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龄患儿因腹泻入院,究竟时何因?| 病例分享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8 19:37 2

摘要:患儿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4~7次/日,大便为稀水样及蛋花汤样,可见黏液、脓血,排便前有哭闹,排便后可缓解,伴呕吐,1~2次/日,非喷射性,外院查便常规提示 WBC 70个/HPF,给予肠道益生菌口服2天未见好转,入院前1天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及补液

病历资料

患儿,男,7月,因“腹泻4天”急诊入院。

现病史

患儿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4~7次/日,大便为稀水样及蛋花汤样,可见黏液、脓血,排便前有哭闹,排便后可缓解,伴呕吐,1~2次/日,非喷射性,外院查便常规提示 WBC 70个/HPF,给予肠道益生菌口服2天未见好转,入院前1天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及补液治疗1天,入院当日复查便常规:WBC 30个/HPF,RBC满视野/HPF,精神、食欲欠佳,尿量较平时减少。

既往史

体健,否认过敏史。

个人史

第2胎第2产,出生体重3600g,母乳喂养,4月龄开始添加辅食。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125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85/55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全身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未见皮疹及皮下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异常肿大,头颅无畸形,前囟平,巩膜无黄染,口周无发绀,口周无疱疹,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入院当日:便常规:RBC满视野,WBC 10~12个/HPF,潜血阳性,轮状病毒抗体阴性。便涂片:未见酵母菌。血常规:WBC 11.1×109/L,NE% 71.93%,LY% 41.60%,HGB 107.9.00g/L,PLT 327.7×109/L。生化:ALT 17.6U/L,AST 26.3U/L,电解质血钾、钠、钙、氯均正常。CRP 3.00mg/L,PCT 0.49ng/mL。入院当日、第2日及第4日连续便培养检测均未检出致病菌。入院后便常规动态变化见表1。

表1 便常规

入院第4天腹部B超提示肠管扩张伴积液(图1)。入院第11天腹部B超提示右上腹部包块,肠套叠可能性大(图2)。入院第11天腹部CT平扫:局部肠管扩张及小气液平。

图1 入院第4天腹部B超

图2 入院第11天腹部B超

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肠套叠。

诊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头孢米诺静脉滴注、肠道益生菌口服及补液、对症治疗,入院后7天仍有低热,大便8~9次/日,为黄绿色黏液便,间断可见脓血,间断伴有呕吐,进食后或大便前常呈现屈曲体位,躯体扭动,表情痛苦、出汗,大便后可缓解,复查便常规镜下白细胞逐渐减少,红细胞仍较多,腹部B超提示肠管扩张伴积液。

第8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3~4次/日,为糊状便,无黏液脓血,不伴呕吐,未再有明显腹部不适,复查便常规镜下持续少量红细胞。第9天停用头孢米诺静脉滴注,第11天复查腹部B超及CT平扫提示肠套叠可能性大,遂出院转外院小儿外科治疗。

病例分析

小儿细菌性腹泻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好发于夏季和秋季,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杆菌是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低月龄小儿以沙门菌和志贺菌感染为主,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小儿肠套叠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小儿急性肠套叠3个月至2岁是发病高峰期,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人数呈递减趋势;但是到了5岁及以上大龄患儿阶段,发病人数所占比例又随年龄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高趋势。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由于小儿肠蠕动活跃,特别是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常因过饥过饱、喂养不当等因素,引起肠蠕动紊乱而发生。继发性肠套叠则常继发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以上因素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所致。腺病毒感染与肠套叠发病明确相关,常因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成为套叠的起点。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本例患儿感染性腹泻诊断明确,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大便性状及便常规指标明显好转后,持续有腹痛、呕吐、镜下血便表现,经反复腹部B超及CT检查后才得以明确肠套叠诊断,属于胃肠道感染继发性肠套叠,但是因为没有表现出婴幼儿典型的果酱样大便和腊肠样腹部包块,不易早期发现。

本病例的难点在于感染性腹泻过程中并发肠套叠的诊断,本病例的诊断、治疗处置过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诊疗思路。肠套叠发病机制与患儿年龄、体重、喂养方式、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都有一定相关性。诊断的难点在于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或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比如婴幼儿典型的果酱样大便和腊肠样腹部包块发生率降低,腹痛也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阵发性哭闹,本例患儿仅表现为大便前哭闹、身体蜷曲及持续镜下血便,均不具有特异性。鉴于小儿肠套叠以上发病特点,应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意识。

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或在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病程前后发生以上症状,或是肠道感染控制后持续血便、便常规镜检红细胞明显高于白细胞水平,都应想到肠套叠的可能性,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研究发现,腹部超声与CT诊断肠套叠的符合率比较高,对肠套叠早发现、早确诊和尽快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Kotloff KL, Nataro JP, Blackwelder WC, et al. Burden and aetiology of diarrhoeal diseas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 GEMS):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13;382(9888):209-222.

[2] Aldaher A, Alali MM, Ourfali N, et al. Celiac Disease and Intussusception: A Common Association in Children.Pediatr Emerg Care. 2024;40(6):e76-e79.

[3] Shavit I, Levy N, Dreznik Y, Cytter Kuint R, Soudack M. Harefuah. 2024;163(7):462-467.

来源:医脉通抗感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