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期,虽社会动荡,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中国科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在各个学科奋力开拓,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以下是这一时期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部分科学家:
民国时期,虽社会动荡,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中国科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在各个学科奋力开拓,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以下是这一时期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部分科学家:
一、数学领域
姜立夫:1890年出生于浙江,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数学会主要创始人并任首任会长 。在圆素几何与球素几何方面贡献突出,培养出陈省身、江泽涵等世界级数学家,被尊为“中国现代数学的播种人”。
熊庆来:1893年生于云南,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史册,是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执掌清华大学数学系时,广纳人才,华罗庚便是经他提携。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众多知名科学家。
陈建功:1893年出生于浙江,20世纪20年代便在三角级数论和函数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专著《三角级数论》影响深远,与苏步青一同形成国际知名的“浙大学派”,为中国数学界培育大批人才。
苏步青:1902年出生于浙江,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开创者,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等。1928年发现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即“苏锥面”。著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 ,推动中国微分几何研究走向国际前沿。
华罗庚:1910年出生于江苏,“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的创立者。1930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轰动数学界,后完成《堆垒素数论》。国际上有以华氏命名的“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等成果。
二、物理领域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一代宗师。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培养出9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79名院士,堪称“大师中的大师”。
吴有训:1897年出生于江西,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提供关键实验证据,国外常称“康普顿 - 吴效应”。他还培养了钱三强、杨振宁等杰出科学家。
严济慈:1901年出生,中国现代物理研究的奠基者、开创者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成果斐然。
赵忠尧:1902年出生,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的创建者之一,在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吴大猷:1907年出生于广州,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论方面贡献重大,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培养出李政道和杨振宁等人才。
束星北:1907年出生,“中国雷达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授业恩师。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多领域有研究,1945年领导研制出中国首部雷达 。
三、化学领域
侯德榜:1890年出生于福建,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者,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30年代研究出合成氨等技术,40 - 50年代发明联合制碱新工艺,极大推动中国制碱工业发展。
吴宪:1893年出生,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是中国生物化学和现代营养学研究的先驱,对中国人的膳食和营养状况进行系统研究。
庄长恭:1894年出生,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在东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推动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起步。
曾昭抡:1899年出生,化学家,对元素有机化学的研究颇有建树,主持北京大学化学系提升教研水平,编辑《中国化学会志》促进化学学术交流。
四、地质领域
章鸿钊:1877年出生,“中国地质之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3年组建我国第一个地质研究所,1922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
丁文江: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在地质调查、地质理论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推动中国早期地质事业走向规范化。
翁文灏:1889年出生,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位地震研究者,第一位科学研究中国山脉、矿产的学者,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矿产资源勘探等贡献卓越。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地质构造、矿产分布规律研究深刻,成功预测大庆等油田,其理论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地震研究等领域。
黄汲清:1904年出生,在大地构造、地层学、石油地质等方面成果丰硕,提出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指导中国石油勘探工作。
杨钟健:1897年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家,在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等方面成就显著,对中国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贡献巨大。
谢家荣:1903年出生,在地质勘探、矿床学等领域贡献突出,发现多处重要矿产,为中国矿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生物领域
秉志:1886年出生,中国近代生物学主要奠基人和组织者,与胡先骕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领域广泛,培养大批生物学人才。
胡先骕:1894年出生,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1948年与郑万钧共同发现并命名珍稀孑遗植物“水杉”,创办多个生物学研究机构,推动中国植物学研究走向国际。
陈桢:中国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开拓者,在金鱼遗传、生物学教育等方面成果突出,为中国遗传学发展奠定基础。
李继桐:植物生理学家,在植物胚胎发育、植物矿质营养等方面研究深入,推动中国植物生理学发展。
童第周:1902年出生,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奠基人 。在胚胎发育的极性与轴性等研究中取得开创性成果。
六、气象领域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创始人 。在台风、季风、农业气候等领域研究具有开创性,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推动中国现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
赵九章:早年与竺可桢齐名,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开创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重要贡献。
七、医学领域
林可胜:中国现代生理学主要奠基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在痛觉生理、自主神经生理等方面研究开创性强,是首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华人科学家,抗战时领导医疗救护贡献卓越。
张孝骞:医学教育家、内科学家,对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深入,培养大批医学人才,推动中国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发展。
黄家驷:中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在胸心外科手术、医学教育等方面贡献突出,推动中国胸心外科走向国际水平。
林巧稚:著名妇产科专家,一生致力于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在新生儿溶血症诊治等方面成果显著,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严仁英:在围产医学、妇女保健等领域贡献突出,推动中国围产医学发展,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杨崇瑞: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培养助产士,降低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推动中国妇幼卫生事业进步。
八、工程领域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采用“射水法”“沉箱法”等解决技术难题,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在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
罗英:作为钱塘江大桥工程实际总工程师,克服诸多困难完成大桥建造,还参与滇缅公路、澜沧江功果桥等重要工程,为中国早期桥梁和公路建设贡献巨大。
凌鸿勋:土木、铁路工程专家,在铁路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经验丰富,参与和主持多条铁路建设,推动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周仁: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在冶金、陶瓷材料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为中国材料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
九、农学领域
丁颖:1888年出生于广东,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他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选育出“中山1号”等优良稻种,突破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瓶颈,系统研究中国水稻品种的起源、演化与分类,为中国水稻生产的规模化、科学化奠定基础。同时,他推动建立全国性稻作研究网络,培养大批农学人才,其研究成果对解决民国时期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金善宝:1895年出生于浙江,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他深入研究小麦品种资源与遗传育种,率先开展中国小麦品种分类研究,选育出“南大2419”等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小麦良种,在长江流域及黄淮地区广泛推广,显著提升当地小麦产量。此外,他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改良等领域亦有深入探索,为中国小麦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同时致力于农学教育,培养出众多农业科技人才。
赵连芳:1894年出生于河南,中国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的重要推动者。他专注于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改良研究,在水稻杂交育种、棉花抗虫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研发的优良品种在多地试种成功并推广。同时,他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参与筹建中央农业实验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对民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沈宗瀚:1895年出生于浙江,农业遗传育种学家,在玉米、小麦等作物的遗传规律研究与品种改良方面成果显著。他运用现代遗传学理论指导作物育种,选育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玉米新品种,解决当时玉米种植中品种混杂、产量低下的问题。此外,他注重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推动建立基层农业试验站,普及先进栽培技术,为中国北方地区粮食增产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十、计算机与电子领域(萌芽阶段)
朱传榘:1919年出生于江苏,中国早期电子计算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民国时期,他率先接触并引入国外电子计算技术理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电子线路设计与逻辑运算研究,为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起步奠定基础。虽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未完成完整计算机研制,但他编译的电子计算技术相关文献、撰写的研究报告,成为后续中国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培养了一批早期电子技术人才。
范绪箕:1914年出生于北京,在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领域有开创性探索。民国时期,他专注于电子线路设计与应用研究,尤其在无线电通信设备改良、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方面取得成果,参与研制简易无线电通信装置,提升当时通信设备的稳定性与传输效率。其研究为中国电子技术从基础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开设电子技术相关课程,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十一、天文领域
高平子:1888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先驱”。他早年致力于天文观测与历法研究,参与筹建紫金山天文台,主持开展太阳黑子观测、小行星轨道计算等工作,编制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天文观测图表。他还积极推动天文科普事业,撰写大量天文科普文章,普及天文知识,同时参与修订民国时期的历法,解决传统历法与现代天文观测的衔接问题,为中国天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作出关键贡献。
余青松:1897年出生于福建,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主要创建者之一。他主持紫金山天文台的规划与建设,引进先进天文观测设备,建立规范的天文观测体系,开展恒星物理、星系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观测成果。此外,他注重天文人才培养,开设天文观测与研究课程,培养出中国早期天文研究团队,推动中国天文学融入国际天文研究体系,提升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
十二、地理与测绘领域
张其昀:1900年出生于浙江,中国现代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地理教育领域均有深厚造诣。他系统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提出符合中国地域特征的地理分区方案,编制多幅高精度中国地理地图,填补当时中国地理测绘的空白。同时,他致力于地理教育改革,在高等院校开设现代地理学课程,编写《中国地理学》等教材,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培养了大批地理科学人才。
曾世英:1899年出生于江苏,中国现代测绘学奠基人之一,地图编制专家。他专注于地图投影理论研究与地图编制技术改良,主持编制《中华民国新地图》,采用先进的地图投影方法与绘制技术,大幅提升地图的精度与实用性,成为民国时期最具权威性的全国性地图。此外,他建立规范的地图编制流程与质量标准,推动中国测绘技术从传统手工绘制向标准化、科学化转型,为中国地理测绘事业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十三、心理学领域
陈大齐:1886年出生于浙江,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首位在国内系统讲授心理学课程的学者。他引入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展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尤其在知觉、记忆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取得成果,编制出中国早期心理学实验量表。他还撰写《心理学大纲》等教材,构建中国现代心理学教育体系,推动心理学从哲学范畴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潘菽:1897年出生于江苏,中国现代心理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在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领域贡献突出。他系统梳理西方心理学流派,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框架,注重心理学在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研究,为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提供心理学支撑。同时,他参与筹建中国心理学会,推动心理学学术交流与普及,培养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促进中国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十四、冶金与材料领域
周仁:1892年出生于江苏(前文工程领域已提及,此处补充冶金与材料领域深度成就),除在工程领域的贡献外,他在冶金与陶瓷材料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是中国现代冶金学与陶瓷学的奠基人之一。民国时期,他主持开展特种钢材、耐火材料的研制,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机械制造、军工生产的特种钢,解决当时国内关键领域对特种材料的需求。同时,他对传统陶瓷工艺进行现代化改良,推动中国陶瓷材料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材料工业转型,其研究成果为中国冶金与材料工业的起步与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严东生:1918年出生于上海,民国后期投身材料科学研究,是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专注于高温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在材料制备工艺优化、性能测试方法建立方面取得突破,为后续中国高性能无机材料的研究奠定基础。虽民国时期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他积累的基础数据与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十五、航空领域
冯如:1884年出生于广东(虽主要活动于清末,但民国初期其影响延续),中国首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与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他在清末民初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机“冯如1号”“冯如2号”,并完成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民国时期,他致力于航空技术的推广与航空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航空工厂与航空学校,推动中国航空事业的自主发展。虽因意外英年早逝,但其航空技术实践与理念,为民国时期航空领域的起步奠定基础,激励了大批后续航空研究者。
王助:1893年出生于河北,中国现代航空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民国时期,他参与筹建马尾船政局飞机制造工程处,主持设计制造“甲型1号”水上飞机,这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水上飞机,后续又研发多款军用、民用飞机,解决飞机制造中的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他在航空教育领域开设航空工程课程,培养中国早期航空工程人才,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为民国时期航空国防与民用航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十六、水利领域
李仪祉:1882年出生于陕西,中国现代水利工程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利之父”。民国时期,他系统引入西方现代水利理论,结合中国江河治理实际,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黄河治理方略,主持修建泾惠渠、渭惠渠等关中地区重要灌溉工程,有效解决陕西干旱问题,惠及数百万农田。同时,他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编写《水工学》《水利概论》等教材,建立中国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出第一批专业水利人才,为后续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须恺:1900年出生于江苏,现代水利工程专家,在农田水利与河道治理领域成果突出。民国时期,他参与全国水利调查,主持制定淮河、太湖流域水利规划,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水思路,推动修建苏北灌溉总渠等工程,缓解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此外,他注重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在水利工程测量、水文观测技术改良方面取得突破,编制的《农田水利工程规范》成为当时水利建设的重要技术标准,为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规范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含英:1900年出生于山东,黄河治理专家,长期致力于黄河水文、泥沙研究与河道整治。民国时期,他主持黄河流域水文观测网络建设,系统分析黄河泥沙淤积规律,提出“束水攻沙”的河道治理技术方案,在黄河下游堤防加固、险工治理中广泛应用,有效减少黄河决堤风险。同时,他撰写《黄河志》《治河论丛》等著作,系统总结中国历代治河经验与现代技术,为黄河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中国现代治河技术的发展。
十七、林业领域
凌道扬:1888年出生于广东,中国现代林业奠基人,中国林学会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他率先引入西方现代林业科学理论,提出“林业为立国之本”的理念,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推动建立全国性林业管理体系。他参与筹建南京林业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森林系),编写《森林学概论》等教材,开创中国现代林业教育,培养出第一批专业林业人才。同时,他主持开展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提出“分区造林、永续利用”的林业发展策略,在华北、华东地区推动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为中国林业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奠定基础。
梁希:1883年出生于浙江,中国现代森林保护学与造林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森林病理学之父”。民国时期,他专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与造林技术研究,首次系统调查中国主要林区病虫害种类,提出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森林保护方案,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杨树溃疡病等重大森林病害。他还在浙江大学、中央大学讲授造林学、森林病理学课程,编写《造林学》《森林病理学》等教材,将西方林业技术与中国本土树种特性结合,研发出适合中国不同气候区的造林技术,推动中国林业从传统采伐向“造护结合”转型。
郝景盛:1903年出生于河北,植物分类学家、林业科学家,在森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领域贡献突出。民国时期,他深入西南、西北林区开展植物采集与分类研究,发现多个林业新物种,编制《中国森林植物志》(初稿),系统梳理中国森林植物资源分布规律。同时,他研究经济林树种的栽培与利用技术,推动核桃、板栗等经济林规模化种植,提出“以林养林”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为民国时期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十八、土壤学领域
廖宗廷:1891年出生于广东,中国现代土壤学奠基人之一,首位系统开展中国土壤调查与分类的科学家。民国时期,他主持全国土壤调查工程,足迹遍布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采集数万份土壤样本,首次绘制中国土壤分布图,提出符合中国地域特征的土壤分类体系(如将中国土壤分为水稻土、黑钙土、红壤等类型)。他撰写的《中国土壤概要》成为中国土壤学的奠基性著作,为农业区划、作物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中山大学创办土壤学专业,培养中国第一批土壤学人才,推动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朱莲青:1894年出生于江苏,土壤肥料学家,在土壤肥力研究与改良技术领域成果显著。民国时期,他系统研究中国不同地区土壤肥力特征,提出“测土施肥”的农业技术理念,研发出适合红壤、黄壤地区的土壤改良方案(如增施有机肥、石灰调节酸碱度),在江西、湖南等地推广后,显著提升贫瘠土壤的粮食产量。同时,他研究绿肥作物的种植技术,推动紫云英、苕子等绿肥在农田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为民国时期粮食增产与土壤可持续利用作出重要贡献。
马溶之:1908年出生于河北,土壤地理学家,民国后期投身土壤学研究,是中国土壤区划研究的开拓者。他参与全国土壤调查,重点研究西北、西南地区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编制《中国土壤区划图》(初稿),提出“土壤地带性分布”理论,为农业区域规划、水土保持工程提供科学支撑。虽民国时期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积累的土壤基础数据与区划方法,为新中国成立后土壤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十九、营养学领域
侯祥川:1899年出生于广东,中国现代营养学奠基人,首位系统开展中国人膳食营养研究的科学家。民国时期,他主持全国膳食营养调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农民、工人、学生)的营养状况,发现当时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维生素缺乏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膳食改善方案(如推广豆类、蔬菜种植,改良烹饪方式减少营养流失)。他撰写《实用营养学》《中国民众膳食问题》等著作,普及营养知识,同时在上海医学院开设营养学课程,培养中国第一批营养学专业人才,推动营养学从医学分支发展为独立学科。
郑集:1900年出生于四川,营养生物化学家,在蛋白质营养与食品卫生领域贡献突出。民国时期,他研究中国常见食物(如大豆、谷物)的蛋白质含量与营养价值,提出“植物蛋白互补”理论(如大豆与谷物搭配食用可提升蛋白质利用率),编制《中国食物成分表》,为民众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他开展食品卫生研究,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如饮用水卫生、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推动民国时期食品卫生监管体系的建立,保障民众饮食安全。
二十、地质学细分领域(古生物学、矿床学)
裴文中:1904年出生于河北,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奠基人。民国时期,他1929年在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震惊世界,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他系统开展周口店遗址考古发掘,建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方法,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与古生物化石,撰写《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等著作,推动中国古生物学与考古学的融合发展,同时培养一批旧石器时代考古人才,奠定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基础。
杨遵仪:1908年出生于广东,地层古生物学家,民国后期投身地质研究,是中国古生代地层研究的开拓者。他参与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重点研究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与古生物化石,建立西南地区古生代地层序列,发现多个古生物新属种,为中国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依据。虽民国时期其研究成果尚未完全发表,但积累的地层资料与古生物标本,为后续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谢家荣(补充矿床学成就):前文地质领域已提及,此处补充其矿床学贡献。民国时期,他系统研究中国金属矿床(如铁矿、铜矿、金矿)的成矿规律,提出“矿床分带理论”,指导辽宁鞍山铁矿、安徽铜陵铜矿等重要矿产的勘探与开发。他编制《中国矿产分布图》,首次系统梳理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为民国时期矿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同时培养一批矿床学人才,推动中国矿床学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型。
二十一、物理学细分领域(光学、声学)
饶毓泰:1891年出生于江西,中国现代光学奠基人之一,在分子光谱与原子物理领域成果突出。民国时期,他在美国从事光学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建立光学实验室,开展分子光谱分析与原子能级研究,首次在中国完成氢原子光谱实验,验证量子力学理论在原子物理中的应用。他还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推动光学、声学等细分学科的建设,培养出王竹溪、彭桓武等杰出物理学家,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细分发展奠定基础。
马大猷:1915年出生于广东,中国现代声学奠基人,民国后期投身声学研究。他在西南联大期间,开展室内声学与噪声控制研究,解决当时教室、礼堂的声学缺陷问题,提出“声学吸收系数测量”新方法,编制中国首个室内声学设计规范。虽民国时期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开创了中国声学研究的先河,为后续建筑声学、电声学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二十二、化学细分领域(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
梁树权:1912年出生于广东,中国现代分析化学奠基人之一,民国后期投身分析化学研究。他在西南联大期间,开展痕量元素分析技术研究,建立“极谱分析法”用于金属元素微量检测,精度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地质、冶金领域的元素分析提供关键技术。同时,他编写《分析化学实验教程》,规范分析化学实验方法,培养中国第一批分析化学专业人才,推动分析化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徐僖:1921年出生于江苏(民国后期科研起步),中国高分子化学先驱,民国时期在四川大学开展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首次在中国合成聚醋酸乙烯酯,探索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改良,为后续中国塑料、合成纤维等高分子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虽民国时期其研究规模有限,但开创了中国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先河,成为新中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重要奠基人。
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