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呼吸科临床实践中,肺部粟粒结节是一组病因复杂的影像学表现,医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结核、真菌感染或肿瘤转移等常见疾病。然而,台湾大学医院团队在《美国呼吸与重症监护医学杂志》(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8年发表的一则病例,却打破了这
在呼吸科临床实践中,肺部粟粒结节是一组病因复杂的影像学表现,医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结核、真菌感染或肿瘤转移等常见疾病。然而,台湾大学医院团队在《美国呼吸与重症监护医学杂志》(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8年发表的一则病例,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一名 20岁健康男性出现高热、多器官损伤,胸部影像显示弥漫性粟粒结节,最终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这一罕见表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鉴别诊断思路,更揭示了热带人畜共患病可能存在的 “不典型面孔”。本文将结合这则病例,全面解析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点、肺部特殊表现及诊疗要点。
(一)患者基本情况与病史:关键暴露史成诊断突破口患者为20岁男性,既往身体健康,无近期旅行史,但来自低收入家庭,在食品厂工作,有明确的 “老鼠接触史” 和 “污水暴露史”—— 这两个细节在后续诊断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患者入院前 1周出现典型症状:高热(体温达 40℃)、呕吐、腹泻、干咳伴腹痛。入院时生命体征提示病情危急:血压88/43mmHg(低血压,符合感染性休克早期表现)、心率106 次/分(心动过速)、呼吸频率 23 次/分(呼吸急促),仅在室内空气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已出现早期呼吸代偿。
(二)实验室检查:多器官损伤信号明显入院时的实验室数据(表 1)全面反映了钩端螺旋体病 “多器官受累” 的特征,多项指标异常提示全身炎症反应与器官功能损伤:
:白细胞计数(WBC)15.18×10³/μl(升高,提示感染),血小板计数(PLT)仅 25×10³/μl(严重减少,可能与病原体直接破坏或免疫介导的血小板消耗有关);血红蛋白(Hb)11.3g/dl(轻度下降,需警惕出血风险)。
炎症指标:C 反应蛋白(CRP)25.67mg/dl(显著升高,提示重度炎症反应),为感染性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心脏损伤:肌酸激酶(CK)2669U/L(远超正常范围,提示肌肉损伤或心肌受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0.6ng/ml(升高,提示心肌损伤)、肌钙蛋白 T(TnT)550.6ng/L(显著升高,确诊心肌损伤,需排除心肌炎或心肌梗死)。
肝脏与肾脏损伤:总胆红素(T-Bil)6.06mg/dl(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D-Bil)2.85mg/dl(升高,支持肝细胞性黄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39U/L(升高,进一步证实肝损伤);血肌酐(Cre)4.9mg/dl(显著升高,提示急性肾损伤,可能与毒素介导的肾小管损伤或休克相关肾灌注不足有关)。
酸碱平衡:动脉血 pH 7.393(接近正常下限)、碳酸氢根(HCO₃⁻)20.3mmol/L(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32.9mmHg(降低),符合轻度代谢性酸中毒伴呼吸代偿,为感染性休克常见的酸碱紊乱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心电图显示弥漫性 PR 段压低和 ST 段抬高,但心脏超声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提示心电图改变可能由心肌炎症或电解质紊乱引起,进一步支持 “全身性感染导致多器官损伤” 的诊断方向。
(三)影像学检查:肺部粟粒结节成 “特殊标识”胸部影像学结果是本例最具迷惑性的表现:
胸部 X 线(图1左):双侧肺部可见弥漫性粟粒结节,分布均匀,初步提示血行播散性病变,易与结核混淆。
胸部 CT(图 1右):无增强扫描显示弥漫性粟粒结节呈 “随机分布”,伴部分小叶间隔增厚 —— 这一特征虽非钩端螺旋体病的典型表现,但为后续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排除肿瘤转移的 “淋巴管周围分布” 或过敏性肺炎的 “中央型分布”)。
图1
而腹部 CT 检查无明显异常,排除了腹腔感染或脏器穿孔等导致发热的其他原因,进一步将诊断焦点集中在 “全身性感染伴肺部受累”。
(四)诊断与治疗:经验性用药 + 实验室确诊,病情快速逆转鉴于患者有老鼠和污水暴露史,且出现多器官损伤,临床团队高度怀疑钩端螺旋体病,立即给予多西环素经验性治疗(成人钩端螺旋体病的一线用药,疗程通常为 7-14 天)。
后续实验室检查证实了这一诊断: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显示,患者血清中针对 “圣塔罗萨钩端螺旋体谢尔马尼血清型”(Leptospira santarosai serovar Shermani)的抗体滴度从 1:400 升至 1:1600(滴度四倍升高,为钩端螺旋体病的确诊依据)。同时,细菌、真菌、分枝杆菌培养均为阴性,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 HIV 检测也排除了其他感染性疾病,最终确诊为 “钩端螺旋体病伴肺部粟粒结节表现”。
经过 10 天的多西环素规范治疗,患者病情显著好转:住院第 4 天,血小板计数恢复至 138×10³/μl,CK、CK-MB、胆红素、肌酐等指标均大幅下降;出院 2 个月后复查,胸部CT(图 2)显示肺部粟粒结节完全消失,所有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表 1),无并发症发生,实现了 “临床治愈”。
图2
(一)疾病基础:热带 zoonosis 的 “传播与致病特点”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细菌引起的全球性人畜共患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发(如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南方省份(如广东、福建)也为流行区。其传播途径与本例患者的暴露史高度契合:
传染源: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老鼠,本例患者的主要暴露源),其次为家畜(如猪、牛、狗),病原体通过动物尿液排出体外,污染水、土壤或食物。
传播途径:人类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感染,尤其在皮肤有破损时风险更高(如食品厂工人接触污水时,可能存在微小皮肤伤口)。
致病机制:钩端螺旋体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各器官,引发 “两阶段病程”:第一阶段(败血症期)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胃肠道症状,伴多器官损伤;第二阶段(免疫期)可能出现脑膜炎、虹膜炎等免疫介导的并发症。
(二)肺部表现:从 “被忽视” 到 “特殊类型”传统认知中,钩端螺旋体病的肺部表现多为 “磨玻璃影” 或 “实变影”(如弥漫性肺泡出血),而本例的 “粟粒结节” 表现极为罕见,这也是临床易误诊的主要原因。结合文献与本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肺部受累机制可能包括:
血行播散: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在肺泡毛细血管内定植,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粟粒状结节 —— 这与结核的 “血行播散” 机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炎症介导的肺损伤: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小叶间隔增厚(本例 CT 表现之一),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需特别注意的是,钩端螺旋体病的肺部表现常被全身症状掩盖,易漏诊;而当出现粟粒结节时,又易与以下疾病混淆,需仔细鉴别: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伴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或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痰中可检出结核分枝杆菌。
真菌性肺炎(如隐球菌、曲霉菌):多有免疫功能低下史(如长期使用激素、HIV 感染),真菌培养或抗原检测阳性。
肺转移瘤:多有恶性肿瘤病史,结节分布多沿淋巴管走行,伴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多伴反复咯血、贫血,痰中可检出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
(三)诊断要点:3 个 “关键步骤” 避免误诊本例的诊疗过程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启示,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需遵循 “病史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的三步法:
重视暴露史:有无啮齿类动物接触史、污水暴露史、近期户外活动史(如露营、涉水),是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 本例若忽视 “食品厂老鼠接触史”,极可能误诊为结核或败血症。
识别多器官损伤: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 “高热 + 多器官受累”(如肝损伤、肾损伤、心肌损伤、血小板减少),单一器官受累少见,这一特征可帮助缩小诊断范围。
依赖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是确诊的 “金标准”,抗体滴度四倍升高或单份血清滴度≥1:400 即可确诊;此外,实时 PCR 可检测患者血液或尿液中的钩端螺旋体 DNA,适用于早期诊断(发病 1 周内,抗体尚未产生时)。
(一)治疗原则:早期经验性用药,避免病情进展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关键在于 “早诊断、早用药”,即使实验室结果未出,若高度怀疑,应立即启动经验性治疗:
一线药物:多西环素(成人每次 100mg,每日 2 次,疗程 7-14 天),口服吸收好,副作用少(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罕见光敏反应)。
替代药物:青霉素 G(适用于重症患者或儿童、孕妇,需注意 “赫氏反应”—— 用药后因病原体大量死亡释放毒素,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加重,需提前告知患者并备好退热药物)、头孢曲松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休克、急性肾损伤、呼吸衰竭的患者,需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血液透析或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降低死亡率。
本例患者因早期使用多西环素,未发展为重症,且肺部粟粒结节完全消失,证实了 “早期治疗” 的重要性。
(二)鉴别诊断:肺部粟粒结节的 “病因排查清单”临床遇到肺部粟粒结节患者时,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按以下顺序排查病因:
结核:优先排查,尤其有结核接触史或低热盗汗症状者;
真菌:免疫低下患者需警惕,如隐球菌、曲霉菌;
钩端螺旋体病:有啮齿类接触史或污水暴露史,伴多器官损伤者需考虑(如本例)。
非感染性疾病肿瘤:肺转移瘤(有恶性肿瘤病史)、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于老年患者);
自身免疫病:结节病(多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血清 ACE 升高)、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症状);
职业性疾病:尘肺(有粉尘接触史,如煤矿、石棉作业);
其他: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伴咯血)、过敏性肺炎(有过敏原接触史)。
(三)预防措施:针对高危人群的 “风险管控”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重点在于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针对高危人群(如农民、渔民、食品厂工人、户外劳动者):
避免接触可能被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涉水作业时穿戴防水衣物和手套;
定期清理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老鼠等啮齿类动物滋生;
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我国部分流行区已开展,需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
若意外接触受污染水后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暴露史,避免延误治疗。
本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以 “肺部粟粒结节” 为特殊表现,打破了 “粟粒结节 = 结核” 的固有认知,也为临床医生敲响了警钟:在诊疗过程中,既要掌握疾病的 “典型表现”,也要警惕 “非典型特征”,尤其对于有特殊暴露史的患者,需拓宽诊断思路,避免误诊漏诊。
同时,这一病例也提醒我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员流动增加,热带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范围可能扩大,即使在非传统流行区,也需关注此类疾病。对于呼吸科医生而言,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暴露史)、结合多器官损伤表现、及时开展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是提高钩端螺旋体病诊疗水平的关键。未来,还需更多临床研究探索钩端螺旋体病肺部表现的机制与分型,为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指南提供依据。
来源:沈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