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文徵明《致吴参政之札》历来是书家关注的焦点,其中《自王英去后札》尤具代表性。这幅纸本楷书纵22.7厘米、横26.7厘米,尺幅虽小却气韵饱满,是文徵明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间的作品,字里行间不仅藏着他的书法功力,更流露出与外舅吴愈往来的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文徵明《致吴参政之札》历来是书家关注的焦点,其中《自王英去后札》尤具代表性。这幅纸本楷书纵22.7厘米、横26.7厘米,尺幅虽小却气韵饱满,是文徵明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间的作品,字里行间不仅藏着他的书法功力,更流露出与外舅吴愈往来的温情与中年心境。
文徵明此阶段的楷书,已褪去早年仿黄庭坚的奇崛,逐渐形成自家面貌。通观《自王英去后札》,笔画精劲却不生硬,起笔收笔皆见法度——横画如水平线般平稳,却在起笔处藏着细微的顿挫;竖画挺拔如松,收笔时略顿,显露出含蓄的力道。即便是简单的“点”画,也绝非随意落笔,或如高空坠石般厚重,或如露珠凝叶般轻盈,根据字形需求灵活变化,可见他对楷书笔法的掌控已臻化境。
更难得的是,这幅作品虽为楷书,却无半点板滞之气。文徵明巧妙地在规整中融入灵动,字形或略扁、或稍长,随字赋形,不刻意追求对称,却在整体上达成一种自然的平衡。比如“王”字,三横间距并非绝对均等,中间一横略短,末横稍长,既保持了楷书的端庄,又增添了几分生动;“英”字上下搭配巧妙,上边“艹”部紧凑,下边“央”部舒展,疏密对比间,让字体有了呼吸感。这种“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特点,正是文徵明楷书超越时人的关键。
从内容来看,这封函札是文徵明与外舅吴愈的日常往来,言语间满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与关切。“自王英去后,家中顿觉寂寞”等平实语句,让这幅作品跳出了单纯的书法艺术范畴,成为承载生活情感的载体。文徵明书写时,想必是怀着平和的心境,笔墨间没有激昂的情绪,却有一种温润从容的气质,恰如他中年时不疾不徐的人生态度——彼时他虽未在仕途上得志,却在书法、绘画领域深耕不辍,这份沉稳也尽数融入笔端。
如今,我们在故宫博物院观赏这幅《自王英去后札》,不仅能领略文徵明楷书的精妙,更能透过笔墨触摸到一位明代文人的生活片段与精神世界。它不像大幅碑刻那般气势恢宏,却以小而精的特质,展现出书法艺术“于细微处见真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好书法,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心境与笔墨的完美融合。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