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那“慷慨悲歌”原来并非褒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13:40 1

摘要:历史的夜风,吹过燕赵大地时,仿佛整个时空都一下子沉了下去。掀开尘封的文献,“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在韩愈笔下只是笔锋一转,却被后世赋予了太多豪情与英雄色彩。眼前,一位长剑客影,如鬼魅游走于易水之畔。风萧萧,一声悲歌,却怎么有点像碎裂的回音。仰头向天,不知是

历史的夜风,吹过燕赵大地时,仿佛整个时空都一下子沉了下去。掀开尘封的文献,“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在韩愈笔下只是笔锋一转,却被后世赋予了太多豪情与英雄色彩。眼前,一位长剑客影,如鬼魅游走于易水之畔。风萧萧,一声悲歌,却怎么有点像碎裂的回音。仰头向天,不知是壮士未还,还是唱给自己的孤独?!

燕赵本就多起伏,每次划开地图,总有些边地的孤独。古人谈起“慷慨”,最初那感觉和现代赞英雄全然不是一回事。韩愈的原文里,“感慨悲歌”是历史定性的痕迹,把中山和赵的风俗一并说做“亡国之风”。早期文献追溯起来,描述得挺生动,也挺刺耳,像是在说一群顽劣的乡民,日夜不休,男女亲昵,歌声里都是悲调。怎么听都不像是豪杰气概,反倒有点风尘味?!

《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这些古籍,层层渲染中山国民的习惯,字里行间简直是在盖戳:这帮人不安本分。说是“挖坟弄巧”,爱聚在一起游戏,唱歌跳舞,不务正业。甚至还说是“沙丘纣淫地余民”,好像商纣王遗下的痕迹一直没断。具体到沙丘,虽在今河北广宗,却已成为古人口中的荒淫象征。纣王在那造酒池肉林,男女裸戏,动物成群,彻夜狂欢。你说中山人真就这样吗?会不会有点夸?!

有意思的是,赵王也没能逃掉这种标签。沙丘宫,历经赵武灵王和秦始皇,却被笼罩在先王奢靡的阴影下。若说历史不留情面,“亡国之风”的帽子必须有人戴。赵、中山的“悲歌慷慨”,其实成为一种贬义,被后面的人描述得越来越狠,最终甚至把整个河北都这么贴上标签。如今一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谁还会想起那可能原是唱夜歌驱寂的牧羊人?!

抠出细节,发现不太对劲。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山三汲,考古队把中山王陵挖出来了,有铜版“兆域图”、近两万件器物,才把埋了两千多年中山的真实慢慢揭开。这片土地的王者,出自白狄(鲜虞)一脉,属于游牧族,和农耕的华夏有那么点不一样。段宏振研究员说得比较明白:两千年前,鲜虞人从西北来到河北,游牧和农耕混杂,碰撞间才有了多元的燕赵文化基因。那些风俗,其实跟生产方式相关,说亡国之风,好像少了点道理?!

资料显示,农耕和畜牧的生活方式本就不同。牧民得值夜守牧,漫漫长夜里,歌声是驱散寂寞的法宝。不“以夜继日”,羊丢了得赔命。歌谣好悲,未必是感伤战事,可能是日常表达。你说悲歌慷慨是亡国之风,这不是张冠李戴?!

再看时间点也有错。鲜虞—中山最早期以畜牧为主,后来才跟农耕接轨。文献把各时期统统混成一团,好像历史穿越,还真别说,真的看不清哪个时间段到底什么习俗。很多“亡国之风”的讨论,是后人补写,有点像历史小说,解释多过事实。你觉得可信么?!

还有定性问题。评论牧民值夜唱歌为“不事农桑”,其实这是游牧的生活方式,不是“不务正业”。歌便是用来驱夜的,哪能跟亡国挂钩。农耕民族习惯白天劳作,牧民则夜里忙。比习俗用标准衡量,总觉得哪里别扭,不是错就是偏。

其实民族融合很早就开始了。鲜虞中山和燕赵之间,政治经济不断碰撞,风俗因交流而丰富。衣食住行、礼节时尚,燕赵人血脉里流淌着多民族融合的习惯。河北石家庄一带,到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古俗穿插在现代生活中。难怪老一辈总说,这片土地什么歌谣都能唱得出——到底是悲歌慷慨还是夜歌驱忆,真就说不清。

复盘起来,很多古籍的批判色彩其实“加料”不少。定性“亡国之风”甚至像是教科书里生搬硬套,实际的中山人,未必就如古籍那般“游戏歌谣”,他们有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只是歌声悲,是因为长夜孤独,不是因为兵荒马乱。

部分文献还夸张了“歌谣好悲”的程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考古快报,以及河北省文物考古院的实地资料,发现的王墓器物显示,中山国的祭祀活动和社交礼仪繁复,并不全然躁动混乱。从文物出土分析,部分祭祀铜器铭文流畅精细,说明当时的社会具备高度的工艺水准和审美体系。不是简单的亡国民俗,而是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创新表现。有人觉得燕赵遗民天生豪迈,其实不少只是历史积淀与民族融合的结果。

说到底,后世“悲歌慷慨”被不断叠加,燕赵成了英雄的代名词。不过这个标签,从一开始就有点失真了。燕赵人常被称慷慨,实则生活方式决定,悲歌多是夜间守牧打发时光。英雄豪侠的形象,或许是后世想象的产物。再翻现代河北人的生活,一大批人忙碌奔波,夜里玩直播唱歌,白天追赶工地进度,有谁去考虑歌声里的慷慨悲歌?!也许依旧在,只是换了场景。

或许该重新审视这些“亡国之风”。文献定性和现实差距太大,社区习俗、家族互动、成年礼仪,这些细节和历史主线交错融汇,和后世对于英雄气概的定义已然差别本质。燕赵豪杰的本质,或许根本没那么神话,只是生活中长夜的歌声。

但是转念一想,这“悲歌慷慨”的审美,其实也有问题。为啥歌谣非得悲?乐歌不行吗?古人夜里守牧无聊,就唱点苦调,现代人夜里加班没歌可唱,就刷短视频打发。习俗是时代的产物,不是简单的民族标志。可惜大多数学者都说“悲歌慷慨”是燕赵精神,却忽视了其实际生活根源。可能这种偏见,将燕赵的多元活力局限于单一的英雄叙事里。

反过说,或许真有那么一部分勇士,唱着悲歌冲锋,也许悲歌是战争年代的特有表达。你不见《易水歌》,每回唱起总能引发情感共鸣。但更多时候,悲歌也许只是生活琐事,不见得激昂。燕赵之士可有豪迈,亦有平淡,大部分都介于两者之间。

不过,文献和考古,数据和现实,始终难以对齐。某些地方记载的中山习俗,和真实生活完全不一样。谁都想查证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却总差点真相。河北的风,吹过旧城新地,燕赵的血,流淌在歌声和民谣里。不说英雄,不讲亡国,只让习俗自己流,就像那些考古出土的铜版,静静地承载着一地的故事。

历史走到今天,燕赵的“慷慨悲歌”依然能够圈粉。只不过它早已不是文献里书写的定论,也不是现代人自豪的标签。更多的是多元、包容和生活本身。谁说悲歌一定慷慨?有时候,夜里的一首歌,不过是寂寞的另一个名字。

来源:1颗訫只为你而跳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