陕西省农垦集团华阴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的“吨半田”创建区里,实收测产以亩产752.5公斤的成绩创2025年全省小麦单产最高水平,标志着黄淮麦区高产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
该品种兼具“抗倒伏、抗赤霉病、耐穗发芽”三大特性,针对关中地区春季干旱、后期干热风频发等问题,优化了抗逆性,确保高产稳产,目前已经推广种植百万亩。其培育成功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协同的结果,示范田集成应用了“宽幅沟播、精准水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结合无人机飞防和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全生育期精细化管控。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