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大脑,败也大脑

360影视 2024-12-21 22:29 2

摘要:《成瘾的深渊——大脑暗藏的致命诱惑》是一本直面成瘾史和兼具一定学术深度的成瘾问题专著。作者朱迪思·格里塞尔曾是吸毒少女,成功将自己从成瘾的深渊拯救出来后,完成了研究成瘾问题的神经科学家。

《成瘾的深渊——大脑暗藏的致命诱惑》是一本直面成瘾史和兼具一定学术深度的成瘾问题专著。作者朱迪思·格里塞尔曾是吸毒少女,成功将自己从成瘾的深渊拯救出来后,完成了研究成瘾问题的神经科学家。

从神经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具有可塑性的不是人,而是人的大脑,“我就是我的大脑”!成瘾问题与大脑功能息息相关,甚至不妨说人类这个物种的一切,不过是成也大脑,败也大脑。

正是使人类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的大脑功能,也致使人类陷入各种毁灭性和灾难性的成瘾问题。成瘾恰恰是正常大脑功能的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复杂得令人难以想象,但神经科学家们还是提炼出了两个主要任务:对环境做出反应和适应环境。显而易见的是,就算是同一物种,个体间的敏感性差异是十分巨大的,但不同大脑的处理过程是类似的。

“内环境稳定是自由独立生活的必要条件”,我们也许可以将这句话用作当代个体的独立宣言,其实它语出于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他认为,我们的内环境每时每刻都在面临挑战与自我调整,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80年后,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进一步推广了这个稳定内环境的学说,并创造了一个如今更为出圈的术语“战逃反应”(fight or flight)。

又过了半个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理查德·所罗门和其学生约翰·科比特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历程论,帮助我们理解成瘾机制迈了一大步。这个学说指出,大脑的感受状态就像体温和水分平衡一样,会维持在一个“设定值”。所有偏离设定值的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者说开心的还是郁闷的,都是一种干扰。凡是干扰,都会引起大脑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与刺激产生的效果完全相反。

如上图所示,所罗门和科比特用“状态a”和“状态b”来指代相反的情感体验,前者是外部刺激带来的感受,后者描绘的是试图恢复到中性状态而产生的反弹。

如此,如果刺激比较小,那么恢复中性状态产生的反弹也比较小,如果刺激比较大,那么反弹也会比较大。这个学说可以用来阐释我们的生活,日常相对常规的刺激给我们带来的是相对平静的状态,对日常改变较大的事件自然会给我们带来相对较大的感受波动。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人性如此,或者话糙理不糙地说,人会犯贱,大脑的功能意外地解释了这个现象。譬如老人会更加惦记不常在身边的孩子,而没那么看重日常照护自己的孩子,反过来小孩对大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那些小时候与母亲有频繁的阶段性分离的记忆的人,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就是与妈妈重逢或分开时的剧烈情绪,反倒是全职妈妈带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付出与陪伴过于理所当然。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欺骗我们,那些引发我们进入更剧烈的状态a的事物,的确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但这些事物也会越过没那么剧烈的种种日常,来型塑我们的记忆。

理智地看,或许我们都知道人的记忆并没有那么可靠,但我们的情感深受记忆的影响。

恰恰是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帮助我们恢复“如常”,使我们体验着人生的满足和失落。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临终前还提到了愉悦和痛苦的奇妙关系:“你如果追求其一,几乎总是会被迫获得另一个。它们是两个东西,却长在同一个脑袋里或根茎上。”

比起日常生活中的刺激,药物是一种更加直接的外部刺激。可以说俚语中的“是药三分毒”是无比正确的表述,药物一旦开始作用于大脑,大脑就开始适应,或者说开始对抗这种作用。适应和对抗,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也是耐受性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甚至单次暴露即可以产生耐受性,但反复暴露肯定会加强耐受性。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瘾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大脑能适应任何药物引发的神经变化。不要妄想去挑战你的大脑。

对抗干扰,大脑具备如此精妙的反应,甚至不只是等待刺激降临再作反应,而是会利用自己的超强学习能力预测干扰,并提前释放反应物质来对抗干扰。

像上图这种由于极度压力和恐惧引发的接近梦幻的放松状态,或者说濒死体验,早就不算罕见了,其实是大脑为了抑制恐慌反应、阻断疼痛传输而迅速释放大量内啡肽——一种人体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效果。阿片类物质会通过激活阿片受体,引起多巴胺的释放。而一旦危机解除,大脑也不会静待内啡肽消退,而是会释放抗内啡肽的天然化合物,即抗阿片类物质。毕竟比起继续镇痛,此时让有机体感受到剧烈疼痛更有帮助。

大脑很忙。总的来说,无论是释放阿片类物质而是抗阿片类物质,都是有机体为了提高生存机率而进化出来的功能。当人为使用这些物质时,既可以是良药,也可以是毒药。

譬如巴比妥——作用于GABA受体一种最普遍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减缓——系美国人在一战期间向德国人偷来并大规模生产的神奇药物,临床上展现出非常好的镇静和助眠效果,如今被广泛用于治疗孤独症、震颤性谵妄和吗啡戒断症状等。同时它也是著名的成瘾类药物,是无数长期服用药物患者的致死药物,包括这个药物的两个德国发明者菲舍尔和梅林,以及你不可能没有听说过的明星梦露。

当一个人感到过度焦虑或过度失落的时候,通过药物获取状态a的安宁,但状态b来临时的感受会将人淹没,因为这个感受不是从你的大脑基线水平下来的,而是从状态a下来的。这个人为了恢复片刻安宁,不得不加大给药。有过成瘾史的朱迪思特别了解这种感受:“成瘾者最大的指望就是短暂地缓解一下他们长久的绝望。”

与很多疾病不一样,成瘾很难戒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大脑而存在,所有你试图通过药物调整的状态,大脑都会试图恢复,并通过这个过程带来相反的状态。对于自己的脱瘾,像很多成瘾者一样,朱迪思亦未敢归功于自己的意志力,而更可能是环境的原因。

她没有使用注射剂,那可能可以追溯于她一开始的状态就没有那些成瘾更深的人糟糕;

她在路上偶遇一度放弃她的父亲时,意外地被父亲重新接纳了,父亲带她去吃饭,并告诉她,你的快乐对我很重要。反复暴露于成瘾物质会使人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厌恶感,他们既想要那片刻安宁又惧怕后面的悲悔,这种矛盾的心态显然也会加诸自己,世人厌恶成瘾患者,但恐怕他们自己最厌恶自己;

刚好她还有一个同样成瘾的朋友力挽狂澜,他坚定地意识到,再多的药物也是不够的,唯一的办法是两个人一起脱瘾;

她有自己能够终身投身其中的事业,脱瘾之后所能获得的不仅仅只是相对平和的心态,也是更有成就感的人生……

她的这些环境,是大部分成瘾者都不具备的。环境是成瘾与脱瘾的重要一环,有一个案例尤其能说明这一点。

美国曾帮助一群越南士兵脱瘾,这群士兵在越南极易获得麻醉剂,很有利于他们在战争期间的日常,越战结束后被集体进行脱瘾治疗,脱瘾率高达95%,与生活中同样制剂的成瘾患者脱瘾率仅5%形成显著对比。只有一个因子是显著不同的,就是这群士兵从越南回到美国,整个环境大变样。

我们很难将其他成瘾者直接打包空投到另一个大陆。有一些富裕的成瘾患者,比如明星,会定期到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康复中心生活一段时间,但他们也不能永远生活在那里。

日常生活中可能最常见的成瘾物——烟,之所以难戒,不仅是因为尼古丁会钝化相关的受体,大概也是因为,一个人很难换一个完全没有烟民的全新环境中。每一个烟民都是另一个烟民的成瘾因子。

败我们的大脑所赐,成瘾容易脱瘾难。我们都是自己大脑的奴隶。

—— 完 ——

来源:幢幢魔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