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别裁》《禅海蠡测》《楞严大义今释》等南怀瑾先生著作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聪明了。”这话听起来颇为矛盾,聪明难道不是好事吗?
可先生接着说:“聪明用错了地方,反而成了愚痴。”究竟是什么习惯让现代人与智慧渐行渐远?
为何越是聪明的人,活得越累?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南怀瑾先生正在太湖之滨的书院中为弟子们讲课。几位从都市赶来的学生,个个面容疲惫,眼神中透着难以名状的焦虑。
“老师,我们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为什么还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忍不住问道。
南怀瑾先生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桌上的茶杯,慢慢地品了一口茶。“你们知道这茶的味道吗?”
“苦后回甘。”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们刚才品出来了吗?”先生又问。
众人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先生放下茶杯,说道:“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太着急了,急着喝茶,急着问问题,急着要答案,急着要成功。可是茶还没有入口,就已经急着咽下去了。”
先生接着说:“《老子》有云:‘静为躁君’。静能制动,静能生慧。你们现在的毛病,就是太躁了。心一躁,智慧就没了;智慧没了,就只剩下小聪明;用小聪明过日子,能不累吗?”
那位企业家若有所思地说:“可是老师,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我们不抢不争,岂不是会被淘汰?”
南怀瑾先生摇摇头:“你这话就说错了。
真正的智者,从来不是靠抢靠争来成功的。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什么意思?
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把自己当成了机器,只知道快速运转,却忘了思考为什么要转。”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远山如黛:“《庄子》里有个故事,庖丁解牛,为什么能做到游刃有余?
不是因为他手快,而是因为他心静。
心静了,就能看清牛的骨骼结构,找到空隙,顺势而为。
现代人做事,都像是在硬切硬砍,当然累得不行。”
一位学法律的女学生问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先生回到座位上,缓缓地说:“要学会’止’。《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止’字。”
“什么是止?”那位企业家迫不及待地问。
南怀瑾先生看了他一眼,笑道:“你看,你又急了。
这就是不知止。
止,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不要想工作;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不要想其他;休息的时候就彻底休息,不要胡思乱想。
可是现代人做什么都是心不在焉的,吃饭的时候想工作,工作的时候想休息,休息的时候又想着明天的事。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累?”
听到这里,在场的弟子们都陷入了沉思。一位年长的学生说:“老师,您说得对。我们确实太散乱了,可是这个习惯已经养成了,怎么改呢?”
南怀瑾先生点点头:“这就要说到修行了。不是说只有出家人才修行,在家人一样可以修行。修行的核心,就是修这颗心。心散乱了,就要收摄;心昏沉了,就要提起;心掉举了,就要安住。”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众人:“《楞严经》里佛陀说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什么是常住真心?
就是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
现代人为什么活得累?
就是因为认贼作父,把那些生灭变化的妄想当成了自己的心。”
那位女学生若有所悟:“您是说,我们一直在追逐那些虚幻的东西?”
“正是如此。”南怀瑾先生赞许地点头,“现代人追求什么?
名、利、情、欲。
这些东西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把它们当成了人生的全部,就错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了。
你把心都放在这些无常的东西上,心怎么可能安定?
心不安定,智慧从何而来?”
他接着说:“《心经》里有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现代人心里挂碍太多了,挂碍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挂碍这个那个,心都被挂碍压得喘不过气来。”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窗外的竹叶沙沙作响。南怀瑾先生指着窗外说:“你们看这竹子,风来就摇,风去就静,从不执著。这就是智慧。可是人呢?风来了还在摇,风去了还在摇,甚至没风的时候也在摇,这就是烦恼。”
那位企业家突然问道:“老师,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南怀瑾先生微微一笑,但这次他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了看天色,说道:“时间不早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众人一听,都有些不舍,那位女学生忍不住说:“老师,您还没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呢!”
南怀瑾先生站起身来,负手而立:“方法?刚才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可是你们都没听见。”
大家面面相觑,都说:“我们都在认真听呀!”
先生摇摇头:“身在听,心没在听。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南怀瑾先生继续说道:“你们想知道具体的方法,我现在就告诉你们。
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观心’。
什么是观心?
就是观察自己的心念。
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心念一天到晚都在跑?
从早上起床开始,就开始胡思乱想,想今天要做什么,想昨天做错了什么,想明天会发生什么。
这些想法像瀑布一样不停地冲刷着你们的心田,心怎么可能清净?”
他走到茶几前,重新泡了一壶茶:“观心的功夫,就像这泡茶一样。
第一道茶汤往往是浑浊的,要倒掉;第二道可能还有些杂味,也要倒掉;到了第三道、第四道,茶汤才清澈甘甜。
观心也是如此,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念非常杂乱,各种想法纷纷扰扰,这很正常。
关键是不要被这些想法牵着走,要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它们来,看着它们去。”
那位企业家问道:“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南怀瑾先生倒了一杯茶递给他:“你试试这茶是什么味道?”
企业家接过茶杯,慢慢品味,过了一会儿说:“很甘甜,很清香。”
“这就对了。”南怀瑾先生满意地点头,“刚才你完全专注在品茶上,心念没有乱跑,所以能品出茶的真味。观心的功夫练好了,你做任何事情都能全神贯注,效率自然提高,而且不会感到疲累。”
他继续说道:“《六祖坛经》里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本心原本是清净无染的,所谓的烦恼痛苦,都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现代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为给自己添加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
那位女学生问:“那我们怎么去掉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呢?”
南怀瑾先生笑道:“不是去掉,而是不添加。《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知识是一天天增加,学智慧是一天天减少。减少什么?减少妄想,减少执著,减少分别。”
他指着茶杯说:“这杯茶,你可以说它是苦的,也可以说它是甜的,还可以说它是无味的。
但茶本身有苦甜吗?
没有。
苦甜都是你的分别心加上去的。
同样的道理,生活中的苦乐也是如此。
事情本身没有苦乐,苦乐都来自你的分别心。”
众人听得入神,那位年长的学生问:“老师,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什么都不想?”
南怀瑾先生摇头:“不是不想,而是会想。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情绪可以有,但要恰到好处。
想法可以有,但不要被想法控制。
就像开车一样,你是司机,想法是乘客,司机应该掌控方向,而不是被乘客指挥着乱开。”
他站起身来,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论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个’说’字,就是喜悦的意思。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真正的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
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
因为他们把学习当成了负担,把工作当成了痛苦。”
他翻开书页:“还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是做事,知道怎么做的人,不如喜欢做的人;喜欢做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现代人大多停留在’知之者’的层面,所以做什么都觉得累。”
那位企业家若有所悟:“您是说,我们应该培养对工作的兴趣?”
“不只是兴趣,更是一种态度。”南怀瑾先生合上书,“《华严经》里有句话:’一切法门,无尽海。
’意思是说,任何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都能从中发现无穷的奥妙。
扫地可以扫出禅意,做饭可以做出道理,连最平凡的工作都能成就不平凡的智慧。”
他回到座位上:“可是现代人做什么都是浮躁的,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心never安住在当下。佛家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既然三心都不可得,为什么不好好安住在当下呢?”
此时,夜色渐深,书院里点起了温暖的灯光。南怀瑾先生看着几位弟子专注的神情,缓缓说道:“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最重要的秘密,这个秘密一旦掌握,你们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人生。”
众人都屏息静听,等待着先生揭示这个改变人生的秘密…
来源:慧心明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