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大成拳之(9)答疑(下)

360影视 2024-11-29 05:21 4

摘要:答:含蓄是练拳到了比较高的境界身体所能出现的一种状态,它像拉满弓上的箭一撒手箭就出去了。这种状态从生理上讲是身体该用力的地方能用力,不需要用力的地方能彻底的松下来,也就是说该紧的地方能够紧起来,不该紧的地方能松下来,松、紧同时存在。也可以这么说“力欲发而不发的

十四、什么叫含蓄?

答:含蓄是练拳到了比较高的境界身体所能出现的一种状态,它像拉满弓上的箭一撒手箭就出去了。这种状态从生理上讲是身体该用力的地方能用力,不需要用力的地方能彻底的松下来,也就是说该紧的地方能够紧起来,不该紧的地方能松下来,松、紧同时存在。也可以这么说“力欲发而不发的状态”就是含蓄。锻练筋骨是改造人的生理,含蓄状态是锻练筋骨到了一定程度身体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

从意念上讲形容含蓄一般就用“犹如烈马扭丝缰”或是“如同翱鹰下鸡场”。所以说意念是在进行生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像,首先是生理上的变化才能出现“像”什么,这个像什么就是“意念”,意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如果你没进行筋骨锻练,生理没发生变化,不能做到松紧同时存在,还是一般人的生理,光让你想烈马扭丝缰,翱鹰下鸡场你能想出身体那种状态吗?即变你想出来了,身体能处在含蓄的状态吗?能做到一触即发,有感即应吗?练拳要学会举一反三,我讲含蓄的例子已经说出了怎样才能用意练拳,含蓄是这样,其它的拳学概念也是一样,都是通过练筋骨练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通过正确的形锻练筋骨,生理变化了意念就出来了,意念来了可以把意念留住用意练拳。

含蓄状态在技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在生理上可以做到松、紧同时存在,在技击时一旦两力相接它可以马上发力,而不需要做动作上的调整,这也是大成拳在技击时不同于一般技击术的地方。能达到含蓄状态说明筋骨已经练到一个比较高的状态,此时气血充足,而且上下通畅,气也基本上能贯入四梢,这对养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说锻练筋骨是一个养生与技击兼得的唯一的锻练方法。

十五、练习大成拳首先是站桩。桩站到什么时候应该练试力?

答:学习大成拳从站桩入手是对的,站桩的主要目地是练静力,静力就是在不动的时候有力,这种力是靠自身的挣力而有的力,不练站桩的人是没有静力的。

人体百骸有那么多的关节,有哪么多的部位,有那么大面积,静力是一个关节一个关节,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由点到面一点儿一点儿的练出来的。大约静力在人体各关节,各部位出现一半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练试力,练早了没用,说就是“你没力你试什么力呀”。练晚了就耽误进程。试力就是在动的时候让静力出现,动力静力要合,任何时候都要合。动、静之力合上了反过来它还能够帮助站桩,使站桩时即有静力还有动力,动静之力又要合。桩站不好认识不到静力,此时说句专业的话叫没力,在没力的时候去试力白耽误功夫,所以一定要通过站桩知道什么是静力。力的来源不是靠抡,靠动,而是靠自身的挣力得来的,明白了什么叫力再去试力。试力中动静之力合了反过来又能促进站桩、使桩的进步更快、更强。力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是由无力到有力,从力小到力大,永无止境。站桩站到一定程度适时的去练试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练早了练晚了都会耽误学习拳的进程。桩站好了试力练好了筋肉就合了,就是的筋肉若一。站桩主筋,试力主肉。

十六、什么是内清虚,外脱换?

答:“内清虚、外脱换”来自西方印度僧人的“洗髓经”和“易筋经”。南北朝东来在中国传授“洗髓经”和“易筋经”,“洗髓经”中的“洗髓”就叫“内清虚”。洗髓主要是练气、养气、清内障,据说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外脱换”是“易筋经”中的“易筋”,通过易筋使筋变长、竖、顺。据说通过易筋之法可使人变得力大无穷,练洗髓和易筋之法还要吃药。后来这套方法被中国武术家利用并融入武术中。在这之前中国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有了对横、竖力的认识,有了借鉴禽兽之长的经验,但有些东西并不完美,有很多问题并不好解决。比如横、竖力的问题,人在有横力时必无竖力,在有竖力时必无横力,怎样使横竖力同时具备或更加平衡,却没有好的方法。自从有了易筋之法以后这个问题解决了,“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就是这个意思。形意拳中关于“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为翻,起、落、钻、翻”等等有很多论述都是平衡横、竖力的问题的论述。再比如中国武术借签了很多禽兽之长,但怎么使这么多的长处集于一身没有好的方法。有了洗髓易筋之法后解决了集禽兽之长于一身的方法,就是鸡腿、龙身、虎豺头、熊膀、猿臂、鹰爪——等等。洗髓易筋之法解决了养生和技击并存的这个世界大难题。

自从中国武术融入洗髓易筋之法后便已成熟,完善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武文化,后被中国无数个武术大学认为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武文化。在武术练习中称这套方法为“练筋骨”或是“练功夫”,并不叫“洗髓易筋之法”,但这套练习方法是来源于洗髓经和易筋经,中国武术在“练筋骨”和“练功夫”以前也是有很多派,这个拳、那个拳非常多,各有所长,后被“筋骨”、“功夫”统一变成一派,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清朝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失传!

“九要论”与口传心授的东西完全相辅。引用“内清虚、外脱换”很正常,因为他本身就是练筋骨和练功夫的继承人之一,而且运用得很合适很到位,说明把练筋骨和练功夫吃明白了。

十七、少林拳是外家拳吗?

答:少林拳不是外家拳,在很早以前中国的的拳派也特多,分布全国各地,后来因为“洗髓经”和“易筋经”后被各派武术家借用,实践效果良好,都是练筋骨、练功夫,所以是一派,清朝后由于清朝政府把武术打入民间才又出现众多派别,由于众多原因练功夫练筋骨越来越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套路,才出现了内外家之说。明朝以前的武术都是内家拳、少林拳就是明朝以前的武术。

十八、什么叫“持环得中,以应无穷”?

答:“持环”是四面八方的意思,持环的意思就是可以照顾到四面八方,环就是圆的意思。“得中”最难理解的就是得中,得中指的是得“中力”,也就是说“力在中上”,“力在中间”。齐执度先生说力处在十字路口,说的也很形像。对于会站桩的人“力在中上”并不难理解,因为桩站到一定程度力就会处在中间,当自己桩站到这种程度时自然就会理解“力在中上”是怎么回事了。

“得中”的力就是“静力”,静力的力,力就在中上。静力首先由站桩认识、,得到,然后从小到大,要想运用到技击上面还需要练习试力和搭手。静力是筋骨力,只有练筋骨的人才能得到静力。筋骨力的发力是由自挣完成的,自挣力的出现是在人体处于不动中完成的,不动之力就是筋骨力,就是静力。力在中上才能平衡横、竖力,才能做到敌用竖力我用横力,敌用横力我用竖力,我在敌先。只有做到这种程度,在复杂的技击中才能找到横、竖力的平衡,才能“以应无穷”。

其它运动的力是靠抡,是靠动作的幅度完成的。比如,力已经处在中上,如果向左发力它得靠动作往左抡出一尺,这时它的力已经移出中位,如果再往中发力它还回来再往右抡出一尺,来回就二尺,也就是说它偏离中位左右各一尺,共二尺。

得中的力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往左发力,它可以不做任何动作而靠自身的关节一挣就能挣出往左面发的力,这时,他没有动,力还在中上,再往右发力同理。不管往哪个方向发力,都没有动作,身体不动永远处在中位,永不失中。不管技击有多么复杂,力只有两个,就是横、竖力,只要把横、竖力处理好了就能在复杂的技击中永不失中,这就叫持环得中,以应无穷。

要想在技击中做到持环得中,以应无穷,还要具备一个必备条件就是“搭手”。在技击时必须以搭手的形式来完成技击,才能运用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只有通过搭手才能听出对方横、竖力的变化,眼睛看是看不出来的。搭手是两力相接,

两力相接的瞬间是不动的,这时才能发挥“静力”的作用,来控制对方的力,让对方的力为我所用。在技击中如何搭手,如何强迫对方搭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持环得中,以应无穷”一句话牵扯到大成拳站桩、试力、搭手整个训练环节,要想详细解释清楚除非写一本书,我只能简单的解释到这里。大成拳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训练系统,练的好的人,有功夫的人才能在技击中做到“持环得中,

以应无穷”。也只有做到此种境界才能体现中国五千年的武文化!

十九、为什么说技击是“拳之末技”?

答: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把武术研究透了,是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解释这句话其实很难,如果这两方面都有足够的了解的话理解这句话并不难。是武术以外的东西,以至到了清朝武术就被彻底的打入民间,只能在民间流传。

从训练内容上看,在很早很早以前,由于武术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军事力量,它必定受到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绝对大,所以发展很快。从“一拳一腿一刀一枪”到“借鉴禽兽之长”,再到达摩的“洗髓易筋之法”,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的训练内容已经从简单的肌肉练习转为人体深层的筋骨锻练。

中国武术家研发出“筋骨锻练法”,是对人的筋骨功能的开发,时至今日还没有其它的运动能取代,甚至科学、医学也没有研究出筋骨对人体还有这么个作用。练骨可以使人体五脏六腑正常运行,练气,养气使人体气血充盈,练筋可以使气上通下达,阴阳平衡,气贯四梢(毛发为血梢、舌头为肉梢、牙齿为骨梢、手十指、脚十指为筋梢)行成双管路运气。人体运气通常是通过经脉来运行的,

再开发出筋行气是双保险,现在供电还讲究双管路供电呢,可增加保险系数。练筋可以使人力大,人一般情况下是靠肌肉产生力量,通过练筋使筋肉共同发力可以增加人的力量。筋还有静力的功能,产生自挣力,在技击中使用这种力量实在是妙不可言,是当代人难以想像的,中国武术的筋骨锻练法在养生和技击上都有不可想象的神奇功效。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技击术不能养生,不能治病,养生术不能技击。中国武术可以养生、技击兼得,一练双得,就这一点从哲理上讲它肯定有很深很深的道理,只是这个道理至今不能被科学所解释。一旦能被科学所解释,必将对科学、医学、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受益的是全人类。但是他们为什么练拳,练筋骨?决不是为了技击,而是技击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比技击还重要。

中国的武术家有的是为了养生而进入武术圈的,也有的是为了需求技击而进入武术圈的。无论开始为了什么而练中国武术,但练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技击为拳之末技”,中国古代武术的锻练内容也不是专门训练技击的。

二十、为什么有很多人练了很多年拳却都看不懂拳谱?

答: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写拳谱的人一般都是武术大家所为,一般的人没练明白的人是不敢写谱的,也不好意思写。一般的讲武术大家都是练工夫,练筋骨的,他们写的也是练筋骨的一些体会和效果。现在的人一般的都是在练肌肉,练肌肉和练筋骨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两回事,练肌肉的人看练筋骨的人写的拳谱怎么看懂呢,看不懂是正常的,要是看懂了反而就不正常了。练筋骨得到的是静力与动力的合力,练肌肉只能得到动力而不得到静力,这是人的生理决定的。力不一样,用力的方法与法则也不一样。筋骨力用力的方法都在外形不动或不受外形控制的情况下的运行方法,现在的人偏把这种用力之法附加到某一个动作上,他们认为力的运用只能靠动作来完成这怎么能对得上号呢。

现在的人也有写拳谱的,大家也能看懂,但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与老拳谱对不上号。练肌肉的人能看懂练肌肉的人写的拳谱,但看不懂练筋骨的人写的拳谱。练筋骨的人能看得懂练筋骨的人写的拳谱,也能看得懂练肌肉人写的拳谱。练肌肉比较简单直接,全世界的运动一般都是练肌肉的,大家见的多了,听的也多,宣传的也多,自然也就好理解。练筋骨则就不同了,大家一般不容易理解,其实练筋骨才是中国的武文化,五千年的文化!

二十一、怎么把试力写到桩法里面去了,站桩包括试力吗?

答:严格的说,往深层次上说、简单的说,桩法包括试力,桩站到一定程度必须练试力,桩站的再好得到的只是点力,点力的均整,点力的虚实,而要得到线上的力,在一条线上永远得力,得靠试力,得面积上的力(立体力)也得需要从试力上得。站桩可以得到静力,但动静互为根,还得在试力中体会去摸劲。反过来通过站桩试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力得到了面积力、线条力,有了这段经历和经验,再站桩也就不是点力了。虽然还是站着不动,可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力照样能在站桩中得到。温故而知新,站桩与试力的关系就是这样。桩站到一定程度必须要试力,试力做不好影响站桩继续进步,

桩也不会达到很高的境界!从这个层次上讲桩功应该包括试力。搭手也是同理不再详述。大成拳是中国古代武术的继续,它的核心是锻练筋骨,具体的锻练形式是“站桩”、“试力”、“搭手”。粗浅的说站桩是站桩、试力是试力、搭手是搭手,也无可厚非。但从深层次来讲站桩、试力、搭手是一回事,必须练到是一回事才能真叫懂桩、试力、搭手。如果练不到这种程度还不能叫真懂。怎么说都对,站在什么角度说什么话,要跟初练的人就得分开说,而有一定工夫的人就得合起来说,说的场合,对象不合适就不对。

把大成拳的全部都能说到桩上,包括技击,他最后教的就是站桩功,什么事都能在桩中体现。到了这种境界是神意上的事了,做什么动作都无所谓全是神意,这时用他的话说才叫“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神意不是胡思乱思,它是工夫、经历、经验的积累而自然达到的一种程度。切忌还没怎么着呢就想着用神意去练拳,到头来吃亏上当的还是自己。

总之桩功不但包括试力,还包括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只要是拳中的事它都包括,但对于初学者说还是站桩是站桩,试力是试力,不要混为一谈,还是到了一定程度让它们自然结合为好。

二十二、试力是不是应该慢到快,越练越快?否则在技击中怎么运用?

答:试力是越慢越好,而且是越试越慢,

初学试力者慢也没力,快也没力,但要练出力必须从慢中得,越快越得不着力。当然这个力指的是“静力”,慢练久了就有可能得着力,不仅是慢练而且还要停,要经常停、不断的停,动则要慢,不动则停,这样才能得着力,力由慢中得,力由停中得。

力长大了还要知道怎么用,要结合搭手的经验,要在慢中体会,在停中体会,在慢中思悟、思悟不清要停下来,思悟明白了再动,总之要在慢中思悟,要在停中思悟。拳术中有一句话叫“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这是指在技击时,在试力时必须思悟,不思悟寸步难行。

至于在技击时怎样用,中国武术有功夫者在技击时并不是像拳击的动作那样快、快打、打虚,有功夫者是打实,打实就是搭手,通过守中、用中、夺中,去逼迫对方搭手,一经搭手,这种在慢练中得到的力又快,又大,搭上手,比枪快,

像灵机一动鸟难飞那么快,力大比谁的力都大,这种力专门往对方横、竖力转换的中间钻,这中间就是无力,所以它比谁的力都大,它专往对方无力的地方钻。

试力正确的方法是越慢越好,越有功夫越慢,没功夫者想慢都慢不下来。

二十三、形意拳老谱里有一句话叫“像鸽子穿林”,是什么意思?

答:鸽子穿林说的是当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身体里会出现的一种感觉。鸽子穿林说的是鸽子在穿林的时候左、右、上、下方向掌握的非常好,鸽子穿林非常熟练碰不着树,很像武术中的“搬、把”力。

“搬力”指的是能搬东西的力。“把力”指的是在搬东西时比较稳,比如,在生活中端一盆水。一盆水本身有重量需要“搬力”,在端水时不能让水洒出需要稳在拳中叫“把力”。比如在体育项目中的射击就需要“搬”“把”力,托着枪需“搬力”打十环需要稳就是“把力”,只不过射击运动需要的是局部“搬、把力”,而武术需要的是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搬把力,“三节”的“搬”“把”力。

站桩要站出静力,而静力包含“展、抗、横、抖、顺、劈、搂、搬、把、撑”的力,搬把力,就是静力中的二个力。鸽子穿林是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身体感觉的一种像,这个像就是在大成拳所说的搬把力。练肌肉练出来的力不具备搬、把力,只有练筋骨练出的静力才具备搬把力。搬把力在技击中有妙用,搬把力可以使力变得非常具体、具体得像“针尖”。静力是由抽象、虚无中得来,但用起来非常具体,像针尖、像刀刃。

二十四、什么叫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答:“形不破体”是指在技击时要守住中线,在动作上要守住中线。中线是指敌我双方的最近距离,中线守住了,对方在攻击我时必然要避开中线,这样就绕远了,便赢得了时间。只要能守住中线,在敌我双方的较量中已经赢得了先机。

用动作守住中线的关键在于力。这种力必须是静力,这种力的来源是自挣,自挣所发出来的力不须用动作拉,不须要动作的幅度大。用动作的幅度发力是守不住中线的,假设你的动作是在中线上,你一拉动作一有幅度就不在中线上了,自然中线就暴露出来了,这时就叫形已经破体了。所以动作一但守住了中线,就不能再离开中线了,可是又要有攻防的力量,这种力量非静力莫属。

静力的获得要有必须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三节,四梢,三节、四梢具备,人体各关节、各部位就都有了力,这个力非常历害。它是禽兽之长力的总和,鸡腿、龙身、虎豹头、鹰爪、猿臂、熊膀……等,这种力是集禽兽之长且配有自挣力。这种力被王芗斋老先生称之为浑圆力,浑圆力是立体圆不是平面图,浑圆力的力是不出尖的,力一出尖就是局部力,浑圆力是整体力,所以它具有力不出尖的功能。

形不破体与力不出尖的关系:要想做到形不破体,必须有浑圆力做保障,有了浑圆力,力才可以不出尖,只有具备力不出尖的力才能守住中线,才能做到形不破体。可是要知道中线在哪,必须得具备浑圆力的人才知道中线在哪,知道中线在哪,动作肢体在中线上才叫形不破体。

要想做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首先要练出浑圆力(即整体力),只有获得整体力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形不破体。只有横、竖力一起做的人才能做到形不破体,只有横、竖、钻、翻一下就能做出来的人才能做到形不破体。用肌肉发力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是大成拳最高境界,用郭云深的话说是“化劲”阶段的事。对于绝大多数练大成拳的人还是应该多研究基础的东西,基础的东西就是伸筋、练出意、练出静力。

继承大成拳最重要的是要把基础的东西练好,基础的东西练好了,大成拳自然就继承下来了,大成拳就有希望了,一味的研究高层次的东西,而基础的东西则不闻不问不练,高水平的东西必然是空谈。

二十五、大成拳和拳击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总的说来不一样的地方太多太多,一样的地方太少太少,实在找不出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但大成拳和拳击可能有一样的地方,主要谈一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是文化的不一样。大成拳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就有两家,一家是“武学”,一家是“文学”。先有的武学,后有的文学(口传心授),“文学”包括易经、内经、道学、佛学、中医药学……等等,武术是中国人经过长期的真打实搏,积累了非常珍贵的经验,又结合禽兽之长,并借鉴西方洗髓易筋之法而逐渐形成的。

拳击起源于欧洲,欧洲有欧洲的文化,拳击的起源和发展也离不开欧洲文化这块土壤,它的思维方式观念肯定和西方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两种文化的不同使大成拳和拳击在思维方式、观念、对人体的认知程度,训练方法、技击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同日而语。

由于上述所说的大环境,大氛围的不同,所以在对人体认知的程度也大不相同,集中表现在对力认识的不同。

西方拳击认知的是肌肉的力,当然也有局部筋骨力。它也有一个动作反复操练的训练方法,但这种方法只能获得局部筋骨力,而且是被动获得的,肌肉力比较好认识。人们后天工作劳动一使力就是在用肌肉使力,比较直接很容易被人们认识。

大成拳所求之力是“筋骨力”,是“意中力”,也可以说是“意力”。洗髓经和易筋经,被中国武术家学会,并巧妙的和自己的技击经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锻练筋骨法。

这种力不太好被人类认识,它埋在人体深层,如不具备相当深的文化,这种力是很难开发出来了。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马配好鞍”。这种练习可以使筋骨得到很好的锻练,从而改变人的生理。在养生方面可以使人气血充盈、阴阳平衡,提高人体抵抗力从而避免疾病。在技击方面这种筋骨力可产生静力,自挣力,

从而可以在技击时占据“静处”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武术家在几千年的真打实搏中认识到两者交手时有一块静处是取胜的关键,这个静处就需要静力来占领,动力只能用在动处,静处动力是用不上力的。

对力的认知程度不一样,所以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大成拳的训练方法是站桩加慢练,拳击的训练方法大家都知道,我也没什么可说的。训练方法不一样,技击的形式也不可能一样。大成拳的技击形式是“打实”,即“搭手”,拳击的技击

形式是打虚,是避开对方的双手去打击对方要害部位。大成拳在技击时不避对方双手,在对方双手进行防护的状态下继续可以打击对方要害部位,也可以把对方摔出,当然后一种情况必须是大成拳造诣非常高者所为。

在养生方面也不一样,大成拳可以养生治病,患有肝炎、肾炎、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各种病症只要不在急性期都可以练习大成拳,通过练大成拳对治疗疾病还有好处。老、弱、病、残都可以练习大成拳来强身健体,增强抗病能力,

这些都是拳击运动不能为的。拳击是运动,

二十六、问大成拳的发力与拳击有区别吗?如果有是什么?

答:大成拳的发力与拳击的发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拳击的发力的特点是短(时间短)、脆,它的主要目的是击打对手虚处。大成拳的发力是长,发力的时间长,它比拳击发力的时间要长几倍或十几倍。例如拳击一个发力用一秒大成拳的发力可以达到几秒或十几秒。大成拳发力时间为什么长?与它发力的目的有关系,大成拳发力主要目的是打实,即控制住对方的力,把对方的力控制住再实施打击。

比如在技击中两力相接,有时需要把对方的手臂按住在实施打击,在按住对方手臂这段时间里,对方手臂可能要做很多相应的抗衡,或跑、或横、或竖等等,我方要根据对方用力的方向用横、竖力的原则把对方的力粘住,使对方力处在即打不了又跑不了的状态下,这样再实施打击才是最有把握的。这种横竖力的运用比

起拳击直接打虚的力相比是长了许多,力长是没有虚点的意思,有了虚点就是力断了,力断了就不能再算长了。

拳击发力的时间长不了,这是它的生理所决定的,它用的是肌肉力,肌肉发的力人是在憋气的状态,不呼吸的发力长不了。大成拳发力力的来源是筋骨力,筋骨的运力是不受呼吸限制的,筋骨力在运力时人的呼吸始终处在正常状态。所以它的发力时间可以长一些,为什么一再强调站桩加慢练时一定要呼吸自然,

怎么练呼吸都要自然,现在就体现出来了。大成拳的发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遇到重物(对方力的抵抗)它可以运用横、竖力的原则继续前进。拳击的发力一遇重物就受阻不能前进,就像砍砖头儿,砖头扔出去了,遇到重物就落地了。遇不着重物没打上目标自然也就落地了,大成拳的发力好比导弹,它可以受人的控制,力发出后它可根据对方的表现及时修正力的方向直至打向目标,导弹要比枪弹或炮弹更具有效性、有把握,但制造导弹的费用和时间都要比炮弹长得多。

大成拳的发力是在动中寻求静处,在静中寻求动处。没搭手没有两力相接时为动处,在动中寻求搭手,寻求二力相接,一旦两力相接是静处,在静处要能动,

这在形意拳是叫“动以待静有借法、静以动处有上法、借法容易上法难。”大成拳动、静之说学问很深,为什么我一再强调要研究动、静之说,现在就看出来了,

不练好基本功,功夫练到这份儿发现用不了。返回头再练基本功可就绕了远了。

其实不光是拳击,纵观世界上一切技击,它们的发力都是一个原理,不管是拳打,还是脚踢,都是打虚,本质上是一样的。最可怕的是现在就连中国武术家都在运用拳击的发力进行武术对抗,这样做最大的危害就是等于鼓励武术运动员

学习运用拳击的发力,研究肌肉的训练,而中国武术特有的发力、筋骨力则没人去研究,这种武术发展趋势无疑会丢掉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武术应该为人类所谋的幸福而无法实施

二十七、您能解释“近了摔,远了踢,不远不近用拳打”这句话的含义吗?

答:这句话不是大成拳学的话,首先,摔人是一搭手用夺位的方法把对方连根催毁,上肢不软,表面上看是把人摔倒,其实用的是中国武术的功夫,而不是跤法。

大成拳的腿法也不是远了就踢,明拳暗腿,抬腿不见腿,抬腿半边空,大成拳用腿是在对方不知道的情况下抬腿踢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对方不能进的情况下可抬腿踢人。

大成拳的训练也没有摔跤一说。试手时经常抬腿踢人,有时还事先把腿先抬起来,令其防不胜防,但这都是在双方功夫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的,有点玩的意思。与水平相当的对手试手,是不轻易抬腿的。

大成拳在技击时表现为摔,实际上不是摔跤,而是为了保护对手。过去武术大家试手是讲究不伤人的,如果要赢对手就不能伤人,如果没这个把握宁可不动也不能伤人。

大成拳在技击时何时用拳何时用腿,主要是看对方的运用情况,大成拳讲究控制对方的力,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控制对方的力。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法为真。

二十八、有两种力:一种是放力,一种是打人的力,想放人就用放人的力,想伤人就用打人的力,说说这两种力?

答:其实是一种力,人练一种力还特难呢,再练两种力怎么可能,再说技击是一瞬间的事,再考虑用哪种力想这可能吗!

力是一种力,这种力是筋骨力,是静力,是自挣力。两力相接后这种力快,在对方横、竖力转换的时候就钻进去了,这时对方是没有抵抗力的,这是所谓打人的力。放人的力还是这么回事,只不过比打人的力要难了,在对方横竖力进行转换时能钻而不钻,能进而不进,等对方一下,等对方有一定的抵抗力,且这种抵抗力还不是的时候再打击对方。表面上看还是打人,实际上力在对方两臂上,真正承受力的地方是手臂不是受打击的部位,再加上夺位(上法)就把对方放出去了。这样做很难,只有王芗斋能做到,他拿捏对方力的火候十分准确,他既有功夫又有经验,十分老道。早了对方不抗打,晚了就打不进去了。能做到前一种打人的力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都做不到。

武术大家之间的试手是打不进去的,双方都是一种力,都快,都没虚点,谁也打不进去,只能靠功力把对方放出去打不着人,所以武术大家之间比武就是见了输赢,也伤不着人,这就是自我保护能力,只能是被对方扔出去,但对方的拳打不到身上,双方攻防都是在手臂上完成的。

二十九、很多拳谱说是“伸筋拔骨”,却说是“伸筋缩骨”,到底是哪个对两个全对?

答:练习大成拳首先要学会伸筋,筋伸到一定程度骨自然会呈缩的状态。伸筋是撑力,缩骨是收力,两个力形成对拉才是一个完整的力,收与撑也能形成自挣力。当然自挣力是由很多很多的挣力组成的,收与撑形成的自挣力是其中之一。

筋伸骨自缩这种说法肯定是正确的,但毕竟是一种感觉,不是科学的解释,将来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会解释这一现象的。

练习大成拳只练伸筋就可以了,不必练骨缩,筋伸到一定程度缩骨是自然达到的。所以伸筋缩骨说和伸筋拔骨说认为并不重要,不会因为这个概念不清影响练拳质量,最重要的是把如何伸筋搞明白了,伸筋搞明白了以下的事是自然的。

关于伸筋拔骨之说,筋伸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种挣力,这种挣力也像拔骨的感觉,挣力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产生收力,因为产生收力是自然的,所以就不提了,只提挣力,如果只说挣力不说伸筋拔骨也是可以的。总之认为伸筋拔骨说和伸筋缩骨说这两个概念不是截然不同的,不影响对拳的认识,不是关键的概念,不必非得弄个水落石出。

三十、拳论中提到“爆炸力”,是不是就是爆发力?

答:“爆炸力”与“爆发力”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爆炸力属于筋骨的范畴,是中国古代武术力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中国的武文化。大成拳练到很高的境界时身体会出现两部分反映,一部分特别紧而剩下的一部分特别松,应该紧的部分越紧,应该松的部分就越松、反差越大。紧能产生撑力,松能产生收缩力,或者说是收力,撑力像一个很结实的外壳,能随时抵抗外力的打击,缩力像是火药随时可以爆发打击对方比较弱的地方,这二种力合在一起才是大成拳所要追求的力。这种力称其为爆炸力,这种力一遇到阻力能自然发力,没有准备期,不用发力之前先松下来再往紧一收发力,这种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松的,同时又是紧的,发力的时候也是这样松紧同时具备,一部分松一部分紧。这就是中国武文化的奥妙之处。这种力而且运用自如,在技击时妙不可言。

形意拳也讲这种力,它不叫爆炸力,它叫炮拳,炮拳似火,“力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飞”,说的是一码事,这种力在对抗中非常快,一搭手两力相接心想事成就是一想的事,意到力到,从搭手时算起比枪还快。

爆发力属于肌肉力的范畴,是西方文化,现在在科学指导下的各项体育运动都会体现爆发力,用肌肉的一松一紧产生出一种力。一松的时候没力是准备发力,一发力就紧,紧就有力了,一松加一紧组成一个发力,再发下一个力的时候还是得先松一下再发力。

这种发力大成拳认为是断续的,松就是断,一松下来就无力,无力就是力断,力一断就会被对手所乘。但看对手是谁,芗斋先生说混击蛮打是有益,但看对手他是谁,碰上有功夫的人一松就会败北。再一个这种力是不可控的,松就无力、

无力就是断,力断了自然就不可控了,所以运用这种发力,一个动作中有很多点是断的是不可控的。中国武文化认为人“有横力就没有竖力,有竖力就没有横力这是人之天性”,就是根据这点来的,大成拳的爆炸力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它的力是不断续的是可控的,它永远在横、竖力中间的位置,“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就是这个道理

三十一、“要&说的去练就错了,不按&的去练就更错了”,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答: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谈拳说的是内在的力也就是静力,也可以说是动、静合一的力。内力有一个特点就是“像”而不是“是”,内力实际上是通过练习筋骨后人体内会产生内力,是一种感觉。对内力、感觉的描述是非常困难的,用语言很难把它描述得十分清楚,只能描述得接近,近似或差不多,但决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比如说“像是空气阻力”说的意思是内力像是空气有阻力但决不是空气就是有阻力,空气是没有阻力的,有也是非常小的练拳要求是很大的力,空气阻力与拳力相比较就太小了应视同没有力。如果在习拳时你真的去体会空气的阻力就错了,但是你不去追求外界的阻力就更错了,说拳是给习拳者指出一个方向,你顺着这个方向走就对了,说的是“像”而不是“是”。一种内力有很多种描述方法,比如说“空气的阻力”是一种描述方法,水的阻力又是一种描述方法,风中的旗,渊中的鱼,身外有物,内外牵挂等,形意拳说与“大自然相呼应”等等还有很多描述。不管有多少描述它们说的都是“像”而不是“就是”。我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把内力练出来了,你就会觉得说的都不太准确,可是让你说出一个准确的像你又说不出来,最后,

你还得用这些话去谈拳”。只有这时候才是真有内力了,老背拳谱按拳谱原话谈拳,一般不具备内力。

不管是谁练对了,练出内力了都是一样的,“内力”只有一种,但是解释内力的语言可就多了,要不然中国武术怎么能分出那么多派来呢。真正的拳只有一个你这么解释,我那么解释。你站在这个角度解释,站在那个方向解释派就出来了。但是蒙不了内行人,内行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不是一回事,还是错误的。

形意讲究“三节”、“四梢”,芗斋先生爱讲“整”,其实整和三节、四梢是一回事。三节练好了就是一节,一节就是整,人整了三节必然是练好了,三节练不

好人整不了,说三节和说整其实是一回事。表面看好像是两个概念,三节是过程,整是结果,你说过程我说结果,说拳的角度不一样,事是一回事。

练的是筋骨(筋肉若一),筋骨在养生方面的作用是清内障,除外碍,在技击中是打实。现代的运动都是练肌肉,在技击中都是打虚,现代体育研究的也都是练肌肉、打虚,现在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在西。

三十二、“习时须先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力发之适当,更由适当发力,利用神光离合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而期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解释

答:“习时须先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什么是节段?节段指的是某个关节或某个部位,不是整体,就三节而言指的是某一节,意思就是力由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练出来的,不可能一下就成整体了。什么是面积?在大成拳中面积是由曲折和正确的姿势形成的。臂和腿是弯曲的,不能太直,不能形成一条特直的线,否则就形不成面积,各个部位要配合好,要严、形成面积后在技

击中才能严。首先从动作上就能护住中,对方从我中线过来总能让我的某个部位给挂住形成搭手。有面积而且每个点都有力才是真面积。什么是均整?均整就是三节,每个关节,每个部位,全身各处都有力,哪都有力人就形成整体了。偏倚就是动,正确的桩是不偏不倚的,人动起来后必然要发生偏倚,在大成拳中一般的说偏倚指的是试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试力中一个关节、一个关节、一点点的求整体力。

“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什么是点力?点力不是一条线,不是整个动作。一个动作能运动出一条线,一条线是由很多点组成的,功夫越好点越多,永无止境。什么叫虚实,身外有阻力就是实,没有阻力就是虚,哪个关节有阻力哪个关节就是实的,反之就是虚的。“点力之均整”就是在不动时是均整的。例如站桩时是均整的,就叫点力之均整。“虚实之偏倚”就是在运动中求虚实,运动会形成一条线,一条线是由很多点组成的,在运动中一点一点的求虚实,也就是说在试力中一个点一个点的求虚实,目标就是在试力时能不能随时、全身都处在阻力中。

“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什么叫“松、紧”?就是在运力的时候是松的,也可以这样说在放松的状态下能使力。在松的时候能使力,这种力就是不断续的力,不亡也。“偏倚之松紧”就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身体能保持松的同时又有力,这时人体就像是拉满弓,箭撒手就出去了。骨如弓,筋如弦,拳如箭,力如火药拳如弹。功夫练到这就属于上乘功夫了。“以试发力之试当”,适当的发力是指两力相接时二人一接触遇到阻力,自动发力。这已经不是纯粹功夫的问题了,还需要一定的实战经历,虚实转换杻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

“更由适当发力,利用神光离合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在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而期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

三节练透了,人体就整了,整体力本身就具有横、竖力,再加上手臂转、腰能旋,身体能摇,这又是一种横、竖力,再加上步法,寸步、快步、整步,又是一种横竖力,纵横交叉,横竖贯通就像是罗网。这种力的混合运用必须是神意的东西,自然的东西。“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法为真,形断力不断,力断神犹连”。这种力练到很高水平的时候都是神的运用,五行相表里,里面的东西好了,必然要反映到外面就是形,这种里外相表里就是神,神是意力的外在表现。

人的三节练透了,三节互相能产生错力。比如手臂往下用力而另外两节往上用力,手臂往左、右用力,身体和腿往相反的方向用力,这种力可以使力更加充实,这种力也是一种自挣力。芗斋先生称这种力为波浪力。

人在使大力的时候身体处在很放松的状态,或者说人在放松状态下能使很大的力,而且这种力很长,不断续,在这种状态下人就会感觉自己的毛发如同竖起来。有了这种功夫在技击时才可能有“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

芗这段话实际上说的是试力和搭手的事,没有相当的桩功基础是不可以追求这种境界的。首先要在桩上追求松紧、虚实、动静等功能,桩上追求的东西都是点上的东西。点上的东西是基础,试力追求的是线上的东西,准确的说是线上和面积的东西,线上的东西有了,再加上正确的形就是面积,只要牵扯偏倚就是试力。线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只有点上的东西明白了,才能追求线上的东西,点上的东西没搞明白,直接追求试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古代武术这么多年也没这个先例。很多人都是为了图快,在没有打好桩的基础的情况下追求试力和搭手,最后走向歧途。

中国古代武术的灵魂就是桩功。

附录:

来源:生活布道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