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都已经降到了120/80,还有必要继续服药吗?可不可以减点量?
这些疑问都很合理——没人愿意长期吃药,更没人愿意不明不白地吃药。那到底该不该继续吃?是否可以减药?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聊一聊。
这些疑问都很合理——没人愿意长期吃药,更没人愿意不明不白地吃药。那到底该不该继续吃?是否可以减药?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聊一聊。
老杨今年63岁,平日喜欢散步、打太极,生活充实。可最近半个月,邻居们发现他不见了踪影。原来,老杨从半个月前开始频繁头晕、头痛、心慌,稍微活动就疲惫不堪。起初他以为休息不足,但症状持续未缓解,最终决定就医。
在我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高血压患者始终占据门诊的半壁江山。不少患者拿着一大袋药物,无奈地说:"医生,我这辈子是不是要一直吃降压药了?"这种对药物的过度依赖与恐惧,其实是对高血压认知的最大误区。今天,我想从医学专业角度,告诉大家一个真相:高血压治疗不应该只靠药物
2025年5月,一位14岁的中学生因突发头痛、呕吐被送医,经检查发现血压高达160/110 mmHg,确诊为高血压危象。他的父母震惊不已——“孩子平时看起来很健康啊!”这个案例并非孤例。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4.5%,且正以每年0.8%的速度攀升。更
王阿姨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半年前体检,血压高达168/105mmHg,医生诊断为"高血压2级",开了降压药。然而,三个月后她停药了,因为血压降到了118/79mmHg。"降压药我也停了,不然血压太低",她笑着告诉前来随访的社区医生。医生惊讶地翻看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当超过一半的高血压患者每天被迫吞下那些可能带来头晕、乏力、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的降压药时,有些人却悄悄地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让那个令医生皱眉的160/100mmHg数值,慢慢回归到理想范围。
当身体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时,我们应当提高警惕,特别是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者愈加严重时。在众多慢性疾病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而血压控制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至关重要。近日,中国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全国协作项目(ChinaHEART)研究最新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饮食模式与血压调控》,中国循环杂志,2023《运动处方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2022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往往在患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破坏血管健康。,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7亿,每年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死亡病例超过100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22年《柳叶刀》心血管专刊,2023年4月
您可能听说过高血压,也知道血压高了不好,但您是否了解过“低压高”?有些人可能会疑惑,血压不是应该一起升高吗?为什么会出现只有低压升高的情况?低压高到底是不是高血压?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血压问题——低压升高。
高血压是如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被称为“无声杀手”。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会对心脑血管、肾脏等器官造成长期伤害。
高血压不控制,会损伤心脑肾等靶向器官的健康,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说,高血压的表现往往也不一样,经常会有朋友问:低压(舒张压)高更危险,还是高压(收缩压)高风险更大?
华子告诉他,不用急于药物调整,如果收缩压可以达标,那么舒张压可以暂时忽略。因为最近有项研究结果,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要收缩压可以达标,舒张压稍高一点儿并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血压作为一种定量信息,给我们至少提供了4个数据: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和脉压差(PP),然而如果问一个麻醉医生:您认为手术中的血压高到什么程度,或者血压低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您需要开始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