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刚消停,流感又来了!每年几十万超额死亡,我们为何防不住?

360影视 2025-01-22 16:30 3

摘要:1918年冬春之交,一场噩梦悄然降临。一种极为凶猛的流感病毒H1N1,在美国堪萨斯州静悄悄地开始传播,起初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它的传播速度极快,而且不挑宿主,人、禽、畜都能被感染。很快,病毒在一个军营中全面爆发。

1918年冬春之交,一场噩梦悄然降临。一种极为凶猛的流感病毒H1N1,在美国堪萨斯州静悄悄地开始传播,起初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它的传播速度极快,而且不挑宿主,人、禽、畜都能被感染。很快,病毒在一个军营中全面爆发。

那时正值一战,各国军队人员往来频繁,美军士兵成为了病毒的“搬运工”,将病毒带到了欧洲大陆。参战各国为了维持士气,都对坏消息进行了严格封锁,只有中立的西班牙如实记录下了这场可怕的灾难。这场夺走了超过千万人生命的流感大流行,最终被误称为“西班牙流感”。

时光流转到2009年,H1N1病毒卷土重来,再次引发全球大流行。这一次,它把刚上大学的汪花生送进了校医院,被隔离了整整7天。直至今天,H1N1依然活跃在人类社会中,成了季节性流感的常客。

那么,这个长期困扰人类的流感病毒,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能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流最为复杂和难以对付。除了我们熟知的H1N1病毒,还有H2N2、H3N2、H5N7等多种甲流病毒。这些病毒名称中的H和N,分别代表着两种特殊的蛋白质——血凝素(H蛋白)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它们在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且配合默契的角色。

当病毒准备传播时,它会先进入宿主细胞内,利用细胞内的“资源”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制造蛋白质外壳,组装完成后就要逃离这个细胞,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逃离时,病毒会从宿主细胞表面扯下一块细胞膜,包裹在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外面,这就形成了一层特殊的包膜,而H蛋白和N蛋白就镶嵌在这层包膜上。

其中,N蛋白像是一个“逃跑专家”,当病毒完成增殖准备离开宿主细胞时,N蛋白会迅速切断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联系,帮助病毒顺利逃离。而H蛋白则像是一个“带路党”,它会主动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种叫唾液酸的蛋白质结合,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细胞的“大门”,让病毒能够顺利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感染和繁殖。这一“跑”一“带”,使得病毒能够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且肆意地传播,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当免疫细胞识别出病毒包膜上的H蛋白和N蛋白时,就会迅速“拉响警报”,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但流感病毒可不是好对付的,它堪称“伪装大师”,特别擅长改变自己的模样。

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这种遗传物质相对稳定,复制时出错的概率较低。但流感病毒却不同,它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在复制过程中,它所使用的RNA聚合酶缺乏一种“校正”功能,大约每复制1万个核苷酸就会出现错误,这就导致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发生突变。

它的一种主要变异方式叫做“抗原漂移”。简单来说,就是在病毒不断增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微小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小的变化逐渐积累,最终导致H蛋白和N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这样一来,人体之前产生的抗体就无法准确识别变异后的病毒,也就无法有效地对抗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反复感染流感。更可怕的是,抗原漂移还可能改变病毒的宿主范围。比如早期的H7N9病毒原本只能感染禽类,但经过抗原漂移后,它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

除了抗原漂移,流感病毒还有一种更麻烦的变异方式——“抗原转变”。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有一个特殊的特点,就是具有截断性。当不同亚型基因型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时,它们的基因就有可能发生重配,就像把不同的拼图碎片重新组合一样,让H蛋白和N蛋白进行新的搭配,从而制造出一种全新的病毒。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曾经肆虐的H1N1病毒与禽H2N2病毒发生重配,摇身一变成为新的H2N2病毒,在1957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之后,H2N2病毒又与H3禽源病毒再次重配,形成了新型H3N2病毒,在1968年又一次引发大流行。

2009年那场全球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同样也是抗原转变的“产物”。它是由禽、猪和人的流感病毒基因重配而来,由于这种新型病毒对全球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全新的,人体对它几乎没有免疫力,当时现有的流感疫苗也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这就导致了疫情的大规模爆发。

抗原转变仅发生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而抗原漂移则存在于所有类型的流感病毒中。在这两种变异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流感病毒就像一个不断变换身份的“神秘人”,持续给人类带来威胁。

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如此频繁,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比如靠一针疫苗就彻底预防流感是不现实的。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而且每年要接种的疫苗种类,需要根据当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来确定。

为了尽可能提前知晓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种类,世界卫生组织搭建了一个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天气预报站”,通过收集全球各地的流感病毒样本和数据,分析病毒的变异情况和传播趋势,每年两次分别为南北半球推荐适合的流感疫苗。

然而,就像天气预报有时也会不准确一样,这个监测系统也会出现预测失误的情况。在过去的几年里,就曾多次发生预测的流感病毒毒株与实际流行的毒株不一致的情况。

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孩子这些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他们感染流感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在接种疫苗后,需要2到4周的时间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所以,为了能在流感季发挥疫苗的最大作用,最好在各地流感季到来之前进行接种。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流感季时间有所不同。北纬33度以北的省份,流感通常在每年的1 - 2月流行;北纬27度以南的省份,流感季则在4 - 6月;而夹在中间的地区情况比较特殊,一年中会出现两次甲流高峰,分别在1 - 2月和6 - 8月 。回顾过去的岁月,流感每年都会造成几十万的超额死亡,这一数据足以表明流感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

如今,新冠疫情刚刚有所缓和,流感却又如期而至,继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只要我们不断深入了解流感病毒的特性,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按时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我们就能在这场与病毒的“攻防战”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减少流感带来的危害,守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