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辽宁沈阳一所高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事件,截至9月7日17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2087人。经相关部门调查,确定系由学校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日,辽宁沈阳一所高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事件,截至9月7日17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2087人。经相关部门调查,确定系由学校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起事件让诺如病毒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个看似普通的病毒为何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感染?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护?
病毒档案:认识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Norovirus),个头只有26~35纳米的微小病毒,却是一到秋冬季节就让人上吐下泻的糟心玩意,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头号病原体,传染性极强!
这个病毒来头不小,可以引起一种全球性的食源性传染病,全年都不消停,但尤其爱在寒冷季节(比如秋冬季)兴风作浪。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能中招,成人和学龄儿童更是它主要的攻击目标。
它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自1995年我国报道首例病例以来,包括北京、广州、武汉等在内的全国多地都发生过大规模的聚集性疫情,频频登上社会新闻热搜,所到之处,可谓是一片“呕声载道”。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更是它“作案”的高发场所!
历史追溯:从发现到认知
诺如病毒的发现可追溯至1968年,当时美国诺瓦克市暴发急性腹泻疫情,科学家1972年首次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该病原体。随后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多种形态相似但抗原性略异的病毒株,均以发现地点命名。
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使用"诺如病毒"这一名称。值得注意的是,诺如病毒与在日本发现的札幌样病毒(现称札如病毒)共同组成人类杯状病毒。
临床特征:识别感染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包括:
1
典型症状:
✅ 恶心、呕吐(儿童患者更为普遍);
✅ 腹泻(成人患者更为常见,24小时内4~8次);
✅ 发热、腹痛;
✅ 头痛、寒颤和肌肉疼痛。
2
粪便特征:
✅ 性状: 稀水便或黄色水样便,俗称“蛋花汤样”便;✅ 关键线索: 通常没有黏液和脓血,这一点是它与细菌性腹泻(如痢疾)的重要区别;✅ 辅助诊断: 大便常规镜检白细胞
传播途径:了解感染方式
主要传播方式:
✅ 毒从口入:食用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感染方式;
✅ 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呕吐物或粪便;
✅ 间接接触: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门把手、电梯按钮等),未洗手而接触口鼻;
✅ 亲密攻击:吸入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传播。
!高危警报:诺如病毒“毒力”强大,只需不到100个病毒颗粒即可感染一人。食品和饮料极易被污染,污染源可能是带毒的手、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甚至是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飞沫,能在空气中扩散,防不胜防!
治疗原则:
✅ 多喝热水:治疗的最核心关键是预防和纠正脱水!应少量多次地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米汤或淡盐水,以保证身体机能。
✅ 不乱吃药: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切勿自行服用抗生素(俗称“消炎药”),因为它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无效反而会扰乱肠道菌群。
✅ 不要硬抗:大部分患者2~3天内症状会逐渐减轻。但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呕吐腹泻不止、尿少、口干的脱水迹象,请及时就医。
个人防护: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至少20秒(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对诺如病毒无效);
✅食品安全:不吃生冷和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贝类水产品;
✅饮水安全:不喝生水,只饮用开水或合格瓶装水。
环境防护:
✅ 使用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消毒;
✅ 餐具建议煮沸消毒30分钟;
✅ 室内勤通风,经常晒衣被。
图源:广东疾控
误区纠正:
❌ 第一大误区:酒精是万能消毒剂
✅ 真相:“肥皂+流动水”搓洗20秒,能直接将病毒从手上冲走。对于环境消毒,必须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才能彻底“歼灭”它。
❌ 第二大误区:我得过诺如了,以后不会再被感染了
✅ 真相:无论老人、成人还是儿童,一生中可能会多次感染诺如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保护时间只有短短的数月,且对其他毒株的诺如病毒保护力很弱。
诺如病毒虽然来势汹汹,但说到底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主——专挑不爱洗手的人下手!
所以请记住: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让病毒无计可施。
来源:健康的大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