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家路德说,人要得到上帝的宽恕拯救,并不需要善行,为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0:27 2

摘要:雨天的路总是泥泞。1505年夏天,二十一岁的马丁·路德,一身书卷气,骑着马在乡间小路上馋着嘴赶路。他正准备回学校,脑子里兴许还想着学业的琐事,父亲的期待,人生以后的安排。天刚闷热得让人发烦,结果一道雷劈下来,生生在不远处炸出一团焦土。这惊吓是真实的,怕死更是真

天要下雨,马想回头,人却未必有退路。你仔细想想,谁又没在迷雾和雷声里,悄悄许过个承诺?可承诺这东西,有时候像钉子钉进心里,拔也不是,不拔更疼。

雨天的路总是泥泞。1505年夏天,二十一岁的马丁·路德,一身书卷气,骑着马在乡间小路上馋着嘴赶路。他正准备回学校,脑子里兴许还想着学业的琐事,父亲的期待,人生以后的安排。天刚闷热得让人发烦,结果一道雷劈下来,生生在不远处炸出一团焦土。这惊吓是真实的,怕死更是真实的。他吓得直接跟天上喊:“圣安娜救救我吧!我……我去出家!”

若换做我们,可能第二天醒来就觉得:唉,天打了个雷,自己就这样吓得信口开河,未免丢人。大多数人只会偷偷地把诺言搁到一边,做个梦当没发生。但路德不,他这人较真,也有点固执。雷声过去不久,他就真的收拾好行李,交下了大学生活,推开了修道院的大门。从那天起,人生一大弯道,开始了修士的苦行。

初入修院,他的生活完全变了个样。祷告、沉思、忏悔、抄写经文。这样的日子,外人看起来庄重神圣,但对于路德来说,反倒是痛苦多于喜悦。他心里老挂着个槛儿:做得还不够好,过得不够纯洁。如果耶稣真在身边走过,自己也得被他数落。讲个心里话,他每天都怕,上帝什么时候才满意,自己那点瑕疵怎么也洗不净。夜里关上门叹气,白天祈祷时偷偷流汗——越想做好,反而越觉得离神远。

在教会里转久了,他也发现了另一套让人别扭的规矩。有人犯了错,来一次告解,再掏钱买张赎罪券,仿佛罪过就能随收据作废。这种事情,看着冠冕堂皇,实则让路德心里犯堵:信仰还能这样换算?上帝会为几枚银币就心软一点?善恶廉耻,难道能开出单子任人贴钱消灾?有时候,他看着神父数着金子脸上的微笑,心里只觉得荒谬。愧疚和愤怒,在心头攒成个结,一时解不开。

还有个插曲。有一次,他和几个兄弟伙因公要去罗马。德国小镇出来的青年,没见过大世面,结果一走进罗马城,就撞进人间繁华。那些大理石宫殿,穿金戴银的教士,酒宴、仪式、权利的把戏,全和他心里憧憬的“敬虔与节制”差得老远。那年罗马正大兴土木,要建最豪又最高的圣彼得大教堂,说白了就是烧钱烧得跟请神仙过生日一样。路德站在广场边,觉得荒唐又心寒:教会的骄奢淫逸,原来远比想象中要汹涌。回头再想自己那些虔诚的修行,怎一个“格格不入”了得。

时间往后推,等到1515年,路德成了维滕贝格大学的讲师,带着十来个修院的事情。他其实并不愿意多事——毕竟一心只想信仰纯粹。但有些东西让他再也憋不住。1517年秋天,本地教会又摆起买赎罪券的摊子,甚至安排专人游说,把原罪、天堂、亲人的灵魂都拿来当筹码卖。他下定决心,写下一大篇质问和控诉——那就是后来声名远播的《九十五条论纲》。可以说,这篇东西不是只写给主教看的,更像是路德心里翻江倒海的痛快发泄。

可事情不是你喊一声“有问题!”就算了。教会的地位高得要命,平常人不过点头哈腰的分儿。路德这一闹,等于拦了别人的财路,砸了大家的体面。于是天主教会急了,叫他去大会上“解释解释”。他人微言轻,但骨子里偏就带着一股子倔劲。面对几十号主教神父,他不卑不亢,鞠躬、认认真真讲出自己怎么想,如何相信“信仰本身就是救赎”。那场面,可以想象获得多少白眼和怒斥。但就是这么一场对质,闹大了。

说老实话,路德能安然回来,还亏了当时几个德国贵族明里暗里保着他。这些贵族自己也早对罗马教廷有怨气,图一乐,顺便搞点“宗教独立”。有了他们罩着,路德才能继续回维滕贝格教书,探讨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命就是这样:有理想也得有点时运。

另一边,大洋彼岸的加尔文也在动脑子,两派掰扯:一个讲“你只要信就能获得救恩”,一个说“命运早就安排妥当,信与不信都是徒劳挣扎”。路德的信仰简单直白,他觉得上帝本就爱人,那就痛痛快快信他、享受信仰带来的安慰。他不反对行善,只是觉得信仰必须在前,善行才跟着有意义。倘若整天投机取巧、假慈悲,那倒不如什么都不做省心。

要说人生转捩点,路德一路走来,也从不自在到自在。从前他夜里哆嗦,满脑袋担心自己命归何处;后来,敢于和庞然大物叫板,甚至在个人生活上突破边界。四十一岁那年,他和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前修女冯·博拉结婚。想想看,一个曾发誓独身结净的人,最后和爱人举案齐眉,生了六个孩子,还管起四个孤儿。人生走到这一步,外人也许议论纷纷,可他自己大概只有一声“释然”。

故事说到这儿,或许还没讲完。路德高呼信仰的力量,重塑了西方世界的宗教地图,但他心里的那道雷,可能至死都留着一道疤。这世界从来不是白纸黑字地对错分明,有风雨,也有人心里的雷电。我们总说“基于信仰的自在和快乐”,可哪能那么容易?也许人生所有的“顿悟”,只是怕极了、爱极了、活极了某一瞬间,咬牙许下的承诺。

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路德那样,一辈子和自己的许诺较真,倔到最后还活成一阵雷声。

你说呢?

来源:一丝不苟奶酪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