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冀海:驻村扶贫十年 服务老区人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6 11:07 1

摘要:武冀海曾是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审判员、执行局副局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一家人在省城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任务落在肩头,当革命老区平山县亟需帮扶力量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背起行囊进驻贫困村,这一干,便是整整十年。从此,繁华的城市生活

武冀海曾是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审判员、执行局副局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一家人在省城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任务落在肩头,当革命老区平山县亟需帮扶力量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背起行囊进驻贫困村,这一干,便是整整十年。从此,繁华的城市生活与他渐行渐远,深山里的艰苦成了日常:盛夏伏天,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汗水常常浸透衣衫;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穿透简陋的居所;一日三餐更是简单朴素。他图啥呢?武冀海的回答朴实却掷地有声:“这比保家卫国的老一辈吃得苦少多了,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份内的事儿。”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1965年10月,武冀海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军人家庭,父亲祖籍是河北省平山县,母亲作为随军家属,家中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四。年少时,他的家庭在西宁与平山之间辗转,学业亦受影响,1981年初中毕业后便踏上了临时工之路。

那些年,他当过城市管理巡查员,穿梭街道整治卫生、查处违建;也曾在绿化队苗圃培育苗木,于工商局缉私队参与执法。小小年纪便在社会历练中积累了扎实的工作经验。1983年,父母离休定居石家庄,姐姐随姐夫(海军军人)携双胞胎迁回,他则毅然选择参军。新兵训练不久,所在排被派往总队农场,一待便是两年多。种地、放羊、养鸡,还在炊事班担任班长。1986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轮换回原战斗连队。1988年4月因功复员,被分配至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法警。

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始终保持进取之心,1993年至1995年脱产就读于河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法律系,获得大专学历,后又在中央党校石家庄分校函授本科法律专业深造。从司法警察大队队长到审判员、执行局副局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他多次立功受奖,连续九年获评“优秀公务员”与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初,单位接到选派人员赴革命老区平山县驻村扶贫的任务。有丰富工作阅历的武冀海被选准,肩负起了扶贫使命。首站到的村是平山县古月镇杨家湾村,工作很快有起色;次年又转至合河口乡常峪村扶贫。在常峪村,他与村民同吃同住,牵头修建4000余米农田灌溉渠道,解决了村民耕种的“水源愁”。同时狠抓班子建设,让村“两委”成为团结可信的战斗堡垒,深受群众爱戴。

2016年2月,他再次受命来到平山县小觉镇石占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队长。石占村位于平山西北部山区,距镇政府1.6公里,当时全村55户152人,有36户96人是贫困人口,含2户低保、1户五保;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者平均年龄超60岁;村集体年收入微薄,人均不足5000元;4600亩村域面积仅有160亩耕地,种植玉米、黄豆、土豆,地边栽植花椒树。

面对发展困境,武冀海晚上扎进文件里,学习有关政策,白天走村入户搞调研、摸实情。为拓宽收入渠道,他推动畜牧养殖项目,为每户争取1-2只基础母羊,由村民自主选择散养或合作社代养;筹资重修1公里入村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主持换届选举,选出团结有力的新“两委”班子;牵头成立农村合作社,构建花椒、药材等作物“种植-加工-收购-销售”产业链,鼓励村民以小额贷款入股,当年便实现整村精准脱贫,为全县脱贫攻坚交上亮眼答卷。

为全身心投入扶贫与乡村振兴,不影响法院本职工作,他主动辞去执行局副局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驻村扶贫这十年间,他以村为家,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到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一步步将石占村带向蜕变: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5000元增至11000元,全民医保、社保参保率连续十年100%,学龄儿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全覆盖,实现“零辍学”;硬化道路通村、通户、通农田,打深井、修堤坝解决饮水与防洪问题;推进厕所革命、环境卫生整治,建成文化图书室、卫生室、文化广场,让村民物质与精神生活双富足。工作队更成为外出务工者与留守老弱的“主心骨”,事无巨细为他们兜底保障。

驻村岁月里,武冀海的足迹遍布每家每户:走访脱贫户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生活难题;村民婚丧嫁娶必到场,自掏腰包随礼……村民也常将新收的玉米、青菜悄悄放在他门口。一来二去,他早已与村民亲如家人,石占村也成了他心中真正的“故乡”。十年青春献给深山,他用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初心,让贫瘠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冀录美好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