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了一篇由OpenAI和哈佛大联合发布的论文《How People Use ChatGPT》,使用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数据来展现人类如何使用ChatGPT。
2025年9月15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了一篇由OpenAI和哈佛大联合发布的论文《How People Use ChatGPT》,使用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数据来展现人类如何使用ChatGPT。
这项研究由OpenAI首席经济学家艾伦·夏特吉率领团队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戴明合作完成,基于对150万次对话的大规模分析,追踪了自ChatGPT三年前推出以来消费者使用方式的演变。
一、ChatGPT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科技产品
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ChatGPT已经成为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科技产品。
截至2025年7月,ChatGPT的周活跃人数已经超过7亿人,约占全球成年人口的十分之一。
每天,用户向ChatGPT发送大约25亿条消息,相当于每秒处理29,000条请求。
这个消息规模令人震惊,尤其是考虑到谷歌花费数十年时间才达到日均处理140亿次搜索的水平。
二、ChatGPT用户画像
研究发现,ChatGPT早期用户中以男性为主导。2022年底上线时,在名字可以归类为男性或女性的用户中,超过八成为男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性别差距已经大幅缩小。到2025年7月,女性用户比例已经超过半数,达到52%。
从年龄分布来看,18至25岁用户贡献了近一半的消息量(46%),是成年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而随着年龄增长,用户将AI用于工作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研究还发现,过去一年里,AI工具在中低收入国家的渗透率增长更快,最低收入国家的使用增长率是最高收入国家的4倍以上。这表明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并非富裕国家专属。
三、使用场景方面,非工作用途增长远超职场应用
尽管资本市场一直将AI与生产力提升高度绑定,但OpenAI公布的数据带来了反直觉的发现:ChatGPT的非工作用途增长更快。
2024年中,非工作相关消息占比为53%;一年后,这一比例已上升至73%。用户在娱乐、学习、生活咨询上的使用,正在逐步超过职场场景。
主要使用场景分布:
实用指导(29%):包括教学辅导、健身计划、创意点子等
信息查询(24%,一年几乎翻倍):正逐步替代部分搜索引擎功能
写作(24%,一年下降12个百分点):在工作场景仍居首位
写作是工作相关任务的首要用途,占比为40%。其中三分之二是“修改文本”而非原创写作。
只有4.2%的ChatGPT对话与编程任务有关。作为对比,知名竞品Claude的工作相关对话中,有33%与编程有关。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统计方式不同以及用户群体差异。
四、用户意图:顾问而非简单工具
研究团队将用户意图划分为“提问”(Asking)、“执行”(Doing)和“表达”(Expressing)三个类别。
总体上,49%为提问,40%为执行,11%为表达。
这种意图分类揭示了用户更看重把ChatGPT当作顾问而非仅用于完成任务。
在工作场景中,执行占比升至56%,其中绝大多数是写作任务。
在高学历、高薪职业用户群体中,“提问”占比更高,说明ChatGPT被用作“副驾驶”(co-pilot)角色——不是直接用来替代工作,而是提供辅助性信息,提升判断质量。
五、情感陪伴占比极小与热议形成反差
所谓的“AI伴侣”(1.9%)与游戏(0.5%)占比非常小,与互联网上的热烈讨论形成反差。
只有约2%的消息是用户寻求类似治疗师的互动,仅0.4%涉及关系或个人反思。
这一发现与一些认为AI拟人化会产生存在主义危机的结论不相符。
然而,其他研究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使用AI聊天机器人进行社交互动,表明不同用户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六、当7亿人开始依赖AI的风险
1.数字依赖的风险
在首尔,青少年群体中出现“AI依赖症”,社交能力退化案例增加27%;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患者依赖AI进行初步医疗咨询,却因文化差异误解诊断建议。
这些案例警示:AI的普惠性必须与“数字素养教育”同步推进,否则可能加剧新的不平等。
2.价值归属的争议
当AI生成的文案获得文学奖,当AI设计的建筑斩获普利兹克奖,人类是否正在将文化创造力拱手相让?
论文作者David Deming提出“认知外包”理论:人类正在将记忆、计算甚至部分判断能力转移给AI,这可能重塑自我认知。
例如,计算器发明后,人类不再背诵乘法表,但数学思维得到解放——AI时代的创造力重构,或许需要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3.隐私与安全的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隐私保护技术分析150万次对话,确保用户数据不被直接查看。
然而,在尼日利亚等低收入国家,用户对数据安全的认知不足,可能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OpenAI需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教育,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
七、对未来的启示
1.教育体系的重构
新加坡教育部已将“AI协作能力”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提问-验证-迭代”的AI使用方法论;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人机认知科学”专业,培养既能驾驭AI又能保持批判性思维的新型人才。
这些实践印证了论文的深层结论: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与智能共舞”的元能力。
2.产业生态的变革
生产力工具的升级:微软将AI集成到Office全家桶后,用户平均工作效率提升41%;西门子用AI优化工厂排产,设备利用率提高28%。
新兴职业的涌现:AI训练师、数字伦理顾问等岗位需求激增,全球人才缺口超200万。
传统行业的转型:农业领域,AI辅助的精准灌溉减少30%水资源浪费;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使基层医院误诊率下降15%。
3.社会结构的重塑
ChatGPT推动的“人机分工协作”正在重塑劳动力市场。
在东京,物流企业用AI调度货车,司机转型为“物流监控员”;在柏林,银行柜员通过AI学习数据分析,晋升为金融顾问。
这种转型并非“替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潜能”——正如OpenAI首席经济学家Aaron Chatterji所言:“AI不会取代人类,但使用AI的人类将取代不用AI的人类。”
展望未来,OpenAI 与哈佛大学的这项联合研究也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特征:从追求 AI 的独立智能转向探索人机协作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人类的智慧与 AI 的能力形成互补,共同推动生产力提升与社会进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