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太行山麓的辽阳街中段,一座青灰色建筑如同时光的守望者巍然矗立——这便是被誉为“洋楼”的辽阳街礼拜堂。(王子瑞摄)
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
在太行山麓的辽阳街中段,一座青灰色建筑如同时光的守望者巍然矗立——这便是被誉为“洋楼”的辽阳街礼拜堂。(王子瑞摄)
这座始建于1922年的建筑瑰宝,由美国友爱会设计师执笔蓝图,左权本地刘氏三兄弟以精湛工艺倾力筑就,不仅是晋中地区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西洋宗教建筑典范,更是一部凝固的东西方文明对话史。
教堂占地518平方米的基座上,20米高的方塔形门楼犹如直指苍穹的时空坐标,四面镶嵌的报时钟历经百年仍仿佛回荡着往昔的钟鸣。
建筑外墙以太行山青石层层叠砌,形成厚重的历史肌理;哥特式拱窗内,七彩玻璃在阳光下流淌着宝石般的光晕,与中式青砖灰瓦的坡檐构成奇妙的视觉和弦。
东西双门的设置暗合“紫气东来”“西望长安”的传统意象,而内部抬梁式木构架与圣经故事彩绘花窗的碰撞,恰似一曲用建筑语言谱写的《梁祝》协奏曲。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抗战烽火中幸存的礼拜堂,其尖顶拱券的欧式骨架与飞檐翘角的中式外衣完美共生——西式玫瑰窗投射的光斑在雕花雀替上起舞,罗马柱式与万字纹栏杆相映成趣。
这种“西骨中皮”的营造智慧,恰如林徽因笔下的“建筑意”,将两个文明的审美密码镌刻在每一块砖石的纹理之中。
当晨光穿过百年彩玻,在磨砖对缝的墙面上勾勒出变幻的光影图腾时,整座建筑便成了会呼吸的历史典籍,向世人讲述着中西文化在太行山深处的这场跨越世纪的建筑对话。
2003年,其文化价值获得官方认证,被列为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晋冀豫边区少有的近代宗教建筑遗存,它不仅是基督教在太行山区传播的见证,更因抗战时期曾作为教会医院、难民庇护所的历史,被赋予了红色文化底色。
如今,礼拜堂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周边的老墙、古槐与斑驳的砖雕,共同诉说着这座小城“信仰、战争与烟火”的交织往事。
来源:瑞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