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准备重返阿富汗,对华发出威胁:距中国核基地仅一小时 (2)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0 14:14 1

摘要:这话不是在国会宣示,也不是五角大楼简报,而是在和英国首相斯塔默对外见记者时说的。被问及对俄的下一步,他忽然转向阿富汗。这种跳跃式回应,熟悉吗?熟悉。

特朗普在伦敦抛出一句重话,说美国可能重返阿富汗,目标直指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把理由指向“靠近中国”。

他宣称要“夺回”巴格拉姆,称这座基地是全球最关键之一,还抛出一句“距中国核设施一小时”。

这话不是在国会宣示,也不是五角大楼简报,而是在和英国首相斯塔默对外见记者时说的。被问及对俄的下一步,他忽然转向阿富汗。这种跳跃式回应,熟悉吗?熟悉。

为什么此刻说这个。节奏点很像选战语言。先立一个看似大胆的目标,再把对手拖进话题场。在舆论上占先手。

从美国政府内部传出的口径却冷冰冰:没有计划回去,风险远大于收益。

多家媒体援引美国官员,语气罕见一致。他们强调,靠军事手段夺回基地不在讨论范围内,靠谈判同样不现实。塔利班的态度、国际法的约束、国内政治的阻力,都摆在那儿。

真正的难点,是后勤。阿富汗是内陆国,通行要过人家的地盘。巴基斯坦航线一旦掣肘,北方分布网络在俄乌冲突后也并不可靠。空投补给成本惊人,空中加油要排班,要窗口,天气和地形都挑剔。

先把基地本身讲清楚。巴格拉姆在喀布尔以北。主要跑道扩建到约三千五百米,重型运输机可起降。二十年间,它承载过空运、侦察、医疗、维修、燃料储存等完整链条。

基地内部曾有美式生活配套与关押设施。情报、无人机、夜间行动都在此调度。它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停机坪”,更是战争中枢。

从二〇〇一年到二〇二一年,巴格拉姆几乎是美军阿富汗行动的核心节点。

美军撤离的那一周,镜头里是人群扑向跑道,是C-17在夜色中起飞,是焦虑与绝望。混乱之下,塔利班进驻,接手的不只是建筑物,还有意外的“库存”。

这里要把数字说准。美国国防部后来披露,留给阿富汗政府军且最终落入塔利班手中的装备按账面价值超过七十亿美元。不是全部遗弃,但大量遭接管,许多被修复、再用。从悍马到夜视仪,这些装备改变了塔利班的战术外形和宣传画面。

那场撤离同样留下了一个沉重注脚。美军与盟友撤走约十二万余人,但仍有与美方合作的阿富汗人被抛在后面。国际秩序的“可信”与“代价”,被迫摊开在阳光下。

就算重新占住基地,守得住吗?ISIS-K在该区域的活动并未消失,间接火力与小型无人机足以日扰夜袭。

防御一个易受炮火与无人机威胁的基地,意味着持续的兵力与资金投入。导弹、火箭、C-RAM、电子压制、周界警戒,一套套上去,都要人力、要耗材。驻军规模动辄上万,这只是一层账。

政治账更难。塔利班的合法性尚未获广泛承认,但他们不会用“让美国回基地”的方式换取承认。这会撕裂其内部派别,也会在周边激起反弹。与之谈判,不是没有渠道,而是底线太硬。

再看通道。中亚国家对再度驻美高度谨慎。俄在该地区的安全与能源纽带仍在。中方与中亚的经贸与安全合作也更密。这个地理棋盘,远非二〇一〇年前后的格局。

美国其实已经把对阿富汗的打击与监视切换到“超视距模式”。

海湾与阿拉伯海的基地、远程无人机、卫星与空中加油,构成新的组合拳。它不如前沿基地那样直观,却省去了被捆在山谷里的持续成本。对付恐怖组织,这套方案够用;对大国博弈,另有别的枢纽。

特朗普的“距离中国一小时”这句,乍听惊心。但要把地理说清楚。阿中接壤点在瓦罕走廊,高山重阻,气候恶劣。巴格拉姆到中阿边界直线数百公里,到中国西部重要核相关设施的距离远不止一个小时的旋翼机程。

如果按高速喷气机计算,飞临边境未必要久,但“飞得过去”与“带来优势”是两回事。空域许可、预警体系、应对态势,这些变量决定了实际意义。至于所谓“核制造基地”的具体指向,并未给出可核查的坐标。这更像一句带有强烈传播意图的政治话术。

缺乏可验证坐标与作战构想的地理表述,无法成为政策依据。

阿富汗国内,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塔利班想要投资与税源,矿产项目与跨境贸易是优先项。外军重返的画面,对他们的统治叙事是毒药。此前外媒不时传出“有大国进驻巴格拉姆”的传闻,塔利班多次公开否认,强调不会允许外国军事存在。

如果假设谈判真的摆上桌面,美国能拿什么交换。解除制裁,释放被冻结资产,提供人道与基础设施援助,都是现实筹码。但这些每一项在华盛顿也会遭遇强烈质疑。国内法、国会拨款、盟友协调,一个坎接一个坎。

重返的总成本,远超可见的收益。即便五角大楼支持,这道预算关也很难过。

而一旦把几个旅、甚至一个师的战力重新陷入山区基地,印太的兵力调配会被动。海空力量要填补陆上的空白,欧洲方向也要权衡,这将直接稀释美国的战略注意力。这不是吓唬,而是简单的算术。

欧洲的态度也提供线索。伦敦现场,斯塔默没有呼应这番表态。英国眼下重心在北约东翼与国内经济修复。盟友不接话茬,本身就是一种温和的降温。

把这句“重返阿富汗”当成对中国的心理战,更接近真相。它是一张用来占据话题、拉高筹码的牌,不是一份可执行的作战方案。

回到巴格拉姆这块地。它对美国曾经重要,但今天的美军更依赖机动平台、远程打击、分散部署与弹性后勤。前沿基地的象征意义大于军事净收益。把象征当现实,容易走形。

阿富汗对任何外来力量都不是“可快进的剧情”。地理、部族、经济结构、邻国博弈,这些条件不因为一句口号而改写。过去二十年、两万四千名美军伤亡、两万亿美元上下的战争成本,已经把教训写得足够清楚。

真正会影响格局的,是供应链、技术禁运、金融与联盟结构,而不是在瓦罕门口摆一座脆弱的前沿基地。

如果硬要判断可能性,最靠谱的答案仍是“不太可能”。哪怕某些人愿意试水,也会在风险评估环节被挡下。政治层面也很明白:多花一兆美元去换一个地理噱头,选民不会买账。

结局并不复杂。一句出圈的表态,足以制造一周的媒体热度。但地缘政治的齿轮不靠噱头运转。谁掌握供给、通道与规则,谁才更有余裕。而巴格拉姆,更多时候只会留在历史照片里。

来源:emowoo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