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佛那帮老头跟踪了700多人78年,最后甩出一句话:让人活得久的不是钱,是有人听你半夜三点倒垃圾。
活到中年才发现,朋友圈越刷越热闹,心里却越来越空。
哈佛那帮老头跟踪了700多人78年,最后甩出一句话:让人活得久的不是钱,是有人听你半夜三点倒垃圾。
我盯着这条热搜,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是我爸上周一个人坐在客厅,电视开着,人却睡着了。
研究里有个哥们,年轻时脾气臭,老婆跑了,孩子拉黑。
退休后他去社区给人修水管,顺便蹭顿饭,血压居然降了。
医生说他身体里那些乱跳的指标,是被邻居老太太一句“今天也来啦”给按下去的。
听起来像段子,可数据摆那儿:能随时打电话骂人的朋友超过三个,65岁以后住院率直接腰斩。
我翻了翻家里的群,上次我爸发言还是去年春节,发了个红包,没人领。
我妈在厨房嘟囔,你爸现在连下楼倒垃圾都挑半夜,怕撞见熟人问“孩子咋不回来”。
我突然明白,他缺的不是保健品,是有人听他说一句“我今天腰有点疼”。
别以为有钱就能买到陪伴。
柳叶刀去年扒了欧美一堆富豪,发现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上的人,吃抗抑郁药的比例比普通老头还高。
他们住大房子,开豪车,但回家对着智能音箱说“我累了”,音箱只会回“已为您播放轻音乐”。
冷冰冰的科技再贵,也长不出一只手来拍拍你的背。
国内更扎心。
上海蓝皮书说,四成老人一周见不到一个活人,两成子女半年不打电话。
我们这一代人被“打拼”两个字洗脑,以为多赚点就能给父母更好的晚年,结果把他们的时间直接清零。
我爸的微信步数每天只有三百,那不是懒,是没人约他出门。
怎么补?
没想象中玄。
我上周开始固定周三下班去爸妈家吃面,不带手机,就听他们讲今天菜价又涨了几毛。
我妈第二天给我发语音,声音里带着蹦跳:你爸昨晚睡得香,没咳嗽。
我鼻子一酸,原来陪伴的剂量这么小,却立竿见影。
别等老了才懂。
现在就给那个能半夜接电话的朋友发个“在吗”,给爸妈发个“今晚回家吃饭”。
幸福真不复杂,是你吐苦水时有人回“我在”,而不是“多喝热水”。
来源:庭院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