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株:株高 15-90 厘米,茎秆丛生,基部倾斜或匍匐,节上易生根,茎秆坚韧有弹性,不易拉断,恰似牛筋质感。叶片:叶鞘压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叶舌短,膜质,顶端具纤毛;叶片线形,长 10-40 厘米,宽 3-10 毫米,两面无毛或疏生疣状柔毛,边缘粗糙。花
植株:株高 15-90 厘米,茎秆丛生,基部倾斜或匍匐,节上易生根,茎秆坚韧有弹性,不易拉断,恰似牛筋质感。叶片:叶鞘压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叶舌短,膜质,顶端具纤毛;叶片线形,长 10-40 厘米,宽 3-10 毫米,两面无毛或疏生疣状柔毛,边缘粗糙。花:穗状花序 2-7 枚,指状排列于茎顶,长 3-10 厘米,宽 3-5 毫米;小穗含 3-6 小花,紧密排列于穗轴一侧;颖披针形,具脊,第一颖长 1.5-2 毫米,第二颖长 2-3 毫米;外稃长约 3 毫米,顶端尖,具脊,脊上有短纤毛。果实及种子:颖果卵形,长约 1.5 毫米,淡黄色或褐色,有光泽,成熟后随花序脱落,可通过风力、动物活动或农事操作传播。
环境要求:适应性极强,耐干旱、耐贫瘠、耐践踏,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黏土、盐碱土及板结土壤中均可生长,常见于农村地头、田间垄边、路边、操场、河岸等向阳处,夏季高温多雨时生长旺盛,是田间难除的 “顽固性杂草”。生长周期:生长期约 180-220 天,花期 6-10 月,果期 7-11 月。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萌发能力强,发芽适温 15-30℃,春季地温回升后即可出苗,一株可产生数千粒种子,且种子可在土壤中休眠多年。
世界分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如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各大洲的温暖地区,是全球性的常见杂草。中国分布: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海南的橡胶园,从西北的戈壁滩到江南的稻田边,农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无明显地域限制。
药用价值:性平,味甘、淡,归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凉血止血、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伤暑发热、小儿惊风、湿热黄疸、淋证、痢疾、便血、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病症,鲜品捣烂外敷可治蛇虫咬伤、无名肿毒。现代研究表明,其含黄酮类、皂苷、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血糖等作用。食用价值:嫩苗可作为野菜食用,春季采集未抽穗的嫩茎叶,用沸水焯烫 1-2 分钟(去除粗糙感),捞出过凉水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汤,口感清淡,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质,是农村春季应急的野菜资源。经济价值:可作为青绿饲料,喂养牛、羊、兔等家畜,牲畜喜食且易消化;根系发达,可用于边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全草可作农药,粉碎后泡水喷洒,对蚜虫、红蜘蛛等有一定防治效果。
名字由来:牛筋草的 “牛筋” 之名,源于其茎秆坚韧如牛筋的物理特性,农民在田间拔除时需费力拉扯,故形象称其 “牛筋草”;农村也俗称 “千人踏”,因它耐践踏,即便被人畜反复踩踏仍能存活生长。记载:其药用记载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拾遗》,称其 “治疫疟,中暑,伤暑”,明确了药用价值。
采集时间:嫩苗(食用):春季 4-5 月采集未抽穗的嫩茎叶,此时口感最佳。全草(药用):夏季花期前后采集,此时植株营养积累充足,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采集方法:采嫩苗:用剪刀剪取顶端 10-15 厘米的嫩梢,去除老化茎秆;选择无农药污染的田间地头,远离路边尾气区。采全草:用镰刀割取地上部分,或用铲子挖取全株,去除根部泥土和杂草。 来源:蔡伦说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