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对脑梗的印象还停留在“突然晕倒”“说不出话”这些明显的症状上,其实在真正倒下之前,身体早就给过信号了。只不过你没当回事,或者根本不知道那些“不舒服”跟脑梗有关。神经内科的医生说,这五种小毛病,太多人忽略,结果酿成大祸。
天气一冷,医院神经内科的病人就明显多起来。尤其是脑梗,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这个。
有些人觉得“我身体挺好的,不会那么倒霉”,可真等症状来了,才发现已经晚了。
脑梗不是说你今天发病,昨天才开始出问题。
它悄悄地、慢慢地,可能已经在你身体里“筹谋”了好几年。
很多人对脑梗的印象还停留在“突然晕倒”“说不出话”这些明显的症状上,其实在真正倒下之前,身体早就给过信号了。只不过你没当回事,或者根本不知道那些“不舒服”跟脑梗有关。神经内科的医生说,这五种小毛病,太多人忽略,结果酿成大祸。
有些人平时说话挺利索的,突然有一天,家里人发现他说话有点“带口音”了,甚至有点含糊不清,像喝醉了一样。问他自己,他还说“没事啊,也没感觉”。这种时候,如果不是喝酒后、不是太疲劳,那真的要警惕是不是脑梗前兆。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是大脑中负责语言和面部肌肉协调的区域受到了供血不足的影响。一旦这些区域缺血了,说话自然就不利索了,舌头也像不听使唤一样。有的人甚至还会有短暂的“失语”现象,想说话但说不出来,或者说着说着词儿就乱了。
别觉得这只是年纪大“反应慢”了。神经科医生最怕的就是这种“慢性忽视”,等到语言完全障碍、嘴角歪斜,那基本上就是已经脑梗了。
很多人可能有过这种经历:早上醒来发现半边手臂发麻,以为是睡姿不对,就揉揉继续睡。这种“半边麻”,尤其是只在身体一侧出现的麻木或无力感,是典型的脑梗前驱信号。
为什么偏偏是一侧?因为大脑控制身体是交叉的,比如左脑控制右手右脚。脑部某一侧血流受阻,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对侧的四肢神经功能。刚开始可能只是“拿不稳筷子”“走路有点飘”,但如果不重视,发展下去就是瘫痪。
医生见得多了,很多病人来时已经一侧肢体完全无力,甚至连翻身都做不到。他们都说,早就有点不舒服,但以为是“压着了”或者“腰椎不好”。等到真倒下,后悔也来不及了。
视力突然模糊,或者看东西重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眼睛出了问题”,去看眼科。眼科检查一圈下来,视网膜没问题、晶状体也正常,这时候医生往往会建议去神经科。
这是因为脑部某些区域负责视觉处理,特别是枕叶和顶叶,如果这些地方供血不足,视觉就会出问题。重影、视野缺损、甚至短暂性失明,都是可能的表现。
曾经有个病人,四十多岁,平时视力挺好,突然有一天看东西像穿了两层玻璃,东西是重的,以为是眼疲劳。结果三天后突发脑梗,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了。医生说,如果早一点重视那次“看不清”的经历,也许完全能避免。
头晕走路不稳,在中老年人群里太常见了。很多人一不舒服就说“我颈椎不好”“是不是耳石症”。但有相当一部分这种情况,是由于小脑或者脑干区域供血不足,引起的姿势和平衡功能障碍。
小脑就像人体的“陀螺仪”,负责平衡协调。一旦缺血,走路就容易出现“飘”“晃”“踩棉花”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突然跌倒,被称为“dropattack”,没有任何预兆地摔倒,非常危险。
医生常说,头晕是最难判断的症状之一,但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如果头晕伴随着言语不清、肢体无力,那几乎可以肯定是脑部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持续,而且是否伴随其他神经症状。
很多人上了年纪以后,记忆力下降是常事。但短时间的“意识模糊”、突然“断片”、问过的话马上忘,这种情况就要特别当心了。它可能是脑梗前的“小中风”——医学上叫做瞬时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其实就是“脑梗的预演”,症状一般在几分钟到一小时内消失,看似没事了,但它是脑梗最明确的警告信号之一。许多真正的脑梗病人,在发病前几天或几小时内,都经历过TIA,只不过没人当回事。
这种突然的“糊涂”,很多家属会以为是“老年痴呆”初期,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而如果能在TIA阶段及时去医院,做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很多脑梗是可以预防甚至逆转的。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约有80%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神经预警症状。下面是一项对脑梗高危人群体征的观察数据: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其实早就有身体信号,只不过大家没能联想到脑梗。
以前脑梗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属”,但现在医院里30多岁突发脑梗的人也不少。医生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熬夜多、饮食不规律,另一方面是“三高”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样是脑梗的“死对头”,而年轻人对这些问题往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连体检都懒得做,结果就是等到脑梗发作才知道自己血压已经飙到180。
还有就是吸烟、喝酒,这些生活习惯对血管伤害特别大。有研究证明,长期吸烟者脑梗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5倍。吸烟不仅伤肺,也让动脉变硬、变窄,是最典型的“血管杀手”。
脑梗最怕什么?不是病情重,而是发现晚。神经内科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三小时”,也就是俗称的“黄金三小时”。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及时溶栓治疗,很多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功能。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都错过了这段时间。要么是拖着不去医院,要么是根本没意识到是脑梗。医生反复强调,“不是所有病人都能用溶栓药,而且越晚越危险。”一旦大面积脑梗形成,后果就是瘫痪、失语、甚至植物人。
识别脑梗前兆,和及时就医,同样重要。不要总想着“再等等看看”,“没那么严重”,这是脑梗患者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最危险的一句话。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梗死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2):145-158.
2. 王晓峰,张建民.瞬时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5):321–325.
3. 陈立群.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77-80.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