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侠:糖尿病肾病必看,血糖控好了,肌酐居然自己降了!
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理环节是糖代谢紊乱引发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精准控制血糖可显著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这是我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我是肾内科李同侠医生,专注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快30年。
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理环节是糖代谢紊乱引发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精准控制血糖可显著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这是我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我是肾内科李同侠医生,专注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快30年。
大家好,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蔡倩,肾病患者想要把肌酐控制好,要注意少吃下面这3种早餐。第一种,高蛋白的早餐。肾友如果只吃鸡蛋或者是牛奶,或者是肉类,其实也不是太科学的吃法。对已经有肾脏疾病的人来说,我们知道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表现为尿
许多肾病类型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狼疮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抗GBM病,本质上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们的免疫系统常常处于“过度激活”的状态,在一些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可“点燃”免疫系统,把自身肾脏组织当“外来敌人”一样去攻击。
草木有灵,山野藏珍。今天要说的长节珠就是这样一个宝贝。这味药在民间又叫"肾珠草"、"节节藤",清代《本草纲目拾遗》里记载它"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多生长在云贵川一带潮湿的山谷石缝中,采药人常说"见珠不见叶"形容它圆润的珠状茎节特征。
在门诊,我经常听到肾病患者或家属这样问。特别是吃了普利类(如贝那普利)或沙坦类(如厄贝沙坦)药物之后,看到化验单上肌酐升高,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肾功能更差了?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逐渐衰老,大脑也不例外。大脑衰老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脑萎缩、白质损伤等,而这些变化与认知能力下降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环节,尤其需警惕食物中潜在的高钾、高草酸及植物毒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近年,医师资格考试越来越贴近临床实际。临床工作中,如何应对大量的医学计算公式?「背」!今天特此整理了「十大临床常用计算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不少人都好奇,那些活到百岁的老人们,到底掌握了怎样的长寿秘诀?很多人以为长寿靠的是基因或运气,但其实,长寿也是有迹可循的。
综上研究,IgA肾病,尤其是血尿蛋白尿尚未达标的肾友们,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0.5g,可以将鱼油作为补充方案。肾移植肾友也可以考虑补充鱼油。不过需要提醒,鱼油不是万能神药,小伙伴们理性对待。而且也不是所有市售鱼油产品都适合,临床研究所用鱼油纯度更高(虽
从生理角度来讲,体内的尿酸都是由一种叫“嘌呤”的物质代谢后而产生的废弃物,体内嘌呤内源性占了80%,剩下的20%就是从食物中获取。所以单从饮食来讲引起体内嘌呤增高并不是最主要因素,真正导致体内嘌呤增高,代谢异常产生的尿酸增高的原因可能也下面这些原因有关。
肾小球滤过功能是肾脏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常用肾小球滤过率GFR(ml/min)或估测的GFR[eGFR, ml/(min:1.73m
肾小球滤过率低怎么修复?还能恢复正常吗?有的能修复,有的不能,千万别信那些提高肾小球滤过率99%有效的夸张宣传。基本化验、基本病理都不分析,修复啥肾小球滤过率。对于肾小球滤过率是在几周、几个月(3个月之内)迅速下降肾友,有希望恢复肾功能。因为这种患者通常是由急
肌酐检测是专为与Ethos/Exocell的特异性白蛋白ELISA试剂盒配套使用而设计的,能够将结果以尿液中每毫克肌酐对应的微克数蛋白(例如白蛋白)的形式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通常被用作标准化值,以便比较不同样本。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超过8.5亿人,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深受其扰。若不及时干预,肾病可能进展至肾衰竭,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2025年3月1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为“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
说起肌酐(Creatinine),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肾不好”。确实,它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由肌肉代谢产生,再由肾脏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肌酐值相对稳定,但如果肌酐突然升高,往往意味着肾脏排毒能力下降,甚至有肾衰竭的风险。
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被定为世界肾脏病日,今年的世界肾脏病日是2025年3月13日,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
人体内的肌酐主要有2个来源:一是内源性肌酐,由肌肉代谢而来;二是外源性肌酐,由肠道吸收而来。
内容资料来源1. 曹莉, 《糖尿病性肾病的机制及防治策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21.2. 王东, 《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及临床管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3. 李静中, 《糖尿病与肾损伤的分子机制》, 《中华肾病杂志》,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