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们的&普通人该跟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7:07 1

摘要:就在散户们还在疯狂追涨AI概念股、房产投资者还在讨论利率走势的时候,巴菲特已经悄悄启动了"诺亚方舟计划"。他不仅抛售苹果,连美国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也在十二天内被狂抛38亿美元。

就在散户们还在疯狂追涨AI概念股、房产投资者还在讨论利率走势的时候,巴菲特已经悄悄启动了"诺亚方舟计划"。他不仅抛售苹果,连美国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也在十二天内被狂抛38亿美元。

当巴菲特疯狂囤积现金时,另外四位投资界传奇人物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策略:“大空头”迈克尔·贝瑞突然从做空转为做多,重仓买入被市场抛弃的优质公司;价值投资教父卡拉曼在维持30%现金的同时,精准布局防御性蓝筹股;量化大师格林布拉特用魔法公式在动荡中保持稳定收益;而精通中美市场的李路,则在所有人不看好时反向加仓拼多多5亿美元。

五位顶级投资大师,五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五个完全相反的判断,这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

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五位传奇投资人的最新动向,揭开他们策略背后的深层逻辑。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普通投资者如何从这些大师的分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财富策略——历史告诉我们,每当顶级投资者出现巨大分歧时,往往意味着市场巨大波动就在眼前。

每一轮大牛市高峰时,总会有些底层要素开始松动。

2025年第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的13F报告给火热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自2023年底至今,巴菲特已累计抛售苹果、美国银行、雪佛龙等核心资产,总价值超1730亿美元。仅苹果一支股票,第二季度就减持2000万股,持仓比重从2022年峰值的约48%骤降至24.5%。与此同时,巴菲特手中的现金及等价物飙升至348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前的峰值,甚至高于葡萄牙、越南等国全年GDP。

巴菲特囤积现金有三大理由:

事实上,2024年以来中美关系摩擦持续升级,苹果对中国市场依赖度高,台积电又存在单一供应链风险,这些因素促使巴菲特提前清空台积电持仓。他的名言"只有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此刻尤为适用——大水漫灌时代结束后,所有杠杆与泡沫风险都将暴露。

往更深层看,美国科技巨头产业链对亚洲的高度依赖始终是隐患。试想,若台海或日韩供应链中断,全美市值最高的公司恐将遭受重创。通过分析巴菲特现金量与股市阶段峰值的关系可见,他每次大规模囤积现金后,市场大顶往往很快到来:1999年科技泡沫时,他抛售股票筹现金,两年后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5%;2007年金融危机前夕,他悄然退出房贷与金融地产相关投资,2008年危机爆发后反手抄底,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美股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市盈率高企,二线科技公司市值膨胀,连波动剧烈的特斯拉都成了散户压箱底选择。在此背景下,巴菲特选择了空前规模的现金防守策略。他曾在采访中直言:

"我们宁可暂时落后于市场指数,也要为下一个周期做好充分准备。"

不过需注意,巴菲特并未全面退出股市。此次他新购入联合健康,增持雪佛龙股份,继续持有高分红、低波动的防御性蓝筹股。即便最坏情况下,仍有稳定现金流与资产垫底。当前伯克希尔资产分布更分散,即便苹果、美国银行权重降低,公司仍能通过多元化资产组合抵御大周期波动。这种"慢转身",体现的是对历史与市场的极致敬畏与耐心。

当巴菲特囤积现金调整防守阵型时,另一位传奇投资者正采取完全相反的策略。

2025年上半年,“大空头”贝瑞再次挑战主流观点:第二季度清空大部分看跌期权,逆势买入一批估值低谷的优质公司——联合健康、露露乐蒙、瑞吉伦制药、Meta等。这些标的的共同特点是:2025年4月市场暴跌时股价腰斩,媒体与分析师持续唱衰,散户纷纷割肉离场,但企业基本面未出现实质性恶化。

贝瑞

贝瑞并非简单买入股票,更用看涨期权放大收益。他曾在2020年疫情恐慌期用2700万美元换得26亿美元(近百倍回报),2008年则靠看跌期权大赚。此次操作方向完全反转,背后有三条核心投资哲学:

寻找基本面健康但被市场抛弃的股票(短期舆论风暴下被错杀的优质资产);选择跌幅超40%但业务无实质损伤的公司(安全边际高,赔钱概率极低);当管理层持续回购、散户恐慌抛售时介入(市场行为与企业真实价值严重错配的关键时刻)。

极端恐慌时,市场抛售压力因投资者"羊群效应"被强化,价值股常被情绪错杀。贝瑞精准抓住这一心理弱点,成为每轮底部周期的猎人。绝望情绪中往往藏着超级机会,但只有真正了解公司基本面、敢于承受波动、懂得控制情绪且拥有完整投资系统的投资者,才能在这类短期战场"淘金"。

与贝瑞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投资大师的平衡之道。华尔街还有一种投资智慧——极致的平衡与冷静。被称为"安全边际教父"的卡拉曼,擅长无情绪的投资组合管理且极度厌恶风险。相比巴菲特的防守与贝瑞的激进,卡拉曼的投资组合更像精密机械,每个"齿轮"独立转动却又协调运转。

卡拉曼

2025年第二季度,其管理的对冲基金鲍博斯特集团仍保持30%现金与短期债券——在科技牛市狂欢、AI主题盛行的年代,这堪称另类。卡拉曼强调:"现金不代表懦弱,而代表选择权。

"在当前利率周期不确定、全球地缘政治紧张、金融市场高波动背景下,持有现金不仅是防守策略,更是为下一轮大周期进攻做准备。这一高现金战略在多次市场下行周期中发挥关键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暴跌,鲍博斯特均以低成本安然度过风暴,并在底部精准出手。

卡拉曼尤其重视企业"护城河",第二季度重点增持三类公司:

网络效应型企业(如支付巨头Fiserv,用户与商户网络规模扩大推动边际成本递减,护城河持续加深);规模经济型企业(如工业分销巨头Westco,通过采购与分销规模领先对手,牢牢把握定价权);高转换成本型企业(如建材龙头CRH,客户因产品与服务粘性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资产配置结构——堪称行业教科书:30%现金与短期债券保障流动性与危机安全边界;40%价值股(精选低估值、高分红、稳定现金流蓝筹股);20%成长股(把握产业转型与创新红利);10%特殊套利机会(捕捉并购重组等事件驱动机会)。这种组合能在市场中保持稳定收益与低波动,宁可短期落后于市场热点,也要在"未去"时笑到最后。

卡拉曼常用"市场先生"形容资本市场情绪周期。他认为,当前美股AI科技泡沫的底层逻辑与历史上的互联网泡沫、新能源热潮、房地产疯狂并无二致。周期反转时,唯有真正具备安全边际的资产才能穿越风暴。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其策略最值得借鉴的是:无论多看好某个机会,都要保留"子弹",耐心等待估值回归。

说完卡拉曼的平衡艺术,再看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投资方式——纯粹的量化系统。

20世纪90年代,格林布拉特用"魔法公式"(高资本回报率+低估值)跑赢绝大多数基金经理。2025年,他已将这套系统升级为更复杂的模型:筛选净资产回报率(ROE)连续三年稳定在25%以上、市盈率≤行业均值70%、历史波动率低于市场前80%的股票。

格林布拉特

科坦资本第二季度持仓显示,格林布拉特采用极度分散策略:持有1600余支股票,以标普500指数基金(SPY)和自家GSPYETF为底仓,单支个股权重不超过5%。这种结构在2022年科技股暴跌、2024年AI主题爆发、2025年市场大分化环境下,始终保持稳步增长且回撤极小。2023年后,科坦资本引入AI与机器学习技术自动挖掘业绩拐点与估值异动,系统每日分析超10TB海量数据。团队研究显示,其预测盈利转折点准确率达73%,远超传统量化策略。

即便如此,格林布拉特仍坚持"纪律为王":定期再平衡、拒绝重仓、不追涨杀跌。这种看似机械的操作,实则是对人性弱点的最佳克制。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其最大启示包括:

不懂编程也可用"分散指数基金+定量选股"构建简易"魔法公式";每季度定期调仓,过滤主观情绪与市场噪音;通过ETF、行业指数精选低估值蓝筹股,将波动与回撤控制在可控范围。

说完四位西方投资大师,将目光转向东方——看一位精通中美市场的投资者如何布局。

李录不仅是查理·芒格的得意门生,更是中国新消费、新供应链革命的实践者与见证者。2025年第二季度,其管理的喜马拉雅资本重仓拼多多460万股(市值近5亿美元,占其全部美股持仓的18%)。在利润暴跌38%、海外分析师集体看空背景下,李录为何反向加仓?

其投资逻辑分三个层次:

下沉市场红利:中国4亿小镇青年人均GDP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十年消费空间巨大;社交裂变电商模式:拼团砍价、低成本流量扩散,平台获客效率远超传统电商,用户粘性与留存率高;供应链重塑:工厂与消费者直接连接,极大压缩中间成本,既让利消费者又提升制造效率。

拼多多海外业务Temu在美、欧、拉美市场表现亮眼:2025年APP下载量超SHEIN等老牌跨境电商平台,复购率从12%提升至28%,月活用户数创历史新高。不过李录并未全仓押注,仍保持20%现金比例——"好公司要等好价格,哪怕极度看好拼多多,也要等市场情绪完全冰点时再分批重仓"。他对苹果的小幅增持同样具有前瞻性,看好中国市场复苏与苹果自身技术迭代能力。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李录的最大启示是:当市场一致性悲观、优质资产被情绪错杀时,正是布局机会,但切记无论多看好都要留足安全边际,不可孤注一掷。

面对大师们的巨大分歧与市场周期震荡,普通投资者如何穿越焦虑与诱惑,找到自己的财富路径?历史经验、行为金融学与投资逻辑指向几个重要共识:

第一,留三成现金:无论稳健型还是激进型投资者,现金都是穿越周期的底气。巴菲特、卡拉曼、李录虽风险偏好不同,但均强调"绝不满仓"原则。适当流动性不仅能应对黑天鹅,更是暴跌时加仓的重要底牌。

第二,认知边界:格林布拉特、卡拉曼均强调,只有真正了解商业模式、财务安全且具备长期增长动力的公司才值得长期持有。普通人无需追逐所有热点,专注认知边界内的领域才能拿得住。

第三,绝不追高:贝瑞与其他价值投资者的"三重底确认法"(技术面极端超卖+基本面低估+舆论极度悲观)可操作性强。三条件同时满足时再分批布局,且不一次性全仓买入,能有效降低被情绪裹挟追涨杀跌的概率。

第四,分散持仓:格林布拉特证明,分散+系统+纪律性在长期投资中威力显著。普通人可用"低成本指数基金+优质蓝筹+定期调仓"策略,排除大部分主观冲动。例如:40%标普500指数基金、30%五至十支了解的优质股、20%债券/货币基金、10%机动资金,每季度再平衡,不因短期波动改变策略。

第五,别靠信仰:行为金融学反复证明,人们在极度贪婪时易高位买入,极度恐慌时易割肉离场。无数散户因盲目追热点、"赌信仰"损失惨重。理性配置、独立判断、设立止盈止损,是穿越情绪周期最有效护身符——当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某支股票时,可能是卖出信号;当所有人说某行业"完蛋"时,可能是布局机会。逆向思维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是避免成为情绪的奴隶。

五位大师的分歧,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巴菲特的极度谨慎提醒我们:即使错过上涨,也要保护本金;贝瑞的逆向进攻提示:恐慌中蕴含机会;卡拉曼的均衡配置展示:稳健的力量;格林布拉特的系统量化证明:纪律的价值;李录的结构性机会把握说明:深度研究的重要性。

每一种策略都有深刻逻辑与历史验证,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之分,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盲目追随某位大师,而是理解其策略背后的逻辑,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与认知边界,重构自己的投资体系。

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强?若账户亏损20%就失眠,便不要学贝瑞的激进策略;

你的投资期限有多长?若三年内要用钱,便不要全部投入股市;

你的认知边界在哪里?若对科技一窍不通,便不要追逐AI概念股。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保持理性、坚守纪律、持续学习或许是穿越周期最可靠的方法。市场的时钟总在贪婪与恐惧间摆动,真正的投资智慧,是在这种摆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2025年的市场分歧告诉我们一个朴素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策略,只有适合当下与自己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在投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投资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赢在起跑线的人未必笑到最后,能控制风险、保持耐心、不断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来源:彤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