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适度独处有益健康

摘要:如果你比较“宅”,你的亲人和朋友可能会劝你多出去见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社交所带来的社会联系与更长的寿命、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较低的疾病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和痴呆)相关。

·较轻度孤独体验的活动,如玩手机游戏或独自去看电影,相较于在沙漠中孤独驾驶或在偏僻小屋中写作,更能促进人们的精力恢复,并帮助维持社会联系感。

如果你比较“宅”,你的亲人和朋友可能会劝你多出去见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社交所带来的社会联系与更长的寿命、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较低的疾病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和痴呆)相关。

孤独的生活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近日一项研究指出,适当的独处,如独自在咖啡馆读书或者听音乐,反而有助于恢复精力和增强社会联系。孤独不完全是社交的反面,其效果取决于人们采取休息还是逃避社交的动机。该研究于2024年12月5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作者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的Morgan Quinn Ross等人。

传统的孤独研究多侧重于孤立带来的负面后果,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负面影响,如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的加剧。长期的社交孤立(无社交接触或交流)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的衰退,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问题。

该研究指出,近来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孤独的好处,比如流行的CBB(Communication,Bond,Belong,“沟通,联结,归属”)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能量”(Social Energy),即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和资源,而这种能量是有限的。当人们耗尽社交能量时,就会通过寻求孤独来恢复精力,就像“充电”一样。而代价是失去这段时间本可以通过社交获得的社会支持感。

很多人对这个说法并不陌生,它是MBTI(一种人格测试理论模型)中外向型(Extrovert)和内向型(Introvert)区分的一个理论背景。在MBTI测试中,社交能量更足的人被划分为E人,他们更享受社交且不易疲惫。

人们是否总要像这样在社交和孤独中作出选择?该研究认为,孤独的程度与类型(如完全孤独和轻度孤独)可能对个体的能量恢复和社会联系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对I人和E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孤独类型的模型,其中包括高/低社交接触(独处时依然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与人保持联系或者完全没有联系)以及高/低媒介接触(积极使用各种社交媒介与完全不用)两个维度。在这个模型基础上,研究者们通过在线调查问卷收集了近900名美国人的数据。

研究首先发现,高强度的孤独与高强度的社交一样,都会消耗能量。而较轻度孤独体验的活动,如玩手机游戏或独自去看电影,相较于在沙漠中孤独驾驶或在偏僻小屋中写作,更能促进人们的精力恢复,并帮助维持社会联系感。

“孤独实际上并不是社交互动的反面。虽然更强烈的社交互动能带来联系,但也消耗能量,而更强烈的孤独则既消耗能量也消耗联系感。孤独似乎不仅仅是恢复社交互动中消耗的能量的方式。”研究写道。

研究还发现个体孤独体验可能被人群和技术“遮蔽”的情况。社交的可达性和与媒体的互动可能使孤独体验更具社交性质,从而使独处时间变得更具社交性。独处的时候人们依然能通过手机等设备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这构成了现代孤独的现状。

有时候人们可能需要放下手机以更好地休息。“在一个社交互动几乎总是触手可得的世界中,我们需要理解如何平衡社交互动和不同类型的孤独。”研究提到。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独处的效果对E人和I人没有什么差别,而是取决于人们独处的动机。

“如果你对孤独持积极态度——因为你用它来恢复精力,并且知道休息过后能够与人联系——那么选择孤独可能会让你感觉更好。但如果你因为对社交互动持负面态度(因为你不想与人交谈)而选择孤独,那么它可能会让你感觉更糟。”

澎湃新闻记者 季敬杰

来源:筋骨健康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