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来自西域的色目人竟然排在了第二位,地位远高于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
1279年,当忽必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时,他面临一个棘手问题:
那就是不到百万的蒙古人如何统治近亿的中原百姓?
然而他的解决方案却令人惊讶:
他将全国人口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来自西域的色目人竟然排在了第二位,地位远高于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
今天,让我们揭开这个神秘群体的面纱。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并非正式法律,而是事实上的等级划分:
第一等:蒙古人 ,属于这个体系中的统治民族,他们可以享受各种特权。
第二等:色目人-,这类人是对西域各民族的统称,他们是蒙古人的直接下级,也拥有诸多特权。
第三等:汉人,这里的汉人特指原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族、契丹、女真等
第四等:南人- 这个是指原南宋统治下的南方汉族以及南方各个少数民族。
"色目人"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各色名目",主要指来自中亚、西亚的各民族:
其中中亚族群包括畏兀儿(维吾尔祖先)、哈剌鲁、钦察等
而西亚民族是指回回(阿拉伯、波斯人)、阿儿浑、斡脱等
除此之外,还有欧洲人种,比如阿速(奥斯梯亚人)、罗哩(吉普赛人)等
元末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列出了31种色目人。
他们大多高鼻深目,胡须浓密,与蒙古人、汉人相貌迥异。
色目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二人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三大价值:
1. 军事价值
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许多西域民族率先归附,成为蒙古军队的重要补充。如:畏兀儿人最早臣服,提供大量文书官员,为前期的蒙古统治起到了很大帮助,还有阿速人组成精锐骑兵"阿速卫",以及钦察人构成侍卫亲军主力。这些人在蒙古征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就记载了:"蒙古人每攻一城,必先招降当地将士,补充军力。"
2. 经济能力
相比军事征战,色目人最突出的贡献主要在经济领域:
其中斡脱人善于经济管理,他们经营高利贷,为皇室提供资金。
还有回回商人,他们控制丝绸之路的贸易,为蒙古军队征税收粮用已办证军队的后勤。
在元世祖时期,"回回人中多富商大贾,专事包办征税"这些工作。
3. 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色目人通晓多种语言,成为最佳中介:
他们大多担任翻译(当时称"怯里马赤"),成为传播西域天文、医学、建筑技术等的中间媒介。
比如元大都都城(现在的北京)的设计者之一就是色目人亦黑迭儿丁。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他们有什么特权呢?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政治特权:
他们可任正职官员,汉人只能任副职;
在科举考试中他们单独录取,且录取名额更多;
如果色目人犯罪的,由专门机构审理进行,往往能够做到减轻刑罚。
其次是经济特权:
相同情况下,他们能够享受国家的更多税收优惠,且商税也更低。
而且他们可以垄断某些行业经营,比如盐,铁,茶,粮等这些行业。
除以上两个特权外,他们在法律上也享受诸多特权:
《元典章》规定:"蒙古、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被告勿得还报。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虽然维护了短期统治,却埋下了深刻的民族矛盾:
1351年红巾军起义,明确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
1368年元朝灭亡,蒙古贵族和色目官员大多北逃,
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复衣冠如唐制",恢复汉族传统。
通过色目人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
任何依靠民族等级维持的统治都难以长久,只有平等交融才能促进文明发展。
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因为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注: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参考文献:
1. 宋濂《元史·刑法志》,中华书局,1976年
2.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3.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4. 《通制条格·户令》,中华书局,2001年
5. 《元典章·刑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6. 张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7. 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
8.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9. 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 罗贤佑《元代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来源:历史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