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山西———《运城地区志》之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13 13:05 8

摘要: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地区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两面滔滔黄河蜿蜒如带,隔河西望,陕西省渭南市历历在目,南渡登岸,河南省三门峡市近在足下。全区东西长约 201.87公里,南北宽约127.47公里,总面积13968平方公里,区内设运

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地区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两面滔滔黄河蜿蜒如带,隔河西望,陕西省渭南市历历在目,南渡登岸,河南省三门峡市近在足下。全区东西长约 201.87公里,南北宽约127.47公里,总面积13968平方公里,区内设运城、永济、河津三个县级市,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垣曲、夏县、平陆、芮城10个县,中共运城地委、运城地区行政公署驻运城市。本区控关带河,辐辏四通,西接三秦,东挽上党,南连中原,北达幽燕,土沃民勤,商旅云集,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运城地区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远在更新世早期,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据考古学家对目前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芮城县西侯度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考证,早在“元谋猿人”之前即距今180多万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用火。万荣县荆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谷类炭化物中有黍稷及壳皮,证实河东先民在四、五千年以前已掌握了种植高粱的技术,从而开中国高粱栽培之先河。夏县西阴仰韶文化遗址蚕茧化石的出土,又证实在原始社会时期,河东先民对养蚕技术的掌握。广泛流传在本区的民间故事诸如“后稷教民稼穑”,“嫘祖养蚕”等。

《运城地区志》上限一般从清末开始记述,少数卷、章、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截止1997年。本志横排门类,纵述始末。全志共两册,分为 39 卷。

1999年第一版

《运城地区志》第一册共分二十三卷,主要介绍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综述、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水保、农具农机、能源冶金工业、机电化学工业、轻纺建材工业、盐池、乡镇企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商贸、粮油、经济管理。

01

建置

运城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西侯度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远在一百多万年前,人类即在此活动生息。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本区属冀州。

图为战国时期本区境域形势图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设36 郡,本区属河东郡,治安邑。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韩信灭魏豹,定河东郡,治所初在蒲坂,后移安邑。新朝王莽,改河东郡为兆阳郡。东汉建武年间,复为河东郡。

十六国时,本区为各少数民族激烈争夺之地,相继为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后燕、后晋等所属。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本区属西魏。后西魏被北周所代,本区遂归北周。

隋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本区隶属河东郡(治蒲坂)、绛郡(治正平,今新绛县)。义宁元年(617),置邵原郡,故治在今垣曲县古城镇。

唐武德元年(618),置绛州总管府,辖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秦、蒲、虞、芮邵15州。

五代,本区相继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后汉乾祐元年(948),置解州(治今运城市解州镇),割绛州之闻喜、安邑、解县属之,此为解州建置之始。

北宋,改道为路,本区分属陕西永兴军路和河东路管辖。永兴军路辖本区河中府、解州。河中府,治河东,解州治解县。河东路辖绛州(治今新绛县)。

金,本区属河东南路,分1府2州:河中府、绛州、解州。

元朝,本区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晋宁路管辖,仍为1府2州。

明朝,分全国为十三布政使司,本区属山西布政使司晋宁路辖。

清朝,本区分为1府2州,属山西河东道。蒲州府,雍正六年(1728)升蒲州为蒲州府(治蒲州城);解州,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绛州,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废蒲州府,改绛州、解州为县。民国2年,设立河东道观察使署。

1949年,山西省分设晋西北、晋西南两个行政公署,直属陕甘宁边区,本区属晋西南行政公署。8月1日,划归山西省政府,成立运城专区,专员公署驻运城,辖15县。1954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合并临汾、运城专区为晋南专区(治临汾市)。

1970年,重新设置运城地区。至 1997 年,建置未变。

02

自然环境

本区属华北平原丘陵区,地处黄土高原东沿第一台阶,黄河流域的中游。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分四级由东北向西南自然倾斜。平均海拔为350~400米之间,最高点为垣曲县境内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点是垣曲县黄河边的马蹄窝,海拔为 167 米。

吕梁山脉的南端屹立于本区西北部,中条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呈长条状迤逦东南边缘,中北部横卧峨嵋台地,黄土广布,中部是运城盆地,吕梁山脉与峨嵋台地间为汾河谷地,黄河谷环绕西南边界。

运城地区地貌图

本区地貌主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3种类型,此外还有少量岩溶和流水地貌。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干燥较冷,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冬夏漫长。年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大于台地,台地多于盆地。气候受西风带和东亚季风两个环流控制。

本区大小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主干流环绕西南边缘长达 395.5 公里。以中条山为界,山北有汾河、涑水河两条较大支流,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小北干流;山南麓支流众多,主要有八政河、太宽河、曹河、泗交河、五福涧、板涧河、亳清河、西河、西阳河等,由北向南或东南向直接流入黄河。

03

农业

本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开中国农业发展史之先河。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河东作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主要产粮区和富庶农业区,长久不衰,一直享有盛誉。

据考,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周时,原始农业已具相当规模。至战国秦汉时,本区农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从耕作动力来讲,这里是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在平陆县枣园村的汉墓内,曾发现绘有牛耕、耧播的壁画。随着铁木农具的普遍使用和农作方法的改进,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战国时期一般年景亩均产量一石半,汉代亩均产量增至二石半,为当时全国较高产量。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曹操平定中原,西征韩遂、马超,“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蓄二十余万斛”,曹操因之称河东为股肱郡,可见本区农业的发达程度。

隋、唐时期,曾在河津、新绛、闻喜、永济等县引黄、汾水“溉田良沃”,种植稻米,有的达到“亩收十石”。据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全国各道正仓所储粮食超过100万石的仅有4个,其中河东道为350余万石,居第二位;义仓超过7万石的有3个,其中河东道为7.3 万石。

宋、元时期,本区农业时好时坏。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河东仍岁丰穰,储蓄尤广”。天禧元年(1017),运绛州粟20万石以济怀、卫、河阳等灾区;天禧三年,又贡粮100万石。元初“田野不治”,以致从关中徙来“生口”,“垦地河东”,至元代后期,又“足于衣食,无甚贫乏”。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又有进一步发展,有些县当时粮食亩产量达到3~4石。鸦片战争后,各州、县大量种植棉花、蚕桑、麻类、花生等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降幅较大,甚或“亩无栖粮,家无储粟”。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晋南后,兵燹劫掠,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因之凋敝,产粮区的民众“丰年犹多杂谷皮以为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本区粮食亩产仍徘徊在50公斤上下,棉花亩产15公斤左右,全区农业总产值仅29354万元。

民国36年(1947)运城全境解放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5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51467万元,比1949年增长75.3%;粮食总产56493.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28.4%;棉花总产5083.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212.9%。1958年“大跃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和“共产风”,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出现大滑坡。1962 年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农村经济复苏,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65年,全区粮食总产93033万公斤,棉花总产651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100万元。“文化大革命”中,极左路线盛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破坏了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全区粮食总产10年间平均递增仅2.9%,比“一五”时期还低 2.9%;棉花总产也一直未超过 1965 年水平。

图为几个年份全区棉花生产情况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84年,全区粮食总产167 982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3.8倍。1982 年棉花总产8 528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七五”期间,全区经济工作贯彻以农业为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种植业得以长足发展。1990年,全区粮食总产174 267.6万公斤,比 1949 年增长 3.96倍,比1978年增长9.6%;农业总产值 12.49亿元,比1949 年增长4.3倍,比1978 年增长 70.6%。

进入90年代,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多,本区有7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县,6个县(市)被列为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县,2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商品棉基地建设县,3个县被列为省级商品棉基地建设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适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全区粮食总产188 430.6万公斤,平均亩产291公斤,分别比1949年提高4.3倍和5.5倍;棉花总产2996万公斤,平均亩产55公斤,分别比1949年提高1.84倍和3.67倍;农业总收入186.9亿元,人均收入1868.2元,比1955年人均收入33元提高56.6倍。

04

畜牧

运城地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人类较早饲养牲畜的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牛、马、猪、羊等家畜已被人们普遍饲养。《史记·货殖列传》载:猗顿欲富,求教于陶朱公。公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猗顿乃适西河,大畜牛羊生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随着耕种农业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大牲畜已被皮广泛作为役畜和交通工具,畜牧业生产也随之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成为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成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先进的饲养管理方法,并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晋南牛和晋南驴两大地方优良品种。

图为全区天然草地产量分区统计表

本区牧草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天然草地面积约有260.12万亩,牧草品种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草类为主,其次是菊科、藜科及十字花科等草类,分布于全区 13个县(市)的“五山一滩”,即中条山、吕梁山、紫金山、孤山、稷王山和黄河滩。

05

盐池

运城盐池所产之盐,称潞盐,又叫解盐。在唐朝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又称“漫生”法。《水经注》载:“河东盐池谓之監。……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中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靠天日晒盐,不费工本,但产量不稳,质量不高。其所以称监盐、苦盐,原因在此。春秋战国时其期,出现垦畦浇晒法的萌芽,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各代,不断改进,到了唐代,此法臻于完善。

图为1949—1985年盐产量表

潞盐运销的历史始于春秋时期,“猗顿用監盐走记,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商贾运销盐而获益,国家征税而得利。

秦统一六国后潞盐的销区较前扩大。

汉至魏晋南北朝,曾不断更改盐的运销制度,总不外是征税和专卖更替。

隋开皇三年(583),实行开放政策,允许百姓采制、运销,不征税收。史书载:“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房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近大悦,时在开皇三年。”隋代,潞盐销区没有明显的疆界和限制。

唐初,仍对潞盐实行开放政策。开元六年(718),姜师度任河中尹,“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

五代时期,“盐产之盛,销区之广,两池(运城盐池)为最”。盐法仍多实行专卖。

宋朝建立后,“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然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之禁。”潞盐运销实行两种办法:一是官运、官销。二是商运、商销。

宋代潞盐销区比唐代更为扩大,各个盐销区均按行盐图运销,严禁越界销售。雍熙年间(984-987)后,盐运销实行折中法。庆历八年(1048)对盐运销实行重大变革,当时兵部员外郎的范祥制订了“盐钞法”,亦即“钞引法”。沈括记述其法是“陕西颗盐(即潞盐)旧法官自搬运,置务拘卖。兵部员外郎范祥始为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盐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异日辇车牛驴以盐役死者,岁以万计,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至此悉免。”钞引法改过去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于国于民都极为有利,为后来诸朝沿袭使用。

元代,盐的销售实行专商运销的引岸法。商人从官买到盐引,每引保盐400斤,在规定的区域内售盐。销区仍沿袭宋朝旧规。中统二年(1261),设解盐司于潞村(今运城市),专办河东盐池盐课。由于潞盐产量减少,陕西、河南两省原食潞盐的地区改食韦红盐和沧盐。大德四年(1300)以后,“课重价昂,引盐不售,有派民收买,入钱县官之历政,民甚苦之”。

明代,潞盐销区为“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泽、沁、辽三州”。隆庆年间(1567-1572),延安、凤翔、汉中改食灵州盐。之后,又屡有变化,潞盐销区有所缩小。潞盐销售,成化以前实行开中法,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这是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和边远地区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制度。办法是政府出榜召商运输米、麦、豆、粟到边塞或边远缺粮地区,政府收粮后,发给领盐凭证的盐引,上边写清所领盐斤数,然后由商人运销到指定地区,即“纳粮中盐”。由于军事需要,成化六年(1470)实行纳马中盐,成化九年实行纳铁中盐。这些办法的实行,开始对扩大销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久弊端百出。弘治五年(1492),召商纳银,不再实行折中法。

民国元年(1912)2月,河东临时盐政处成立后,在扩大销售上,对清政府遗留的苛课进行了某些改革,销往山西的盐,每名减征课银 38.57两;销往陕西的盐,每名减征课银17.8 两;销往河南的盐,每名减征课银 17.625 两,把清朝时的先纳税后运盐的规定,改为运盐后6个月以后再交清课税。又令各潞盐销地的验盐局、理费,增开南禁门,缩短运销河南的路程,以减少运费。

运城解放后,在潞盐管理局领导下,潞盐除细继续允许商人运销外,还成立了国营运销企业--潞盐运销公司,潞盐运销有山西47县、陕西44县、河南31县,共计122县。1950年,根据国家“公私兼制,公私兼运,公私兼销”和“生产归工业,运销归贸易,税收归财政”的盐务方针,实行了产销分离,潞盐运销由中国盐业公司司下设的山西省盐业公司经营。1952年,国家对潞盐实行了公收和统销政策,并逐步把潞盐运销纳入国家统一经营的轨道,并继续行销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一百多个县市。1985年后,潞盐生产运销不再纳入国家计划。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