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联达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上云”或“做平台”,而是一场关于“行业定义权”的争夺。从工具到生态,从服务到连接,它试图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数字建筑时代,谁来主导价值链的重构?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广联达的战略底层,看清它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也重新定义行业。
广联达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上云”或“做平台”,而是一场关于“行业定义权”的争夺。从工具到生态,从服务到连接,它试图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数字建筑时代,谁来主导价值链的重构?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广联达的战略底层,看清它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也重新定义行业。
如果你仅仅将“转型”理解为更换赛道或调整财报,那么广联达这十年似乎只是将光盘版软件迁移至云端,并改变了收费模式——显得平淡无奇。然而,正是这家“老牌造价”公司,近年来云收入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开始像平台一样赚钱。它到底做了什么?本文的分析将从数字建筑行业的基本概念出发,尝试论述广联达生态形成的过程。
相关概念阐述正如我前文所说,”本次分析将从数字建筑行业的基本概念出发“,所以我将在全篇分析报告的开头给出相关概念的阐述。以下是将要进行阐述的词条:BIM与CAD技术(包含建筑工业设计软件),造价,SAAS与云计算技术。
1. BIM与CAD技术
BIM中文名称建筑信息化。不同于普通人的理解,BIM并非是一种软件,而是一种技术。通过使用BIM技术,决策层把整个工程设计、建造以及后期管理得以数据化,进而大幅提升投资方、设计方、咨询方、施工方、以及运营方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任何一个工程在实施前,包含了设计、概算、预算、控制价、投标、结算等全过程;在施工期间,还包括劳务、材料、进度、质量管理等方面;建成以后还有工程数字化管理、运维等等。简单点说BIM的就是将建筑的从构思到实现到运营,用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广联达公司在数字造价领域开发了一款名叫BIMFace的平台,应用了BIM技术。广联达公司在数字施工领域开发的两款软件也是基于BIM技术,它们分别是BIM5D与BIMMake。
CAD中文名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BIM一样,它也是一门技术。CAD主要用于绘制建筑图纸,但也因此局限于点、线和平面图形设计,而不包括柱、门、墙、梁、板以及各类构件信息。
总结一下就是,CAD是平面的建筑信息技术,BIM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建筑信息技术。它们是如今建筑数字化技术的基石。
顺带一提,用来绘制建筑图纸与呈现设计方案的软件有很多,而且它们采用的数据格式不尽相同。其中Revit发展迅速,在建筑工业设计软件中占主导地位。
2. 造价
一个工程设计好之前和之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算量以及计价,不算量搞不清楚大概要投入多少工程量,不计价搞不清楚要投入多少钱,这就导致无法做预算,无法招标,也就无法和施工方沟通,然后项目就没法进展下去。同时,项目设计是否考虑到经济因素,投资方要投入多少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问题是否考虑进去,都决定了项目的成败。所以造价就是对照设计图纸、列出所有空间和功能单位用什么材料、如何施工、施工劳务需求等等涉及到钱的因素,然后每一样每一样价格核对,最后给出一个评估价格给客户的这一整个过程。
3. SAAS与云计算技术
SAAS其实是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其中之一,三种服务模式分别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这样子解释肯定难以理解,引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
吃烤肉需要准备好五花肉、蔬菜、调味酱等等食材,还要准备好煤气、烤炉等厨具,还要餐桌与餐具。切好的五花肉煎至两面金黄即可食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准备,就叫做“本地部署”。
如果觉得麻烦,直接去自助烤肉店,用那里提供的餐具、厨具、食材,吭哧吭哧烤完吃掉。这被称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没地方、没设备、有时间,需要借地方、设备,自己烤。在这里,我们是花钱买设施使用的。
但好像还是有些麻烦,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打电话,叫烤肉店把烤好的肉送过来,我们只需要摆好餐桌。那么这就是平台即服务(PAAS),有地方、没设备、没时间,需要送来烤好的肉。我们是花钱买了人工。
如果什么都不想准备,甚至连桌子都懒得整理的话,我们还可以直接去烤肉店吃啊,因为那里要啥有啥,到店里坐下直接开吃。而这个就是你想问的软件即服务(SAAS),没地方、没设备、没时间,需要借地方、设备、还要别人帮忙烤肉。在SAAS里,我们花钱买了设施+人工。
总的来说,SAAS由于提供了一套成熟化的可供复制可以通用的技术途径,一个企业向SAAS技术服务商购入SAAS技术后,购入SAAS的企业可以节约各种开发、运维开支,并且由于上云,数据的处理速度、流程的流转速度都比之前上了一大台阶,从而又降低了人力、时间等成本。
广联达业务生态发展历程注:由于广联达仅对其主营业务中的造价业务进行了明确的转型,若引入其他业务在此一同说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故我只选取了造价业务进行说明。
1. 数字化造价的必要性
在我们分析广联达造价业务之前,我们需要讨论在当时年代的行业背景,明白为什么广联达走上了数字化造价业务的赛道。
根据当时行业内的说法:一到三年算量,早算、晚算、半夜算,还得没事去工地走走,看看施工是如何进行的;三到五年会计价,会出小报告,做个独立小项目;五到十年成为技术骨干,冠名领导。可见要成为一名骨干造价师少则五年,多则十年,这个学习时间成本也不可谓不小。
那么为什么成为一名合格的造价师要这么长时间呢?不是这个工作本身有多复杂,而是这个需要大量的经验累积。一个造价师不仅要会看图、了解建筑所有功能、模块以及用途,还要对各种材料的应用如数家珍。光是工地里最常见的脚手架就有二十多种,更别提更加复杂的全国各地的计价规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是工地监控,工地清洁等新型开支接踵而至,其人工造价难度继续水涨船高。
由此可见,数字化造价企业的出现是必然趋势,从现在来看,这便是广联达。
2. 广联达数字化造价的技术原理
在前面相关概念阐述的部分我解释过BIM与CAD技术、建筑工业设计软件与造价三个概念,基于对它们的了解,我们便可以理解广联达数字化造价的技术流程。建筑设计工程师把基于建筑工业设计软件所做出来的图纸上传给广联达,广联达的造价系统自行判断建筑各部分属性(看看这里是门还是窗,是梁还是柱,以及用什么材料),套用时价的价格表,加入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开销,最后得到一个建筑造价的估值。
这一整个流程看上去非常完美是不是?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两个比较致命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在相关概念阐述的地方提到过建筑工业设计软件的种类有很多,它们使用的数据格式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一个难题,如何让系统看得明白不同格式的数据。第二个问题,造价是一个多维度广覆盖的复杂过程,而传统的建筑设计软件(包括Revit)基本使用的都是CAD技术,正如前文阐述,CAD技术是一种平面的建筑信息技术,它所蕴涵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并不适合直接用于造价。
为了切实的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广联达需要一款可以解析各种设计图纸格式的同时,又能够完成模型渲染、系统交互、构件状态设置、模型属性获取、模型效果添加、外部构件导入、碰撞检测等等功能的平台。这就是广联达的BIMFace平台。其中渲染技术是广联达整套技术的中枢所在。此平台的开发让广联达的数字造价技术基本成熟,对其他造价企业形成了高技术壁垒。
但其BIMFace平台的开发并未给企业本身带来实际的利润,毛利率甚至由于开发的投入发生了下滑。这是为什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平台解决了什么问题,一个是数据读取难的问题,一个是信息密度低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作用于用户端的吗?不是。用户在乎的是你是否切实的解决了他的需求,而这个平台开发前后用户可以获取到造价估值这一结果没有变化,自然没能为公司带来实际收益。
其次,广联达当时软件售卖的营销模式导致用户都是通过下载软件使用广联达的相关服务。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点,软件整体封包发送给用户下载的模式存在被不法人士利用,进而被制作成盗版的风险(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第二点,软件的运行需要占用运行此软件设备的运算资源。广联达此技术的核心是渲染技术,打游戏的应该都比较了解,渲染是一种非常吃计算机性能的技术,尤其是3D渲染。如果广联达继续使用软件销售模式,那便是变相的拔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第三点,虽然系统是统一了,但是不同的使用设备,不同的版本依然存在一些数据不互通的问题。
由此可见,广联达的造价业务生态依然不够完整,在此时并未完成技术折现。所以,广联达造价业务需要类似与“业务模式调整+组织架构调整+销售政策调整”有关的调整,来寻求新的增长点。
3. 广联达的SAAS转型(云转型)
软件即服务(SAAS),你可能乍一看,欸,怎么还是软件,那不是没变化嘛。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网上几乎所有有关SAAS的讨论都是站在购入SAAS服务的企业的角度来描述的,而我们所讨论的广联达是向SAAS技术服务商转型,向别人提供SAAS服务。因此分析广联达SAAS转型的思路不能直接照搬网上SAAS技术的有关结论。既然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给我参照,那我只能综合已有的一些消息来推理。
在互联网上,SAAS技术有三个让人较为诟病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局限性“不够灵活”。SAAS只能完成一些大众化的流程,且被总系统框架固定死。所有购买SAAS的用户得到的都是一套一模一样的产品,包括其功能以及运营模式,都是开发商已经帮你固定好了,大家都这样,无法实现个别点的差异化。如果对SAAS中的部分小功能不满意,要求部分调整、修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SAAS不是一个人在用,是所有购买SAAS的用户一起在用,你所购买的只是一个子账号,只是一个被大家在共同在使用工具。开发商不会为单独某一个客户来定制和修改部分功能流程,因为这个软件大家都在用,为你改了,其他人那里都变了,但是其他公司又不需要这个功能流程。所以SAAS不提供任何修改服务。
第二个方面,流量无法收益。互联网最终到底玩的就是流量。购入SAAS技术企业的流量是无法留在自己的平台内的。这个企业只是个租用者而已,只是拥有一个平台的一个子账号而已,总后台全在开发商那边,流量全部算开发商的,购买者只是有权使用这个工具。
第三个方面,稳定性差。由于企业的全部业务都依托SAAS技术展开,如果SAAS技术服务商倒闭了,那企业的重要资产会遭到严重打击。
看完了SAAS的三个缺点,我们再来看看其对广联达的影响。其实稍微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好家伙,这些点对广联达而言别说是让人诟病了,应该说是没啥影响。广联达已经成熟的造价流程与纯粹的工具属性避开了SAAS技术框架难以更改的掣肘;对于使用者难以留存的流量对于身为SAAS技术服务商的广联达反而是利好消息;至于稳定性,我倒不倒闭关你什么事。
既然SAAS技术可以用,那么便要看看有没有必要使用了。接下来咱们看看广联达SAAS化的好处有哪些。
第一点,SAAS技术模式是一种核心功能高度集成的模式,所有的运行数据全部集中在广联达的中央处理器。这不仅降低了用户端设备的负担,提高了效率,还防止了核心技术代码外传,打击了盗版。
第二点,在云技术支持下,所有的用户共用一个平台。这不但降低了企业对系统更新维护的成本,而且也避免了先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数据不互通的问题。
第三点,SAAS技术有一个特点,便是它可以做到随意调节给用户开放总功能的百分比而不发生崩溃。比如完整的功能要花100块,这个用户花了50块,就给他开放50%的功能,那个用户花了75块,就给他开放75%的功能。这种属性很好的贴合了广联达在”八三“计划中提出的”软件增值服务“战略,为切实提高产品利润提供了可行路线。
由此看来,进行SAAS化确实可以为广联达公司带来不小的收益,广联达进行云转型的必要性成立。
总结综上所述,自广联达最初发觉并进军数字造价行业开始,公司便意图采用BIM技术手段来加强其技术壁垒,并成功研发出了BIMFace平台。但由于其较为传统的商业模式导致其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此来指导公司商业模式转型。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广联达的云转型补齐了其数字化造价业务的最后一块拼图,打通了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实现了技术折现。
一个以广联达造价服务为基础,众多造价工程师参与,覆盖整个数字建筑行业的数字造价业务生态正式形成。
本文由 @ReMinG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