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新突破:迈向精准个体化时代 | 2025 CSCO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04:04 2

摘要:2025年9月11至13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泉城济南盛大召开。在备受关注的淋巴瘤专场中,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带来题为“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新进展”的专题汇报,系统阐述了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策略与预后情况,深入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MCL治疗进展全面解读

整理 | Cassie

2025年9月11至13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泉城济南盛大召开。在备受关注的淋巴瘤专场中,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带来题为“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新进展”的专题汇报,系统阐述了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策略与预后情况,深入解读一线MCL治疗方案的优化探索成果,以及复发/难治性(R/R)MCL的治疗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医学界血液频道特此整理汇报内容,以飨读者。

图1 周可树教授作专题汇报

MCL诊疗现状与核心挑战

MCL约占所有淋巴瘤的5%–7%,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约占70%)。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其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治疗方面,传统化疗疗效有限,易复发,5年总生存(OS)率仅约30%,高危患者的预后尤其不佳。近年来,从传统化疗、CD20单抗到BTK抑制剂(BTKi:如泽布替尼、阿可替尼、奥布替尼等)的广泛使用,MCL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尽管如此,周可树教授指出,当前MCL诊疗仍面临关键挑战:在新药时代下,高危MCL(如高Ki-67指数、复杂核型、高MIPI评分、母细胞样/多形性侵袭性组织学型或TP53突变等)的识别与临床处理仍是难点;同时,随着BTKi在治疗线序中的前移以及去移植策略相关证据的积累,MCL的一线治疗模式正迎来重要变革。但如何优化治疗方案、科学推进新药应用、利用MRD指导治疗决策,以及重新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价值等问题,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

一线MCL治疗方案的优化探索:分层策略下的疗效突破

周可树教授围绕不同人群的治疗需求,详细解读了近年来一线MCL治疗的多项关键研究成果,为临床分层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持。

一项II期研究(NCT05992597)探索了ZR2方案(泽布替尼+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序贯R-DHAP±ASCT巩固及泽布替尼维持治疗初治MCL的疗效。中位随访12个月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均未达到,1年PFS率和OS率均为93.3%;完成诱导治疗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93.3%,完全缓解(CR)率为56.7%,且安全性良好。周教授指出,该无化疗方案显著有效且毒性可控,为患者提供了重要替代选择。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团队开展的II期研究(NCT05504603)进一步验证了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ZR)±ASCT在初治MCL中的应用。第3周期评估时ORR达94.9%,CR率达84.6%,且所有缓解者均达MRD阴性;中位随访22.6个月时,2年PFS率为94.9%,2年OS率为100%,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安全性良好。

此外,周可树教授牵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采用分层策略:老年患者使用泽布替尼+CD20单抗(无化疗),年轻高危患者采用泽布替尼+R-BAC方案,部分接受ASCT。结果显示,泽布替尼+CD20单抗组CR率为88.9%,ORR达100%;泽布替尼+R-BAC组CR率为84.6%,ORR为100%;两组1年OS率均为100%,安全性可控。这些结果表明,含泽布替尼方案缓解率高、安全性良好,具有显著改善预后的潜力。

图2 周可树教授团队牵头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针对老年及高危MCL患者,多项研究探索了新型治疗方案并取得显著进展。

III期ECHO研究聚焦≥65岁初治高危患者,结果显示,阿可替尼联合BR方案(ABR组)在中位随访44.9个月时,中位PFS达49.5个月,优于PBR组的36.0个月(HR=0.74,95%CI:0.55-0.99,p=0.0432);全人群中ABR组中位PFS为66.4个月,PBR组为49.6个月(HR=0.73,95%CI:0.57-0.94,p=0.0160),且安全性可控。周教授指出,该研究还证实治疗后MRD阴性可显著改善PFS,且其预后价值优于临床疗效。

图3 III期ECHO研究

Polaris研究证实奥布替尼联合无化疗方案(OLR)用于初治MCL具有高缓解和持久生存优势,ORR达100%,CR率为89.7%,12个月和24个月PFS率分别为96.6%和85.9%,OS率均为100%。

对于老年患者,BTKi与BCL-2抑制剂联合也显示出良好疗效。SYMPATICO研究中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治疗老年初治MCL的ORR达95%,CR率达69%。

针对TP53突变患者,BOVen研究显示泽布替尼+奥妥珠单抗+维奈克拉方案CR率达100%,2年PFS率为72%(95%CI:56%-92%),显著优于含大剂量阿糖胞苷和ASCT的历史方案,且耐受性良好,支持基于MRD的有限疗程(24周期)。该方案目前已获2025版CSCO和NCCN指南双重推荐。

图4 BOVen研究

在MCL的一线治疗中,巩固与维持治疗的策略选择,尤其是ASCT的地位,已成为当前临床探讨的焦点。

目前,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RM)仍是标准的维持方案,多项研究证实其可改善患者OS,对部分缓解(PR)患者效果尤为显著。与此同时,探索性研究表明,泽布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同样安全有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周教授指出,BTK抑制剂与利妥昔单抗在维持治疗中可能具有互补价值,有望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

随着新药疗效的不断提升,ASCT在年轻患者一线治疗中的传统地位正受到挑战。Triangle研究显示,采用伊布替尼联合R-CHOP/R-DHAP诱导治疗及2年伊布替尼维持治疗方案,其疗效优于传统含ASCT巩固的治疗策略,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无需移植的新标准方案。这一结果标志着MCL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周可树教授总结了MCL的一线MCL分层治疗策略。

低危/老年患者:优先选择BTKi+抗CD20单抗方案,若患者达到MRD阴性,可考虑有限疗程治疗;

年轻患者:BTKi联合强化疗(如BR/阿糖胞苷)方案可替代ASCT(Triangle研究、ECOG研究支持);

高危患者(尤其伴TP53突变):推荐采用三联方案(BTKi+BCL-2抑制剂+抗CD20 单抗);

巩固/维持治疗:利妥昔单抗仍是证据充分的一线标准方案,也可联合BTKi;BTKi维持治疗无论是否联合ASCT,均显示出持续生存获益及疾病控制延长,但其最佳疗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R/R MCL的治疗选择:多手段突围,各有优劣

复发/难治性(R/R)MCL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周可树教授围绕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与应用展开解读,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

BCL-2抑制剂与BTKi联合方案显示出协同增效作用。MAIC分析证实,维奈克拉联合伊布替尼的PFS优于单药BTKi(如阿可替尼、泽布替尼)及R-Benda方案。BGB-11417-101研究进一步显示,新型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BGB-11417)联合泽布替尼治疗R/R MCL,在320mg剂量下CR率达70%,ORR为78%,24个月疾病控制率(DCR)为84%,缓解持久且安全性良好。周教授指出,该联合方案的III期头对头研究(NCT06742996)正在进行,其结果值得期待。

图6 MAIC分析

对于cBTKi经治患者,非共价BTKi匹妥布替尼已获批适应症,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其可作为有效的CAR-T桥接治疗选择。GOLDILOX研究首次评估了匹妥布替尼联合格菲妥单抗(双特异性抗体)用于cBTKi经治R/R MC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ORR为77%,CR率为69.2%,PR率为8%;所有缓解者均未出现疾病进展,81%的患者仍在持续治疗,表明该联合方案具有显著活性、可控的安全性,以及较高的持续CR率和MRD阴性率,为后续扩大研究提供了依据。

图7 GOLDILOX研究

CAR-T细胞疗法在R/R MCL治疗中也显示出高缓解率和长期生存获益。根据CSCO指南推荐及Meta分析,Brexu-cel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ORR达88%(95%CI:85%-91%),CR率为76%(95%CI:68%-82%),中位OS为40.6个月,中位PFS为18.4个月,且安全性良好。

在双特异性抗体与CAR-T细胞疗法的对比方面,多项Meta分析表明两者疗效存在显著差异:双特异性抗体的整体CR率为36%(95%CI:0.29-0.43),而CAR-T为51%(95%CI:0.46-0.56),p<0.01;1年PFS率方面,双特异性抗体为0.32(95%CI:0.26-0.38),CAR-T为0.44(95%CI:0.41-0.48),p<0.01。因此CAR-T细胞疗法在生存获益方面更具优势,而双特异性抗体整体毒性较低,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耐受程度和治疗目标进行个体化选择。

未接受过cBTKi治疗的患者:优先选择cBTKi(如泽布替尼、阿可替尼、奥布替尼等);

non-cBTKi经治患者:可通过BCL-2抑制剂+BTKi联合策略以提高CR率;

cBTKi经治患者:可选择ncBTKi、双特异性抗体或CAR-T细胞疗法等单药或联合治疗,且整体安全性良好。

报告的最后,周可树教授总结指出:MCL已进入新药时代,治疗策略从传统化疗转向靶向和个体化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使多数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她强调,一线治疗已从传统化疗全面转向以BTKi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基于年龄、高危因素(如TP53突变、MRD状态)和整体身体状况的分层策略日益成熟,能够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方案,如年轻患者可采用“减化疗”策略,而高危患者则适合“三联方案”。复发/难治患者拥有更多治疗选择,包括c/ncBTKi、BCL-2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细胞疗法等,为多线治疗患者带来新希望。

展望未来,随着MRD监测、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及更多新药的临床应用,MCL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安全和持久,持续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