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当今 全球气候变化与 化肥依赖造成系列土壤与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古代施肥实践成为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 。 古代施肥智慧遵循着怎样的原则?蕴含着怎样的哲学理念? 成为理解 当今绿色农业发展 、促进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关键命题。
在 当今 全球气候变化与 化肥依赖造成系列土壤与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古代施肥实践成为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 。 古代施肥智慧遵循着怎样的原则?蕴含着怎样的哲学理念? 成为理解 当今绿色农业发展 、促进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关键命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施肥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为理解古代施肥体系及其发展脉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一般的施肥史概述或特定时期施肥技术的专门化研究,缺乏综合视角下对中国古代施肥体系的全面审视。 中国古代施肥不仅仅是技术操作,而且深深植根于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尊重与理解中。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副教授 尚雪课题组在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 学术 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 以“三才”观为统摄,以“三宜”(因时、因地、因作物)为分析框架,对《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等施肥相关古籍与文献进行了系统的主题化归纳与比较, 揭示出古代施肥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文化意涵。
研究梳理与总结了先民贯穿作物全生育期的分次施肥体系及施肥实践对气候节律的遵循。 “因地施肥”方面,论文总结了先民兼顾南北地带性土壤差异及区域土性差异的选肥与改土策略,如南方水网区发展起的以石灰改酸、罱泥等为特色组成的地域化技术体系。“因作物施肥”体现在根据特定作物养分需求的针对性调整,不仅包括肥料种类的选择,还包括对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技术层面的把握。在“人和”这一维度上,研究梳理了从“顺天量地”到主动经营地力的观念跃迁,在唐宋以后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农民勤勉劳作、“惜粪如金”,广辟肥源,尤以明清时期“金汁”(人粪)商品化与粪肥采集、运输、发酵工具技术的完善为代表,体现着人力与社会化养分循环的有机统一。
中国南方罱河泥照片及罱泥工具
在当今农业面临的化肥过量、养分失衡、土壤退化等问题背景下,中国古代的这些有机肥施用原则不仅为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农田管理研究提供了关键视角,而且与今日精准农业的“按需投入”理念契合,为现代绿色农业转型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与现实意义。
来源:长江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