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非遗何以“圈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8 18:15 1

摘要:“这绳编做的真美!”集宁区非遗技艺讲解课堂上,66岁的安卫手中的红绳上下翻飞,霎时间便已结成一只精巧的挂饰,引得围观群众连连称赞。这一幕正是集宁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生动缩影。

“这绳编做的真美!”集宁区非遗技艺讲解课堂上,66岁的安卫手中的红绳上下翻飞,霎时间便已结成一只精巧的挂饰,引得围观群众连连称赞。这一幕正是集宁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生动缩影。

作为元代草原丝路的重要节点,集宁区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多元化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从北京到南宁,从本土到海外,集宁区的非遗产品“圈粉”无数。今天,让我们从四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切入,去解读集宁非遗的“圈粉”密码。

绳编情缘·四代坚守

绳编制作是一门以线为语、以结为符的艺术。从姥姥的巧手,到女儿的接力,非遗绳编技艺传承人安卫手中的彩绳,已在这片土地上绕了四代。“绳编是情感的交织”,安卫的作品亦是如此——每一件都是时间与心血的凝练,是安静与专注的外化。她深谙“三分编、七分调”的工艺精髓,在反复调整中追求结体的匀称、韵律的和谐。经过二十余年的钻研与实践,2017年,安卫荣获“乌兰察布市优秀手工艺品”一等奖。2019年起,她在集宁区内及周边多个旗县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安卫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盘长结、如意结,也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她擅长以彩珠、金丝线等材料创新设计,制作出首饰、摆件、包饰等作品,让古老技艺焕发当代生命力。

点浆化玉·五代匠心

泡豆、打浆、烧开、过滤、点浆、压成……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地操作,一块块色泽白嫩、口感细腻的豆腐就新鲜出锅了。在白海子镇六苏木村源泉豆制品加工坊内,浓浓的豆香溢满整个车间,郑文达正和工人们制作浆水豆腐。

郑文达今年46岁。多年在外打拼的他,始终未曾割舍心底那一份浓厚的乡情。随着年龄渐长,归乡的念头愈发强烈,最终他毅然决定回家创业。2023年,他在村里创办了“源泉豆制品加工坊”。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独特醇香的口感,加工坊的豆制品迅速赢得了顾客的广泛喜爱,成为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明星产品”。

从1875年的石磨,到今天的离心磨革新工艺,源泉豆制品加工坊的五代传承,写满“变与不变”的智慧。变的是工具——手推石磨进化到现代设备;不变的是良心——黑脐大豆、木火煮浆、90分钟精细活。更可贵的是,这方豆腐坊成了乡村振兴的“孵化器”。目前,该豆腐坊注册了“友福乡村”商标,日产豆腐600—700斤,月流水可达12万元左右,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原味乌兰察布”增添了集宁味道。一块豆腐,嚼出的是古老记忆,更是民生温度。

金曰从革·皮上生花

在乔宁宁的工作室里,锤起錾落声不绝于耳。錾刀游走于皮革之上,印花工具轻重交替,仿佛在演奏一首草原交响曲。不多时,一道栩栩如生的唐代卷草纹便渐渐浮现。

乔宁宁深耕皮雕艺术多年,以刀为笔、以皮为纸,将草原的辽阔壮美与游牧文化的深沉内核浓缩于方寸皮革之间。他的作品题材多元,从象征力量的鹰狼牛马,到节庆吉祥纹样,再到博物馆文物再造,每一件都需历经数十道工序、上百种工具、耗时数月纯手工完成。在他看来,皮雕是“时间的艺术”,更是“文化的对话”。

近年来,乔宁宁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他将传统蒙古族图腾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让皮雕从观赏性艺术品走向日常生活。同时,乔宁宁撰写《浅析数字化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及保护的作用——以皮雕为例》等论文数篇,参与研究自治区级课题《乌兰察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手工艺保护现状和对策研究》,有力推动了皮雕技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与高职院校产教结合工作。而他更期待的,是通过皮雕让更多人听见集宁非遗的故事、触摸北疆文化的脉搏——錾刀之下,不仅是技艺的坚守,更是对中华文脉的深情赓续。

服饰新韵·衣冠载道

在“龍典祥”工作室的晨光中,宋秀荣指尖捻起金线,针尖在锦缎上游走。她目光专注,时而俯身端详纹样,时而轻抚布料褶皱,不多时,一件华丽的察哈尔蒙古袍便已初具雏形。

十一年前,宋秀荣创立了“龍典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品牌。从工作室一角到百人企业,从私人订制到批量生产,她始终坚守初心,亲自把控每套服装从选料、裁剪到缝制的全过程,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每件作品都充满温度,正如宋秀荣所言,"民族服饰就像自己的孩子,时间越久越舍不得放下。”多年来,她以热爱为线、以坚持为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民族元素融入服饰设计,绣出了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卷。

此外,宋秀荣重点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扶与支持,通过开展民族服饰制作、刺绣等技能培训,帮助残障人士等学员掌握一技之长。2020年,宋秀荣的公司荣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称号,并在内蒙古民族服装服饰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如今,“龍典祥”的察哈尔服饰已成为传统与现代时尚交融的载体,更是集宁区民族团结事业的美丽符号。

结语

朴斫磨砻,德业攸崇。集宁非遗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匠人们指尖流淌的精湛技艺,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绳编的“萦回之美”、豆腐的“点浆之妙”、皮雕的“琢刻之力”、服饰的“交融之情”——它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北疆故事。这些非遗项目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智慧结晶,又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其躬其勤,秉心有操。未来,集宁区文旅体局与文化馆将继续深化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工作,让古老非遗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