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门进去,洗头小哥先问办不办卡,理发师剪到一半推销烫染,结账时账单蹦出398。这一套组合拳,90%的人经历过。
“剪个头发像打仗”,谁懂?
推门进去,洗头小哥先问办不办卡,理发师剪到一半推销烫染,结账时账单蹦出398。这一套组合拳,90%的人经历过。
不是错觉,理发店真的变了。
五年前,北京朝阳区一条500米小街只有3家理发店,现在地图上一拉,11家,其中4家今年刚换招牌。
美团数据更直白:过去12个月,全国新开的理发店和倒闭的几乎一样多,开一家死一家,活下来的也半条命。
为啥这么惨?
先说房租。
上海静安区30平米小店,月租从1万8涨到3万2,老板一算,每天睁眼就欠1000块。
不涨价就得死,涨价顾客就跑。
于是套路来了:洗头免费、剪发58,结账告诉你用了进口护发素,加180。顾客当场黑脸,下次直接拉黑。
再说人。
理发师底薪普遍2000块,想活下去全靠卖卡。
一张5000的卡,提成15%,不卖就吃土。
结果就是剪发10分钟,推销半小时。
手艺?
早退居二线。
某点评网站40%的差评写着同一句话:“我只想剪短点,他非要我烫头。
”
刚需还在,但顾客分流了。
快剪店“闪剪”两年开了3000家,15分钟搞定,不洗头不推销,剪完扫码走人。
家用电推子销量暴涨,抖音上“爸爸给儿子剪发”视频播放过亿。
连美妆店都来抢生意:买支眉笔送修刘海,小姐姐顺手就把钱赚了。
有人逆势赚钱吗?
有。
成都一家只有8个座位的“小森理发”,门口常年排队。
规矩简单:不办卡、不推销、剪发68。老板阿灿干了15年,剪刀是日本的,价格是透明的,技术是过硬的。
客人说:“来这里像回外婆家,安心。
”阿灿的秘诀?
把房租砍一半——店开在居民楼一楼,靠口碑引流,省下的钱请好助理,洗头按摩一样不落。
行业也在自救。
深圳试点“阳光价目表”,剪发、烫发、护理分项标价,墙上二维码一扫,能看到每位理发师的培训证书。
杭州某连锁干脆取消提成,理发师拿固定工资+年终分红,剪得好评多就涨薪。
结果投诉率降了70%,老客回流。
未来理发店长啥样?
大概率是“社区手艺人+数字化”。
线上预约、AI试发型、会员积分,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核心还是省时间、省口舌。
真正留住人的,永远是那把剪刀上的温度——不忽悠、不敷衍,剪完照镜子的那一刻,顾客真心说一句“值了”。
下次路过理发店,别急着躲。
先看价目表,再翻点评,最后问一句:“能只剪发吗?
”如果对方笑着点头,恭喜你,找到了濒危物种:一家还把你当邻居的理发店。
来源:桑田舞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