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覆盆子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360影视 2025-01-21 16:16 3

摘要:覆盆子最早以别名“蓬蘽”见于《神农本草经》,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药用和食用历史的植物。《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的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又称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Hu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甘、酸,温,归肝、肾、膀胱经,具有益肾固精缩尿

覆盆子最早以别名“蓬蘽”见于《神农本草经》,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药用和食用历史的植物。《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的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又称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甘、酸,温,归肝、肾、膀胱经,具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等症状,其质控成分为鞣花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1]。覆盆子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改善记忆和免疫调节等[2]。现代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抗衰老、抗骨质疏松和性腺轴调节等作用,扩展了其适用病症的范围[3-5]。当前覆盆子已被应用于药品、食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覆盆子相关研究的开展,已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但仍未有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系统性研究。

文献计量学是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知识载体的综合性知识体系。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是研究某领域发展状况及预测未来研究热点的有效方法[6]。CiteSpace是由华裔教授陈超美先生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它可以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的方式,实现对研究领域现状的解释与未来前景的预见[7]。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5.7.R5软件对近20年来覆盆子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探究其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同时预测覆盆子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后续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式

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覆盆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2004年1月1日—2024年4月30日的文献,检索得到801条结果。英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Rubus chingii”和“Rubi Fructu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article和review文献类型,同样收集2004年1月1日—2024年4月30日的文献,分别得到95和26条结果,共检索出121条结果。通过筛除不相关内容及会议、新闻、报纸等文献以及重复文献,最终纳入801篇中文文献、115篇英文文献。

1.2 数据整理分析

CNKI中的文献以Refwork格式导出,WOS中的文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命名为“download_*txt”,导入CiteSpace 5.7.R5进行格式转化、去重等操作。设置CiteSpace的参数:(1)时间分区(time slicing):时间段为2004—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2)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3)阈值选择(selection criteria):“Top N”阈值设为50,其他为软件设置的默认值;最后采用剪切方式(pruning)“pathfinder”对图谱进行简化;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发文量分析、期刊分布情况分析、作者与机构合作共现性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趋势

分析覆盆子研究相关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该领域的发展情况及成熟程度[8]。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04年1月1日—2024年4月30日CNKI与WOS中覆盆子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共检索得到覆盆子相关文献916篇,其中中文文献801篇,占总发文量的87.45%;英文文献115篇,占总发文量的12.55%,结果如图1-a所示。根据覆盆子年发文量趋势图(图1-b)可知,近20年来覆盆子相关研究的中英文发文量变化平缓,中文发文量明显多于英文,具体可将发文量的变化分为3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为2004—2007年,这一时期的覆盆子研究发展相对缓慢,且均为中文文献。第2阶段为2008—2017年,这一时期中文发文量较上一阶段明显增加,其中2011—2013年年均发文量达到48篇,出现首个高峰期;而此阶段英文发文量仍位于较低水平,处在起步阶段。第3阶段为2018—2023年,中英文发文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可能与新“浙八味”中药材的评选有关。2018年覆盆子被正式评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进一步提高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9]。与国外相比,国内覆盆子发文量明显更多,这一现象可能与覆盆子在国内悠久的用药历史有关。国外覆盆子研究起步相对国内更晚,近年来的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国外对覆盆子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综合分析可知,覆盆子研究的发文总量较少,尚处于积累阶段;发文趋势虽偶有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2.2 期刊分布情况

本研究统计了CNKI中覆盆子研究领域近20年内发文的学术期刊,并筛选出了刊载量前20的期刊,结果如表1和图2-A所示。其中刊载量最多的期刊为《中草药》16篇,其次是刊载量为14篇的《浙江农业科学》和《中国现代中药》,《中国当代医药》和《安徽农业科学》均为12篇。《中草药》和《中国现代中药》在中药领域排名前列,由此可以推断覆盆子研究在中医药领域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期刊分布结果显示,刊载覆盆子研究的中文期刊主要分布在中医药和农业科学领域,说明其作为中药材和农产品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开发潜力。

在WOS中分别以覆盆子植物学名R. chingii和药材名Rubi Fructus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际上更倾向于使用植物学名R. chingii进行研究,而药材名Rubi Fructus的相关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鉴于Rubi Fructus表示覆盆子的干燥果实,且两者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故将使用这2个关键词检索得到的发文期刊进行合并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2-B。刊载量前2位的英文期刊为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分别刊载了6、5篇覆盆子相关文章,这2本英文学术期刊分别涉及健康食品和生物活性食品成分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高分子科学领域研究,彰显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在英文覆盆子研究中的重要性。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Plants-Basel刊载量并列第3,均为4篇。覆盆子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和刊载量都明显多于英文,说明国内覆盆子的研究内容更丰富,研究认可度更高;尽管国外期刊覆盆子文献数量较少,但在研究领域内仍具有影响力。

2.3 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对覆盆子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快速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而指导研究策略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分配[10]。

2.3.1 作者合作分析 本研究分别对中、英文覆盆子研究文献中的538位中文作者、371位英文作者进行作者合作分析,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见图3-A、B。中文发文量排名前30的作者见表3,其中发文量超过10篇的中文作者有14位,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红宁(23篇)。中文发文作者共现图(图3-A)包含538个节点,596条连线,目前已形成了分别以刘红宁、江景勇、丁盛、姚鑫、刘珅、朱会霞等为核心的主要合作团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覆盆子药理作用、覆盆子种植繁育、辐照灭菌对覆盆子品质的影响、掌叶覆盆子有效药用成分测定及良种选育、悬钩子属植物资源分布、覆盆子成分提取及含量分析等方面[11-16]。英文发文量排名前30的作者见表4,其中发文量超过3篇的英文作者有11位,英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Jiang Jianguo(10篇)。英文作者共现网络图(图3-B)包含371个节点,872条连线,存在以Jiang Jianguo和Jiang Jingyong为核心的两大研究团队,分别以覆盆子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生物活性成分动态变化为主要研究方向[17-18]。在中英文文献覆盆子研究作者合作网中,除上述主要作者合作团队,还有众多小团队。团队内部作者之间的连线数量较多,表明团队内成员间的合作相对紧密;而团队外的作者以及不同团队之间的连线数量较少,这反映出各团队间合作有限,相对独立性较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各团队间应加强联系。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成为覆盆子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英文发文量排名前30的作者中有26位是国内学者,占总数的86.67%。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研究形成的作者合作团队较少,可能是国外覆盆子研究相较于国内起步更晚,因此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或小团队的研究。

2.3.2 机构合作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中英文覆盆子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统计了发文量前30的机构。机构合作图中每1个节点代表1所机构,节点标签字体越大代表该机构的发文量越多。中文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如图3-C和表5所示。近20年共有420所机构参与覆盆子相关研究中,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共有10所,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36篇),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7篇)紧随其后,再者是台州学院生命科学院(26篇)。分析发现目前形成了以江西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台州学院生命科学院为核心的主要机构合作网络,而其余机构间连线少,说明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较少,这限制了覆盆子研究的知识交流和视野的拓展。英文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如图3-D和表6所示。相比于中文研究机构,英文机构数量更少,仅185所机构参与其中,并且多数为国内研究机构。发文量超过5篇的机构仅有6所,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Taizhou University(8篇)和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8篇)。各机构之间连线稀疏,说明机构间合作联系少。综合分析发现,中英文覆盆子研究的核心机构主要为国内高校,且集中于华东地区的浙江、江西、江苏等省份,存在较明显的地域性。导致这种机构分布模式的可能原因如下:(1)覆盆子是新“浙八味”之一,江浙地区更重视其研究;(2)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为华东覆盆子的道地产区,有良好的种质资源优势[19];(3)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掌叶覆盆子种质遗传更具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20];(4)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机构科研实力雄厚,能够为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科研设施以及人才支持。在覆盆子未来研究中,需要加快国外覆盆子研究机构建设,建立跨国研究共享平台,加强国内外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覆盆子研究的发展。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核心与精髓的凝练,通过对覆盆子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把握当前覆盆子研究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分析CNKI中801篇覆盆子相关文献,共筛选得到559个关键词。对中文关键词绘制共现网络视图,如图4-A所示。该图谱包含559个节点和750条连线。为了更清晰地揭示研究热点,排名前30的高频关键词见表7,其中排名前5的关键词为覆盆子、掌叶覆盆子、悬钩子属、含量测定、主成分分析,出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有12个。将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6类。(1)化学成分:涵盖主成分分析、黄酮、鞣花酸和覆盆子酮等高频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鞣花酸作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覆盆子的质量检测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降压、镇静、促凝血等作用[21],该研究对覆盆子药用价值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2)药理作用:包括药理作用、五子衍宗丸、不孕症等关键词。在五子衍宗丸中,覆盆子作为臣药,具有敛阴生津、补肾固气的功效,与车前子、枸杞子、女贞子及菟丝子等配伍,能够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而促进雌激素的分泌,并调节血清中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水平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22]。Wang等[23]通过弱精子症大鼠的给药对照实验,证实了五子衍宗丸能有效增加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的精子密度和活力,并提高精子细胞质和线粒体中Ca2+含量。除了五子衍宗丸,覆盆子还能与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淫羊藿等补虚药配伍,组成如十七味补肾益精丸等多种补肾温阳中成药制剂,可对不孕不育症的治疗起积极作用[24]。此外,研究学者还关注到覆盆子的中医用药规律与用药经验,分析总结了《神农本草经》《药性本草》等医药典籍中记载的覆盆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药物配伍等多个方面的用药规律,结合覆盆子在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中的实践应用,证实了覆盆子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等功效[25-26]。(3)植物基原:高频关键词如覆盆子、掌叶覆盆子和悬钩子属的出现,表明研究学者正致力于明确覆盆子的植物基原,以推动覆盆子的资源保护和药物研究,进而确保覆盆子药材的质量。(4)药材品质:包括含量测定、动态变化等关键词。包括对覆盆子青果中的没食子酸、鞣花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主要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种质选择新策略,为掌叶覆盆子的良种选育和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掌叶覆盆子的药材质量。(5)炮制工艺:“发酵”与“盐制”是覆盆子药材的加工方式。盐制法作为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之一,是以盐及盐水为辅料按规定程序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药物经盐制后能够引药入肾,发挥补肾助阳、滋阴降火、缓和燥性等作用[27]。研究表明盐覆盆子在调节肾阳虚多尿模型大鼠的醛固酮(aldosterone,ALD)含量、改善肾和睾丸指数及调节血清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和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均优于生品[28-29]。这些发现凸显了加工炮制对覆盆子药效的重要影响,未来应继续推动炮制工艺的创新与优化,以期提高覆盆子的药效。(6)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为覆盆子的现代研究方法。其中数据挖掘是一门包含了数理统计、人工智能、机器算法在内的新兴学科技术,可以作为预测覆盆子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工具,用以发现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信息[30]。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作用同样重要,任晨汐等[31]利用该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药膳“枸杞-桑椹-覆盆子汤”中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有β-谷甾醇、大豆黄素、桑色素、槲皮素、β-胡萝卜素和鞣花酸,以及核心作用靶点为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6)、IL1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揭示了该药膳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模式协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机制,并证明了这些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能;此外,该药膳具有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能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抵御作用。

从WOS中115篇覆盆子相关文献中共筛选得到335个关键词,并绘制共现网络图,结果见图4-B,图中包含335个节点和1 062条连线。WOS中排名前30的高频关键词见表8,其中排名前5的关键词分别是R. chingii Hu、fruit、extract、antioxidant、leave,出现频率超过10次的关键词有10个。表8中的高频关键词可分为4大类。(1)植物基原:包括R. chingii Hu、R. chingii、raspberry等,可见英文研究中也同样注重对覆盆子基原植物的研究。(2)化学成分:主要涉及化学成分的测定与提取,包括extract、antioxidant、identification、flavonoid等。英文研究有关化学成分的关键词在高频关键词中的占比33.33%,高于中文研究(16.67%),说明英文文献对覆盆子化学成分研究方向更为重视。(3)药理作用:包括apoptosis、obesity、anti-inflammatory。Jeong等[32]发现覆盆子提取物能够通过调节PPARγ、CCAAT0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0-enhancer-binding proteins α,C/EBPα)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来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堆积,表明覆盆子在治疗或预防肥胖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治疗肥胖症的潜在候选天然药物。“覆盆子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氟康唑耐药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活性”一文主要研究了覆盆子提取物与氟康唑(fluconazole,FLC)联合使用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抗真菌效果的影响,发现这种联合用药策略显著增强了对耐FLC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这为治疗耐药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33]。(4)现代研究技术:包括gene、biosynthesis。基因工程技术与生物合成技术的应用,可作为推动覆盆子研究发展的新的动力来源。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天然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研究,如Wang等[34]采用新兴模块化共培养工程方法,利用2种大肠杆菌菌株来适应类黄酮樱花素生物合成途径,由简单碳底物葡萄糖合成樱花素,扩展了模块化共培养工程的适用性,解决了复杂天然产物的异源生物合成相关的挑战。生物合成在覆盆子研究中也有了初步应用,鞣花酸是覆盆子中另一质量标志成分,目前主要依赖于从植物中提取,存在效率低、溶解纯化难度大等问题,而生物合成方法的利用能有效提高其制备效率。利用橙皮废弃物作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MUM 1603的碳源,通过浸没式发酵系统生成鞣花酸等高附加值化合物,优化实验后发现可产生鞣花酸的最大量为18.68 mg/g,这为覆盆子中鞣花酸的合成提供新思路[35];覆盆子酮是覆盆子果实的主要香味来源物质,目前已经可通过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表达4-香豆酰-Co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III型聚酮合酶-亚苄基丙酮合酶(benzalacetone synthase,BAS),实现覆盆子酮的生物合成,为覆盆子中其他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提供指导[36]。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覆盆子的国内外研究都非常重视化学成分分析,并应用了各种现代化研究方法与技术,如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生物合成等,这些方法对于推动覆盆子的深入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有积极作用。此外,覆盆子的中文文献的研究方向更多、内容更丰富,从悬钩子属、含量测定、不孕症等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其重视植物基原、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研究;此外,还存在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等高频关键词,说明中文文献研究关注到了覆盆子的中医用药规律。而英文文献研究对覆盆子化学成分有着更为深入的探究,从高频关键词extract、identification以及apoptosis、obesity、anti-inflammatory等可以看出,英文文献研究不仅注重覆盆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还对其抗炎、抗肥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验证研究[37-39]。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作为数据挖掘的一项重要功能,能够识别获取数据的分布特征,并将相似性高的数据对象分组到同一簇内,以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分类和归纳[40]。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更明确地展示覆盆子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研究将CNKI中覆盆子相关文献的559个关键词利用对数似然法(logarithmic likelihood method,LLR)进行聚类,共生成9个聚类,结果见图5-A。聚类模块值(Q)=0.892,平均轮廓值(S)=0.978 2,当Q>0.3,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0.7,表示聚类高效可信[41]。这9个聚类可以分为植物基原、化学成分、中医药应用、方剂配伍4个大类。聚类#0(覆盆子)、聚类#1(掌叶覆盆子)是覆盆子植物基原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古代本草著作记载的覆盆子有多品种混用现象,其品种比较复杂,有插田泡R. coreanus Miq.、蓬蘽R. hirsutus Thunb.、山莓R. corchorifolius L. f.、灰毛果莓R. foliolosus D. Don等,远多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这单一品种[19]。聚类#2(主成分分析)、聚类#7(覆盆子酮)是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聚类#4(用药规律)、聚类#5(中药材产业)、聚类#6(中医药疗法)是有关中医药应用方面的研究。聚类#3(五子衍宗丸)、聚类#8(活血药川芎)为覆盆子相关方剂配伍方面的研究。

同样使用LLR对WOS中覆盆子相关文献335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共生成9个聚类,结果见图5-B。其中Q=0.755 2,Q>0.3;S=0.911 8,S>0.7,说明聚类结果同样合理有效。这9个聚类可分为3个大类:活性成分测定、药理作用、植物基原。聚类#0(ellagitannins)、聚类#1(stat)、聚类#5(adiponectin)、聚类#6(fraction)、聚类#8(chromones)属于覆盆子生物活性成分方面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结果在聚类数量和化合物种类上均多于中文文献,说明英文文献中有关化学成分的研究内容更丰富。聚类#2(antioxidant)、聚类#3(immunomodulation)、聚类#7(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是药理作用的研究。研究显示,覆盆子的英文文献中药理作用研究更为细致,特别是对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而聚类#4(Rosaceae)是对覆盆子所属的蔷薇科的研究,说明国外也重视对覆盆子的基原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覆盆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植物基原研究在国内外均是重点研究内容。此外,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还强调了对覆盆子相关中药处方的研究,可能因为中医药在国内的认可度高于国外,研究热度也相应高于英文文献。

2.4.3 聚类时间线分析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对聚类的时间线进行分析,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方向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由CNKI的中文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图6-A),聚类#3(五子衍宗丸)、聚类#4(用药规律)、聚类#7(覆盆子酮)的时间跨度最长,表明方剂组成、用药规律与化学成分研究一直以来在覆盆子领域备受关注。聚类#0(覆盆子)、聚类#1(掌叶覆盆子)为覆盆子及其基原研究,持续时间较长,注重覆盆子的良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的优化;在聚类#1(掌叶覆盆子)中,2023年出现的关键词“药食同源”与其他关键词间连线稀少,有待进一步研究。聚类#5(中药材产业)、聚类#6(中医药疗法)、聚类#8(活血药川芎)涵盖了覆盆子在中医药领域的配伍及应用,其中聚类#5的时间跨度截止于2023年,说明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受到关注度有所下降,而聚类#6自出现以来一直持续至今,包含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有望推动覆盆子现代化用药进程。

WOS中英文文献的关键词聚类时间图见图6-B,与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相比,英文文献聚类时间线图中聚类持续时间更短,但关键词间连线更密集、交叉更多,说明其对单一方向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有关覆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包括聚类#0(ellagitannins)、聚类#3(immunomodulation)、聚类#7(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聚类#8(chromones),说明覆盆子的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的研究热度高。聚类#4(Rosaceae)是对蔷薇科的研究,说明英文研究同样重视植物基原;其中也出现了与药食同源相关的关键词,如“Chinese bitter tea food”等,但持续时间较短,未来可重新着手于这方面的研究。聚类#0(ellagitannins)、聚类#2(antioxidant)、聚类#6(fraction)自出现以来持续至今,说明覆盆子中的鞣花鞣质(鞣花酸的缩合形式)、抗氧化作用及含量测定分析是现今英文研究中的热点。综合分析发现,中英文文献覆盆子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一致,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拓宽覆盆子研究方向,更全面地、系统地开展研究。

2.4.4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由于社会环境、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频率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关键词突现强度越强,表明该关键词的影响力越大,关注度越高[42]。通过对突显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时间段内特定内容的研究热度,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预测。因WOS中的英文文献关键词数量太少,未出现爆发期,故仅对CKNI中覆盆子相关研究的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共显示10个突显关键词,见图7。从突现强度来看,排名前5的关键词依次是中药名称(7.92)、黄酮(7.65)、用药规律(6.49)、悬钩子属(5.26)、鞣花酸(4.85),其中有2个与化学成分相关(黄酮、鞣花酸),说明化学成分研究在覆盆子研究领域关注度高。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虽早于鞣花酸,但热度持续时间较短,而自2020年起鞣花酸便已成为覆盆子的研究热点,且持续至今。这可能与近些年来鞣花酸抗突变、抗癌变效应以及其可以作为化学致癌物质的抑制剂的这一突破性发现有关[43]。从时间轴可知,2018年前的研究重点包括覆盆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植物基原和中医药组方,此时研究学者大多关注覆盆子的基础研究。自2019年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覆盆子热门研究方向转向覆盆子现代化研究,包括中医用药规律、炮制方法优化、网络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2004—2024年覆盆子关键词突显的变化情况体现出覆盆子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的特点。最新出现的高强度突现词为网络药理学,其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和新策略,内容涵盖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分析等[44]。李梢等[45]指出中药网络药理学方法具有2个显著特点和潜力:可预测性和系统性。这一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试错法”,依托先进的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为覆盆子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种可预测的路径。因此结合网络药理学对覆盆子展开研究将为覆盆子药物的研发开辟新的方向。

2.5 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引用量是衡量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一个关键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研究的发展方向。CNKI中覆盆子文献中引用频次前10的文献见表9。这10篇文献中包含了3篇综述性论文,表明中文覆盆子研究可能正处于知识整合的阶段,这有助于研究学者快速掌握覆盆子研究方向和热点。

通过对中文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可知化学成分分析是覆盆子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引用量最多的中文文献是“覆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共被引用189次。该文对覆盆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综述,指出覆盆子主要化学成分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和酚酸类化合物等,为覆盆子临床安全用药的提高和新制剂的研发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46]。被引频次第4、5、7、10的文献通过各种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对覆盆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进一步凸显了化学成分研究在覆盆子领域的重要性[47-50]。其中“掌叶覆盆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采用了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18个已知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是首次从掌叶覆盆子中分离得到,这项研究丰富了覆盆子化学成分类型,为进一步探讨掌叶覆盆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化学成分信息[50]。

药理作用研究是覆盆子研究的另一热点。被引频次排名第1、2、6、8的文献均对覆盆子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覆盆子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血脂、抗衰老、抗炎及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等药理作用[51-53]。在这些药理作用中,抗氧化作用的引用频次最高,表明研究学者对这一作用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其在覆盆子药理作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例如,“覆盆子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对覆盆子黄酮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覆盆子黄酮提取物对H2O2、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说明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覆盆子在食品防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2]。

此外,覆盆子产品开发与利用也备受关注。被引频次排第9的文献详细讨论了树莓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以及产品开发的现状[54]。排名第3的论文研究了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害虫食物偏好选择行为中的作用,并特别提及覆盆子酮可作为天然雄蝇食诱剂,对多种果实蝇、寡鬃实蝇具有引诱效果[55]。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覆盆子在农业害虫的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绿色防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WOS中覆盆子英文文献引用频次前10的文献见表10。其中有9篇是实验性论文,而综述性论文仅有1篇,说明英文覆盆子研究较缺乏系统性总结。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献是2012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的“具有抗肥胖活性的植物粗提取物的筛选”,共被引用了99次。该研究筛选了400种植物的粗提取物,分别在100 μg/mL的质量浓度下测试它们对猪胰脂肪酶(porcine pancreatic lipase,PPL)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包括覆盆子果在内的4种天然植物粗提取物均显示出超过30%的脂肪酶抑制能力,其中覆盆子果提取物对PPL的抑制作用高达32.5%,表明覆盆子提取物对肥胖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6]。引用频次第3、4、5、6的文献分别对覆盆子果实和叶片中的粗多糖、覆盆子中抗炎活性成分、覆盆子叶提取物、覆盆子发酵前后酚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进行研究,深入探究了覆盆子及其提取物中各类生物活性成分的诸多药理作用,这对明确覆盆子适用病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药物的研发[18,57-59]。

被引频次第7的文献“侧柏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表征及其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提取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叶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探究它们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凸显了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60]。覆盆子中也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具有抗氧化、有抗炎、抗衰老等生理活性[61]。结合其他研究对覆盆子多糖、酚类等化学成分的鉴定和活性分析,强调了覆盆子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重要性。

被引频次第2、8、9的文献分别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新型抗生素替代品、橙皮素抗炎活性的有效传递系统、代代花Citrus aurantium L.var. amaraEngl中提取的粗多糖的免疫增强效果和提取过程优化进行研究,分别论述了针对耐药菌株的新抗生素的开发方法、药物传递系统的创新研究、多糖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的改进方式,这些研究有助于指导未来覆盆子成分提取和药物研发[62-64]。

被引频次第10的文献“悬钩子药理学:从古至今”是一篇关于悬钩子属植物(包括黑莓、覆盆子及其杂交种)从古代到现代的药理学应用的综述论文,该文涵盖了悬钩子属植物的药理作用、植物化学物质、适用病症等,强调了悬钩子属植物在世界草药用药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65]。该研究通过追溯悬钩子属植物的应用历史,提高研究学者对此类植物的认识,进而引导研究学者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3 讨论

3.1 研究热点与趋势

3.1.1 化学成分研究 化学成分研究是覆盆子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热点。现代研究表明覆盆子中含有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甾体类、酚酸类、挥发油类等多种成分[66]。结合中文高频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和鞣花酸是覆盆子化学成分研究的焦点。黄酮类化合物作为覆盆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67]。目前从掌叶覆盆子中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22种,其中对羟基苯丁酮即覆盆子酮,作为覆盆子中主要风味成分,在香料、食品、医药和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68]。但由于其含量极低,单独分离困难,目前仍无法直接从天然产物中提取[69]。鞣花酸作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判别覆盆子药材质量的重要成分,是没食子酸的二聚体衍生物,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和人体吸收效果良好等特点而备受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70]。综合当前研究,尽管覆盆子化学成分的鉴定与分析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成分的提取、纯化以及应用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同时也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即深入探索和优化这些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以促进其在医药和相关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3.1.2 药理作用 国内外研究学者十分重视对覆盆子药理作用的研究,除了传统的补肾保肝等作用,调脂减肥、抗衰老和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作用也是当前深受关注的研究内容。肥胖症作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之一,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覆盆子可以通过调控白色脂肪褐化、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预防和治疗肥胖[4]。因此,以覆盆子为原料开发的减肥药物和产品有望成为肥胖症患者的新选择。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地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同时伴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中医认为AD的病理基础与肾精亏虚有关[71]。基于这一理论,黄丽萍等[72]通过研究覆盆子的不同萃取部位对D-半乳糖联合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型AD大鼠模型的影响,发现氯仿和醋酸乙酯部位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调节其血清睾酮水平。罗涛等[7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覆盆子防治AD的机制,可能与其能影响神经细胞胆碱能、细胞生长、抗凋亡和抗神经炎性反应等机制有关,主要物质基础可能是槲皮素、香草酸、阿魏酸、山柰酚等。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覆盆子具有改善记忆能力、抵御细胞损伤等功能,为AD治疗药物的研发指明了方向。

3.1.3 植物基原 覆盆子基原植物研究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覆盆子基原植物的研究,可以明确覆盆子的物种来源,为药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确保覆盆子药材的质量与疗效至关重要。基原是影响药材道地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质的种质资源是确保药材道地性的前提,因此筛选优化覆盆子的道地产区,确保覆盆子基原的稳定,才能保证覆盆子药材的道地性[74]。《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规定覆盆子唯一的基原植物是掌叶覆盆子R. chingii,但现代研究表明,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包括红树莓R. idaeus L.、插田泡R. coreanus、茅莓R. parvifolius L.、红泡刺藤R. niveus Thunb.等,大部分同样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75]。未来对这些与掌叶覆盆子具有相似功效的植物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有望开发为掌叶覆盆子的替代品种。这不仅能够扩大覆盆子药材的来源,还能为相关领域研究带来更多样化的选择。

3.1.4 药食同源研究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的重要理念之一,覆盆子作为药食同源植物的代表,其在食品、保健品领域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药食同源植物中含有多种功能因子,如多酚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76],而覆盆子中含有多种独特的多酚类物质,包括花青素、鞣花酸、血红素H6及蓝莓苷C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潜在的开发价值[67];多糖是覆盆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糖及改善毒性物质诱导的氧化应激等作用,可作为功能性成分、益生元等在食品创新与发酵等领域发挥作用[61]。此外,覆盆子中还存在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系统功能[77]。因此,基于覆盆子药食同源特性开发相关功能性产品,能更好地发挥覆盆子在健康产业中的作用,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新趋势。

3.1.5 方剂组成与产品开发 在中药配伍中,“同气配伍”“相须”“相使”原则是指导药物组合的基本理念。覆盆子具有益肾固精的作用,因此常与具有温肾助阳、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相配伍,以实现协同增效。基于这种配伍方法,覆盆子参与组成了包括覆盆子丸、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丸、枸杞菟丝汤等诸多以温肾助阳、补肾益精为主要功效,治疗不孕不育的中药方剂。吕志豪等[78]在分析含覆盆子的476个方剂后发现,菟丝子、茯苓、五味子和牛膝等药材与覆盆子的配伍最为常见,配伍频次均超过200次,这些药材都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符合配伍原则。在含有覆盆子方剂的剂型与给药途径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包括膏剂、丸剂、散剂、酒剂、溶液剂、汤剂和丹剂,其中口服给药方式尤为常见,占比超过99%。覆盆子的应用领域已经从传统药品扩展至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等多个行业。在药品领域,补肾类产品尤为突出;保健品则多用于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食品行业利用其所具有的丰富的营养成分、良好的口感,加工生产了果酱、果冻、果糕和罐头等多种食品;化妆品行业则利用其抗氧化等特性,研发了香水、唇膏、沐浴露、防晒霜、护手霜等多种产品。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覆盆子的产品开发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79]。然而,覆盆子产品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繁育技术的不成熟、规模化种植的难题、鲜果保存的困难以及精深加工技术的滞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解决和优化。

3.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2.1 质量控制标准有待完善 中药材的质量关乎到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使用安全性,因此对覆盆子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是评价中药材品质的综合性标准。相比于动物药,植物药往往具有更明显的道地性,而覆盆子作为一种植物药材,更应注重其道地性。目前华东覆盆子的道地产区主要为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应在这些地区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和收获流程,保证覆盆子药材的品质。明确的种质是决定药材道地性的重要指标,因此更加准确地鉴别和确定覆盆子物种基原,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覆盆子药材,从源头上提高药材质量,确保覆盆子药材的道地性[80]。

此外中药材炮制方法也会影响药材质量。《中国药典》及各地方炮制规范记载了覆盆子的各类炮制方法,但并未对其炮制工艺、炮制所用辅料及质量标准进行明确的规范,如酒制法中,炮制用酒有黄酒、白酒等,其药用质量标准不明确,可能会因炮制用酒的品种和品质杂乱而导致酒制饮片的质量不统一;盐制法及其炮制辅料同样缺乏相关的质量标准,这也会导致炮制的中药饮片质量难以保证。《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规定的覆盆子检测成分仅有鞣花酸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要求覆盆子干燥品含鞣花酸不得少于0.20%,山柰酚-3-O-芸香糖苷不得少于0.03%。研究发现覆盆子中其余多酚类物质同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抑菌、消除自由基、抗过敏、抗肿瘤等生理活性,因此考虑是否可以扩大《中国药典》中覆盆子检测成分范围,进一步完善其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保证覆盆子药材质量。

3.2.2 研究模式存在局限性 当前有关覆盆子用药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源于中药典籍,缺乏科学验证与临床研究的证明。对于覆盆子的传统药理学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采用更多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探究其作用机制,如应用网络药理学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医学典籍中各医家的用药经验、已有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同时覆盆子的主要研究力量是国内学者,主要研究机构也是国内高校,国外对覆盆子研究的重视程度较国内低;国内外研究团队、机构之间合作关系均不够紧密,缺乏研究交流平台,这种研究模式会阻碍覆盆子研究的发展。因此应加强研究学者、研究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化合作模式,共同促进覆盆子研究的整体、深入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4年CNKI与WOS数据库中的中英文覆盆子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和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合作、发文期刊、关键词及高被引文献等概况,探究了近20年来中药覆盆子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国内覆盆子研究热度高于国外:中文期刊的发文数量超过英文期刊;国内研究者在覆盆子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机构也主要为国内各高校,且各研究者、机构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国内,国际合作相对较少。覆盆子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活性成分、植物基原、用药规律的探究,以及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的研究。通过对覆盆子的研究趋势分析,未来研究重心可能集中在利用生物合成等技术深入解析和研发覆盆子化学成分的合成路径,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探究其治疗肥胖症、AD等病症的作用机制,系统地研究覆盆子中药组方规律以及药食同源应用等方面。

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持续深化对覆盆子活性成分的探究,探索用药规律,并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覆盆子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其更好地参与临床治疗及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来 源:施江南,温乐乐,江丽洁,陈俊宇,施呈林,叶 梓,李 灿,徐 晴,吴建军,崔 琦,秦路平,刘巨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覆盆子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J]. 中草药, 2024, 56(2): 598-616.

来源:天津中草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