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老话说“不怕大寒冷,就怕大寒暖”,大寒偏暖有啥预兆

360影视 2025-01-20 14:27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老话讲,“不怕大寒冷,就怕大寒暖”,这句话让人不禁思考:为何寒冷的季节反而怕“暖”?大寒偏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气候异常的预兆,还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警示?本文将从气候与健康的双重角度切入,揭开这句老话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健康隐忧。

大寒偏暖,气候异常的信号?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1月20日前后。

根据气象学定义,这一时期往往是北半球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

而“大寒暖”却成为近年来的热议话题。

一些气象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正在使传统的寒冷节气变得“温和”。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22年的报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了约1.1℃,冬季的极端寒冷天气正在减少,而异常偏暖现象却频发。

气候异常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尤其是在大寒偏暖的情况下,寒暖交替不定可能成为诱发疾病的关键因素。

寒暖交替,疾病高发的温床

呼吸系统疾病是大寒偏暖时期最常见的健康隐患。

在寒冷天气中,人体的免疫系统通常会被“激活”,以对抗低温带来的感染风险。

而突然的暖气流可能削弱这一防御机制,使得细菌和病毒更容易侵入呼吸道,导致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疾病高发。

以流感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周报》数据显示,每年冬春季节是流感的高发期,尤其在气温波动较大的年份,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加快。

这是因为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同时也让人体的适应能力变得“不知所措”,为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机”。

大寒偏暖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本应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气温骤升会导致血管突然扩张,引发血压波动,增加心梗或脑卒中的风险。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的一项研究,冬季气温波动超过5℃,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可增加15%以上。

大寒偏暖对中医养生的启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大寒时期的气候异常更需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冬季属“寒”,是“藏”的季节,人体应当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注意保暖、养精蓄锐。

而大寒偏暖却打乱了这一节奏,使得人体的“阳气”难以收敛,容易引发健康问题。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到:“逆冬气则少藏,春必病温。

”意思是,冬季未能很好地调养,春季容易出现温热性疾病。

这与现代医学发现气候异常与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不谋而合。

大寒偏暖还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

寒冷天气本应使人们多食温热食物以抵御寒气,但偏暖气候可能导致饮食习惯紊乱,诱发消化不良、胃寒等问题。

中医强调在这一时期要注意饮食调节,避免寒凉食物,同时适当进补以增强抵抗力。

健康提醒:大寒偏暖时如何保护自己?

注意防寒保暖,警惕气温骤变
即便大寒偏暖,也不能掉以轻心。

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未完全改变,气温回升后如果防护不足,反而更容易受寒。

建议随身携带外套,特别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注意头颈、手脚的保暖。

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大寒偏暖时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增强免疫力。

建议每天进行11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或瑜伽。

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柚子、草莓和苹果,可以帮助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

关注心脑血管健康
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需特别警惕气温波动。

可以通过每天测量血压、监测心率来及时掌握自身状况。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合理饮食,调理脾胃
在这个节气中,可以适当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和牛肉汤,以帮助脾胃功能恢复。

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部的刺激。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针对流感高发的问题,提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手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大寒偏暖的长期影响: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从长远来看,大寒偏暖并非仅仅是一个节气的气候异常,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正在改变传统的气候节律,这对农业、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也使得一些气候相关疾病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冬季变暖,蚊虫的活动范围可能扩大,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气候变暖还可能使某些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花粉季节提前和延长,这让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

根据《国际过敏与免疫学杂志》2020年的一项研究,花粉过敏的患者数量过去20年间增加了约30%。

结语

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我们更需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中找到适应和调整的方法。

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和合理的生活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在气候异常的背景下,保持健康,安然度过每一个节气。

信息来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方报告(2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周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

《黄帝内经》·素问篇

国际过敏与免疫学杂志,2020年5月期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韩医师中医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