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晚十一点,刚刷小红书就看到一位北京新手爸爸吐槽:女儿才一岁半,半夜听见邻居家剁肉馅声,瞬间哭到背过气,抱都抱不住。
看见“孩子胆小”四个字,多少爸妈心里咯噔一下?
今晚十一点,刚刷小红书就看到一位北京新手爸爸吐槽:女儿才一岁半,半夜听见邻居家剁肉馅声,瞬间哭到背过气,抱都抱不住。
评论区一水儿的“我家娃也这样”,可没人说到底谁在孩子心里按下了恐惧的开关。
我就纳闷,一个奶香奶香的小肉团,到底怎么学会怕这怕那?
孩子的大脑其实还没长完。
出生那刻,杏仁核已经上线,相当于24小时警报器;可管冷却的前额叶还嫩,像个空壳厂房。
家长要是随手一句“再不睡警察来抓你了”,警报器啪就响了,厂房却关不掉闸,惊吓电流直接在神经里烧出一条路,成年以后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浑身冷汗。
这不是吓唬,耶鲁大学去年追踪了127个家庭,发现高频受恐吓组的娃娃,到8岁焦虑症几率翻了三倍。
吓人只是初级版,进阶操作更隐蔽。
上周末我带儿子在商场游乐区,见过一位妈妈把孩子塞给陌生阿姨练“社交”。
娃当场僵硬,嘴唇都紫了,妈妈还在笑:你得勇敢。
那一刻小孩体内的皮质醇飙到顶,跟被突然扔进冷水池没区别。
六个月到三岁本来就对分离极度敏感,爸妈前脚消失,后脚激素海啸,免疫和记忆一块儿被冲垮。
再细想,我们一天能干多少看似无害的小事:电视播怪兽动画当哄睡背景音;电梯里随口逗娃“妈妈不要你了”;家里吵翻天没人理小孩的求救眼神;一句“男孩子怕什么怕”直接关掉他表达通道。
每件小到可以忽视的琐事,都在大脑悄悄布线,最后织成一张“这世界不安全”的网。
感官过敏的娃更受罪。
我邻居娃听吹风机像电锯,每次去理发店跟杀猪一样。
后来她把理发师请到家里,先让孩子摸剪刀听空转,再慢慢适应,两周后才安稳剪完。
道理说出来简单:先把音量调低,再给掌控权。
可大多数家长没那份耐心,只觉得娃矫情。
我试过一招,睡前半小时全家一起关灯躺地板,谁也别刷手机。
儿子一开始吵着要平板,第三天开始主动说“黑黑好舒服”。
黑暗里给他指月亮,告诉他“月亮也睡觉”,他把“怕黑”换成“陪月亮”,夜里惊醒的次数从三次降到零。
原来情绪只要被看见,就会自动缩水。
说到底,孩子怕的不是鬼怪,而是大人对他的怕视而不见。
下次他想缩进你怀里,你可以不说“别哭”,而是直接问他“声音咚咚咚吓到你了,对吗?
”把那一坨混沌的惊恐命名,它就变成了可以商量的小积木,而不是黑箱子。
大人先稳住情绪,孩子才能拿到定心丸。
今天起,别再让恐惧在我们的随口一句里发芽,安全感是父母亲手递出的第一件行李,装满它,孩子才敢去远方。
来源:烟台小鱼鱼育儿教育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