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重点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被几代中国人反复背诵并熟记于心,如今竟成了备受质疑的网络“显眼包”。
随着孩子开学拿到新教材,身边的家长在陪娃预习时陆续产生了许多困惑。
教材这个知识跨度怎么衔接不上?还要补充学习?
改版后的新教材难度升级一大截,孩子怎么办?
其中,不仅有对教材编排的不解,更有对书中知识点的质疑——
“教材是不是错了?!”
△北京版(四下Unit2)
作为重点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被几代中国人反复背诵并熟记于心,如今竟成了备受质疑的网络“显眼包”。
自己当初的发奋努力,孩子现在的宝贵时间……可能都是白费工夫,一想到这些,大家的疑惑更深了。
教材究竟是否错了?
这么多年,我们是不是学了“假英语”?
在这种场合,到底怎么说才对?
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其实是国内孩子英语学习中广泛存在的一大误区!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或者放任不管,必将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业表现。
点击视频,快速掌握正确表达
论及教育资源,现在的孩子普遍很幸福。
排除掉因良莠不齐而造成的选择难题,学英语可以轻松找到海量资源,原版绘本、影视动画、专业网站,甚至还能和英语母语的外国友人在网上交流。
孩子能见识真实的外国生活,也能接触真实的英语,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家发现,课本上学的英语,和生活里听到的、看到的不仅不一样,甚至学完也用不上。
关于“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句子的争论,就是这种情况。
△众多母语人士及留学生在网上科普
在外国人看来,教材上举例的这个使用场合并不恰当。它并不表示“询问情况/病情”,而是“质问/反驳”,非但不能表达关心,反而是在骂人。
有人也会问:明明语法完全正确,为什么不能用?
考虑到国内孩子的学习实际,教材给出的释义通常比较简略,如wrong常见中文意思标注的是“错的”,但它其实也含有一些道德审判的意思,类似“不合适”“不对劲”“不正当”。
当what’s wrong和with (one)连用,重点就从“情况不对”转移到了“谁”上。在这里,潜台词就成了“你”是始作俑者,要接受指责。类似的句子还有“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也不够礼貌。
有国外小哥现身说法,他小时候无意间对老师说了这个句子,老师批评他行为粗鲁并罚他去角落坐着……
还有一个已经让国人形成肌肉记忆的“史诗级”句型,现在被发现也会引起尴尬,那就是“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它过于正式和陈旧,相当于别人用上了网络热梗,你像个老学究一样还在讲文言文。
诸如此类的情况多了,大家不免心生疑惑:“我难道是学了假英语?”
答案是,没错。
多年以来,我们都没有在学“真实的”英语。
所谓真实性语言材料,根据著名语言学家David Nunan的定义,是指那些并非专门为语言教学编写的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 is any material which has not been specifically produced for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绝大多数国内英语教材,都要经过多方面的改编以适应教学目标。
或是虚构主题情境,或是调整词汇,或是简化语法,或是省略文化信息,等等,最终改出来的课文,只有单词、语法的堆砌,“有文无情”,远不是真实生活中那种随机和灵活。
更何况,如果课标不调整,一套教材可以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内容肯定与实际有些脱节。
认为只学教材就够了——可能是当下国内英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误区。
既然教材语言不够真实,去哪里学真实的语言呢?
这一点,2022版最新义教英语课标里就藏着答案:要选用真实、鲜活的语料。
通俗地讲,就是尽可能找母语人士日常所接触的所有内容。
比如,根据22版课标编写的中学新教材普遍直接选取了英语文学名著,有《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爱丽丝梦游仙境奇遇记》《格林童话》《小妇人》等。
△不同版本教材选入的文学名著语篇材料
那么,直接照单全收,为孩子挑合适的原版名著准没错!
再比如,新教材阅读量大增,70%+的单元主题如动植物、环保、科技等,都可以通过衔接权威科普分级读物《启智英语》(1-5)学习。
△人教版(7下U1SectionB)与《启智英语》(5-2)完美对应
为孩子选择一套经典的母语分级读物并坚持学习,自然也是明智之举!
而且,近些年的高考英语,听力出现了多种英语口音,阅读材料语篇更是80%+直接取材自英语本土的主流报刊、杂志和书籍,甚至是一些小众的报刊。
这就意味着日常越多接触真实性语料,孩子越能更好地适应试题的难度和灵活度。
△英语新高考I卷·阅读理解A|来源:Yale Climate Connect
如果大家还是无法判断,可以参考语言学界研究列出7个维度,能够让你追求“真实”到极致。
1)语言来源真实性(Text Authenticity)
孩子学的英语是不是母语者真正使用的,比如新闻、播客,而不是专门编写的教科书式对话。
2)信息传递真实性(Message Authenticity)
语言是否真的用于沟通,比如社交媒体上的对话,而不是“填空题”式的句子。
3)文化与身份真实性(Cultural Authenticity)
孩子能否通过学习理解目标文化,而不是只学语言本身,比如了解英国人如何点餐、寒暄。
4)任务真实性(Task Authenticity)
学习活动是否贴近现实,比如模拟真实购物或订票,而不是机械地抄写单词。
5)评估真实性(Assessment Authenticity)
考试或测评是否能真正反映孩子在真实环境下的语言能力,比如用真实新闻做阅读理解,而不是简化版文章。
6)学习者自主建构真实性(Learner Authentication)
孩子是否能主动参与学习,让内容对自己有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
7)课堂互动真实性(Classroom Interaction Authenticity)
课堂对话是否像真实交流,而不是老师提问、学生按固定答案回答。
尼采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
按照这样维度去寻找语言材料,关于英语学习的一切都突然变得斑斓多姿、妙趣横生。
一首好歌,一份菜单,一张漫画,都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契机。关键是对家长来说,这些学习资料唾手可得,极大地减轻了教育负担。
孩子也不用再面对枯燥乏味的对话和机械的操练,而是完全能够沉浸优质的精神食粮之中,体验“所学即所得”“所得即所用”,连个人的认知边界都可以得到拓展。
点亮【赞】,让更多家庭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不让孩子美好的善意化作虚无,不让努力的动机化作泡沫。
来源:弘书阁英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