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科学》《细胞》,创国内首个!2024,北师大有这些“京”彩时刻!

360影视 2025-01-03 18:14 3

摘要:时光慢捻,四时更迭。日历一页页翻过间,2025年已经悄然而至。岁月从不会为谁停留,但记录可以让无数珍贵的瞬间凝结,成为光阴中最闪亮的注脚。前不久,“汉语盘点2024”回眸过去这一年,选出位居前五位的年度字分别是“融”“智”“新”“安”“稳”,这些精炼的汉字作为

时光慢捻,四时更迭。日历一页页翻过间,2025年已经悄然而至。岁月从不会为谁停留,但记录可以让无数珍贵的瞬间凝结,成为光阴中最闪亮的注脚。前不久,“汉语盘点2024”回眸过去这一年,选出位居前五位的年度字分别是“融”“智”“新”“安”“稳”,这些精炼的汉字作为时代的镜像,鲜明地展现出一年来社会发展的印记,也镌刻在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的发展轨迹之中。

融而后通,破而后立。在多元发展的时代里,唯有拥有包容万千的气度,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才能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力量。

回望2024年的岁月,北师大继续开展中美、中欧、中非、中澳、中拉、中日韩等教育交流,拓展“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建强全球合作网络,开展京师全球暑期学堂、环球校园国际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融合开放的校园氛围里,学子们得以与世界对话,感受多元文明的碰撞,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敞开胸怀“走出去”的同时,2024年,北师大也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海外,让中华文明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月,我国三个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国家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重大成就,也是全球生态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生命科学学院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项目申遗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5月,张正旺技术团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现场考察期间进行讲解

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看见了中国红。这背后,就有北师大研究人员参与了文本写作指导、定稿讨论和申报相关工作。

图源:育见新闻

融通则无阻,融合则通达。2024年,北师大与世界连接相融,让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响亮,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智”不仅仅指人工之“智”,更是指人类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察势驭势之“智”。

2024年,北师大在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路上成果丰硕,“京”彩不断。

2月,学校上新AI工具平台,为广大师生打造了智能平台的广泛应用场景。

6月,北师大申报的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全部获批,其中就包括“汉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方向)+人工智能”“传播学+人工智能”“公共事业管理+人工智能”3个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人才培养项目。

同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这也是国内高校首次公开发布的第一份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

紧接着8月份,由北师大“古籍整理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研发的古汉语大语言模型“AI太炎 2.0”发布,将为古籍整理研究、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提供语言智能技术支持。

此外,北师大2024年也频频上榜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级名单。7月,学校入选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建设委员会,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师范高校,11月,学校“5G+智慧育人综合应用试点”项目通过验收,荣获全国典型项目……

用数字赋能,让教育更“智慧”。这一年,北师大在人工智能时代乘风破浪,给传统新生,让育人成才更契合社会需求,在“AI+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新兴产业万木葳蕤、新的力量生机勃发的2024年,北师大同样向新出发,展现出一派新景象和新风貌:

在扎根人文社科科研的基础上,学校奋力向自然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进军,202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有序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创五年新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8项。

同时多个科研团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5月,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田怀玉教授团队在登革热流行预测预警理论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9月,环境学院夏星辉教授团队继续在《科学》上发文,从“微塑料循环”的视角下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对全球碳、氮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

11月好消息又传来,心理学部认知国重吴倩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细胞》发文,有望为慢性疼痛等疾病提供新型药物筛选工具。

同时,众多“首个”“首次”在这里涌现,彰显出学校在多个领域的“新面貌”:

3月,《外国教育通史》新书发布,这是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集大成式著作,在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月,物理与天文学院胡彬课题组参与的《CSST时代的超新星引力透镜及宇宙学应用》工作,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空间站望远镜科学年会亮点工作。在其中,课题组完成了国内首个Ia型超新星的时域光谱学模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个新成就新进展,勾画出学校矢志科研的足迹,也不断填充丰富着北师大的发展版图。

“安”,寄寓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所思所盼。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北师大始终积极承担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使命,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让优秀人才在这里安心从教,也让国家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守护着人民的“精神之安定”。

2024年,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占比达26%;37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深化京师特聘岗位聘用改革;建立珠海校区独立招收博士后机制,筑强人才“蓄水池”,为广大教师矢志创新、尽展其才搭建舞台。

教师节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张可锋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于渊获全国优秀教师,成为优秀的榜样力量。

既躬耕教坛,北师大也积极布局“强师工程”,将“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子,培养新时代教育报国的“逆行者”。

2024年夏天,10名北师大“志远计划”四川籍毕业生签约越西中学,未来至少6年将于这里从教,有效补充当地基础教育教师力量。

王佳、文晓文、杨雨菲……一个个优秀学子回到大山,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光芒和希望的种子。他们如星星之火,不断点亮着中西部教育的希望之路。这些优秀学子的故事,也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官方媒体报道和记录

王佳在课堂上

此外,2024年,新增21个区县加入北师大“百千万计划”,新建5个“强师工程服务站”,学校继续助力县域教育发展,打造区域教育帮扶新模式。

“安”是一切的前提。在强师兴邦的征途上,北师大始终努力培养大国良师,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中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角色。

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稳”是人们最朴素的追求。培养优秀人才是教育的初心,也是北师大念兹在兹的使命和事业。

2024年,学校认真回答着“强国建设,北师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各项教学事业稳定有序,稳中有进。

学校新增“协和医班”“协和药班”2个联合培养项目,“英语+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实现首批招生,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实现首年招生……学校人才培养更贴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拔尖复合型人才。

同时,学校始终大力推进学科和专业布局,推动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2024年,北师大已有16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4个学科进入全球1‰学科;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北师大共有60个专业上榜,其中A+专业数量为24个,排名全国首位的比例达到了50%……

一步步深耕细作之下,2024年也有一批批卓越人才涌现,在这里成就闪闪发光的精彩人生。

5月,乐育书院汉语言文学(志远计划)专业2020级本科生杨发光同学入选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登上《人民日报》

年底,又有佳音传来。北京校区BNU-China团队和珠海校区BNUZH-China团队再次斩获2024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并荣获多项单项奖提名;统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唐梓轩、陈欣雨、杨一汀团队斩获202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

“稳”是基础,是主基调。2024年,北师大坚定地培养“四有”标识鲜明的一流学生,让人才培养更加行稳致远。

岁律更新新元肇始,前路无畏向心而行。2024年,百廿又二载的北师大无负今日,在木铎声声中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翻开新篇章,北师大也将继续步履铿锵、直向远方,书写下一程荣光。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官网/官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央视新闻官微,京师书院官微,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官微,育见新闻官微,科学网,新闻传播学院官微,青塔官微,中国教育在线,珠海校区党委学生工作办公室官微,最佳大学官微,软科官微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