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约在1939年阴历六月间,听说当时的县政府委派高振福(字范九)当了太原县第三区两级小学校(简称“三高”)的校长(地址在北格),要恢复被日寇摧残成一片废墟、早已停办了的“三高”。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莎士比亚
(接上期)十三 投身教育,在“三高”任教
在日寇统治下,我又不愿去投降当汉奸。就这样日坐愁城,苦恼极了。
大约在1939年阴历六月间,听说当时的县政府委派高振福(字范九)当了太原县第三区两级小学校(简称“三高”)的校长(地址在北格),要恢复被日寇摧残成一片废墟、早已停办了的“三高”。
太原县(北格)第三区高等小学建于1927的校门。
想到我与高振福在山上时还相处过一段时间,是比较熟悉的,如果自己能去当个小学教员,既可以护身,养活家小,也可以教育自己祖国民族的子女,也是不要忘本的救国行为,还可以实践我那个“救救孩子”和“大战中,我们宁可丢掉一切,绝不丢掉我们的儿童”的教育思想。于是我就去找了高振福。
高振福是代家堡村人,国民师范二年制毕业生,当时已40多岁,他头脑灵活,足智多谋,当时也是太原县的一个绅士,在教育界有一定势力,在三区各村的地富豪绅土棍中也有一帮人脉。他从山上下来后,不知通过谁打通了当时县政府的关系,当上了“三高”的校长。
我和他相处时间不长,也听说这个人善使手腕,但为了家中生计,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求他。在乱世中,能有一个教师的职业养家糊口,也不能算是当了汉奸卖国贼。而且能有机会接触地方上的子弟,教育他们有一些民族气节,也算不忘国本。
得到了高的同意后,我便开始着手筹备三高小的恢复工作。学校地址暂时设在北格镇大街上一家过去的商号院内,这是一个深宅大院。初步确定了,教师还 是用原来北格高小的教师,一个是马负图,字运青,是北格村人;一个是卜峻,字阜密,西北格村人,都是地方上有一定声望的。还用了一个事务员叫侯杰,是代家堡村人。
但出乎意外,一星期后,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伪县政府就把高振福的校长给撤掉了,这样筹备工作就又停顿了。我回到家中又陷入苦闷之中,哀叹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坎坷不平。
大约又过了几天,我的一位师范毕业的同学叫崔立忠的来看我。崔是张花村人。他约我去张花村当小学教员,说可以在那里先待半年,待到北格高小恢复后,再去北格当教员,我同意了。
那时已是秋天,我来到张花村,一个人住在位于大庙旁边的村小学校里,守着十几个学生,这是我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始。
崔立忠很善于交际,秋后不久,他经过多方活动,被县政府委任为“三高”的校长。他既能得到东山八路军的谅解,又能得到日伪县政府的信任。当时他们张花村的刘敬惠(字吉甫)是日伪汉奸第三区的区长。崔立忠就当了“三高”的校长。那时的校名不让叫“太原县第三区两级小学校”,改称有奴化教育色彩的“新民小学”。
从此,就决定了我还是回到北格的“三高”去当了教员,同时去的还有马负图、卜峻。
我还介绍辛村人张绳武(字承先)当了事务员。张过去曾在徐沟城里一家粮面铺当过会计,曾和我一同上山,在抗日县政府第二科(财粮科)当科员,也是和我一样被打散回了家的,为人老实可靠,精通珠算。
就这样,“三高”就在北格大街上那个商号院内开学了。学校主要靠崔立忠对外交际应酬,有他对付日本人和伪职人员,我们便可以安心教书,这就是事变后太原“三高”的重新恢复。
还记得第一班的学生,高级班学生有十几人。有崔立忠,郝镇川,张润民,程巨川,张祯,张栋,李映斗,李克仁,陈映林,刘步鳌,武敬义,韩魁元,张鹤鸣,张守信,庞子俊,王宝琦,卜元,卜建德等。另外初级小学的小学生大多是北格镇人,就这样过了一个冬天。
第二年,是1940年春天,北格学校经过败兵的抢劫,日寇的蹂躏,兵灾,日伪政权已经比较巩固,于是加强了文化侵略。
沦陷区内强迫学生学日语
那时的日本新民会的宣抚班长叫木村茂,日本警备队长叫高桥,好像对学校也重视起来,开始发动第三区各村派民伕开始修理原来的第三高小。经过兵燹践踏,学校已断壁残垣、教室内还圈养了羊群。破坏了的旧址教室门窗墙壁经过修理后,又整填了操场,几个月后,学校又迁回了原校址上课。
日本人的新民会是统治人们思想的机关,把学校师生都编成新民会会员。学校的课程也增加了新民主主义和日语。新民主义由崔立忠讲授。日语课,又派来一个日语教员叫车逸生(文水县人)。在这样的奴化教育思想统治下,“三高”的教员们,不忘祖国不忘民族恨,开始与日寇争夺我们的后代。
太原县(北格)第三区高等小学建于1927的教室。
“三高”是由太原县第三区所属48个村庄摊派筹款而成立的。学校有一个董事会,每年开一次会,由校长报告工作情况。校长是日伪县政府委派的,教师由校长来聘请。所谓董事会成员都是48个村子中的豪绅、地富所把持。董事长叫张益哉(南格村人)。其他有辛村的康仁小,北格的王晋文,张花的陈应昱,侯家寨的马耀光,东蒲村的马忠,刘家堡的王慧,西贾的韩玉洁等。
董事们一到年㡳就要在学校大吃大喝一顿,一切学校开支均由校长崔立忠来决定。他善于交际周旋,可以两面讨好,在日伪敌人面前,表现得像是一个忠实的汉奸奴才;但在八路军游击队方面,有时又会暗地里送一些关于敌人活动的情报。
“三高”从这时起日渐扩大,附近各村的青少年多送来就学。住校生扩展到六七十人。教师增加了焦成林(西里解人),任玉珍(北格人),牛乐道(辛村人)。师生同吃同住,建立了亲密的感情。
曾有一度时期,学校包括了“四格一侯“(北格,西北格,南格,小北格,侯家寨)。教师包括了程士俊(南格人),程俛(南格人),王治平(三贤村人),学生有200多人。
在这日寇统治下汉奸走狗密布的沦陷区,“三高”的老师们团结一致,富有民族气节,为国家的兴亡,为挽救祖国的后一代,这里成了和敌人争夺青少年的思想阵地,除了语文数学的教学外,着重抓了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的教学。
我在给学生们上地理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们每个人手绘一幅东亚地图,要求将中国和日本的全部领土都包括在内,然后让他们将日本已经占领的地方用颜色标记出来,然后发问:“现在日军占到哪里了?”学生们看着自己亲手画的地图,回答道:“已经占了多半个中国了!”我就启发他们说 :“日本的领土,不如中国的一个省大,日本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八分之一。按理说中国不应该失败!就是因为大家不齐心,一盘散沙,才弄得国破家亡。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我们有志的青年人,应该怎么办?”大家回答:“学岳飞!”就这样,在青年人心中种下了“还我河山”的爱国种子。
我们就是用各种方式,教育青少年不忘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永远不忘中国人民在敌人统治下的水深火热的灾难,有朝一日一定要恢复我们的国土,把日寇驱逐出中国的领土。
至于日本的新民主义教育,只是做应付敌人的表面文章。学生们将进步书刊外面包上日语的书皮偷偷阅读,校园里贴着许多花花绿绿的“中日亲善”的标语,也只是为了应付日本鬼子的检查。我们把这叫做“哄鬼”。
北格三高小的老师们,小心而又大胆地维护着八路军工作人员的秘密活动。夜间他们来学校给我们传达抗战消息,有时约我们出去参加在附近村里召开的会议。
抗日县长葛向明,李奎年(林毅),刘耀夫,李文生都和我们有了联系,而其中秘密活动的是卜峻(化名马甦),他已参加了党的组织,经常带回抗日的宣传材料供我们学习。如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指明了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
卜峻还常常在夜间带着宣传标语贴到敌人驻扎区附近,使敌人惶惶不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向学生宣传不要给敌人做事,发动他们上山参加抗日队伍,寻找光明的出路,这样北格三高的学生纷纷上山参加了贺龙中学、成成中学和八路军的工作。
所以,在敌人统治的太原县城内,有人并不称赞“三高”的教育质量高,反而认为“三高”是培养爱国青年的,甚至诬陷“三高”是“匪区的学校”。
抗战胜利后,新政权中有不少主要干部都是出自北格“三高”的学生。他们像革命的火种撒在了祖国各地,为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如牛乐道同志,他早已加入了党的组织,肩负着动员青年上山的任务。对于新中国成立,他们是有很大贡献的。这一段历史是北格“三高”学校的鼎盛时期。
从1939年后半年到1943年9月,在这四年期间,我对青少年的文化教养,爱国主义思想培养,自认为是尽了心力的。
1941年第一班学生毕业。1942年第二班毕业的学生有:张国璠、侯振敬、范在瀛、王强、牛在道、李吉娃、马应彰、樊镛、范莹、张润芝、赵秀明、武振兴、孙国林、赵培贤、张俊、魏铭、武学仁、程铭新、程铭满、王定琪、张林栋、王殿英等。
1943年第三班毕业的学生有:张克良、崔道明、刘增、吴巍山、董治安、李秀英、任国兰、郝秉谦、闫同仁、马超成、王春生、王美英、王宝瑛、王宝瑜、王定国、何师贤、常友谦、常映华、李英、程让、杜金池、郭锦义、药树棠、马俊骊、刘明、李林等。
以上学生的名字是靠后来回忆记下来的,可能有错的,想不起来的也不少。
1943年暑假,省教育厅轮训各县小学教师,伪县政府命令北格学校派一名教师到太原参加省师资训练所的学习。当时马负图,卜峻等都因为家中有土地,等待秋收离不开,只有我家中没有土地,也没什么牵累,就决定让我去参加这一期的学习。
这时学校留下的第四班学生正是高一年级,他们中有王炎昌、王其昌、史瑞生、许惠、闫允宽、闫允恭、程黛霞、李家骏、何允忠、马殿奎、李富、张承祚、孙学理、牛桂林、武占吉、刘毓、任克强、武占成、王定业、陈文俊、张禄、何明伟、李启元、韩褚、马邠、李文锦、张鹤林、韩森林、任国栋、程翠祥、马俊花、武夺魁、王珉等。
以上四个班的学生是和我最为熟悉的,我参加培训走后还经常给他们写信,介绍一些对青少年思想教育有用的文艺作品,每星期都寄回一份,他们贴在教室墙上争相观看,我们的感情长久联系着。
以后北格“三高”学校从初级班升上了高级班,有的学生在初级班时我就认识,不过不如这四个班的学生更熟悉。以后的五班六班七班,就到了抗战胜利以后,又落入阎匪的统治下了。
山西省小学师资训练所,是由伪教育厅举办的,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日语,轮训各小学师资是为了加强教育管理,加强奴化教育,要考察小学教师的思想表现。这一期有来自全省各小学派来的教师代表50来人。训练所地址在师范学校后院内,也是我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旧址。
训练所负责人叫解剑泉,是交城人,也是第一师范过去的毕业生。当时这里请来北师大的韩讲师讲教育学,还请来全国有名的语言专家徐知白讲国音知识,播放中国语音学家赵元任的讲课录音。有一个日本教官叫黑岩,也不常来。我在这里学习了大约四个月,放了寒假就回了家。
这时北格“三高”学校发生了变化,听说校长崔立忠调到县里担任督学,校长换成了高振福,就是过去和我一同上山,在1939年曾委派筹备北格学校复校的那位地方士绅。高振福还带来了他的一帮人马。青年教师们都不愿和他共事,有的已离开了学校,如牛乐道等。学生们也有不少人表示不愿在那里学习。我也有了离开三高的想法。
(未完待续。此自传文稿由珍尔根据传主本人亲笔写的手稿整理而成。请继续关注下一章节:从省教育厅回到辛村高小。)
附录:
民国年间,太原县(今晋源区和小店区)有四所著名的小学。它们是;太原县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二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三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四区高等小学校。在当时,这四所小学是太原县的高等学府,这里优秀校长辈出,著名教师云集,勤奋学子齐聚,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质量较高,从1920年-1937年,短短十几年时间,培养了好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太原县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来源: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