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有深意——怀念张祥龙老师
一直以来,我自己都觉得和张祥龙老师很亲近,也许是因为祥龙老师和我的老师倪梁康老师很近,也或许是因为我和祥龙老师的学生朱刚兄很近。当然这种近只是外在的,慢慢地我越来越发现,祥龙老师给人的那种亲近感更多是源于他自身的“气象”。
一直以来,我自己都觉得和张祥龙老师很亲近,也许是因为祥龙老师和我的老师倪梁康老师很近,也或许是因为我和祥龙老师的学生朱刚兄很近。当然这种近只是外在的,慢慢地我越来越发现,祥龙老师给人的那种亲近感更多是源于他自身的“气象”。
在喧嚣与奔忙的时代,一种深邃的生命意义指向了内在的平和与清醒的临在。活着,是为了培养内心的宁静、深刻的觉知,全然体验当下的每一刻,摆脱对过去未来的执着,在简单存在中找到深刻的满足。这种状态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是穿透纷扰触及存在核心的智慧。
本文突破传统唯物论“大脑产生意识”的既定框架,从哲学思辨、量子力学启示、意识体验的自主性等维度,论证意识的原发性与大脑的“意识载体”属性。通过剖析意识对大脑认知的构建作用、量子现象中意识的潜在影响,以及主观体验与客观大脑的非对称关系,提出“大脑存在于意识之中”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胡塞尔因他的“非雅利安”血统而被解除大学教职。他于1938年在孤立无援和饱受歧视中辞世,此时距离二战爆发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埃德蒙德·胡塞尔是20世纪的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里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我们在怀疑论的洪流中沉沦,继而放弃了我们自身对于真理的坚持。”这段文字引自胡塞尔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
2025年第6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现象学视角下的‘基础设施隐喻’”、“信源可信度与纠正方式如何影响虚假信息纠正”、“网络平台‘媒介化调解’的传播失范及善治准则”、“技术、平台与数据”、“社交媒体用户审美引领机制与结构”、“主播类型、生存伦理与直
现象学并非固定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场思想运动、一种哲学姿态。“回到实事本身”关注的是意识的发生、生存的经验、意义的建构。现象学家乐于凝视那些被传统哲学和日常认知忽视的范畴,比如身体、情感、潜意识、遗忘、缺席、边缘领域、日常生活等等。
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高宣扬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妹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梦石、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汉书和张子鉴共同策展。展览以“生命之光”为主题,以“光”喻生命之本源,亦寄托中日和平与世界共融的美好愿
摘 要在现象学的视角下,采用“基础设施隐喻”探索媒介空间,是媒介本体论研究的一条重要理论线索。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为参照,麦克卢汉运用“外观/背景”模型将媒介视作提供隐蔽环境的无形背景,芒福德的“容器型技术”将媒介进一步上升为人类存有的栖居之所。库尔德利与
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更是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及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石。从教育现象学视阈审视,当前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过度倚重技术应用、本质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等倾向,导致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技术赋能异化引发
今天的现象学不只是一种概念化或技术化的哲学,而是作为一种哲学实践和跨学科的方法在许多经验科学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广泛而深入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象学访谈技术的运用。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这种以第二人称式的双向建构为特征的访谈是“现象
哲学思考存在之意义,其传统的方式是以意识或意志的“意向性”将“意义”(幸福、极乐、自由、尊严)“预设”为生存的“终极目标”,置于逻辑上“绝对在先”的本原(开端arche:本原)予以审理,哲学因而变成对理性推理的最终前提及其限度的反思。在此意义上,思考“趋势”乃
黑塞在《德米安》里描述了这样一种状态:“我看到我的朋友还坐在那里,和往常一样直挺挺地坐着,姿势良好。然而,他看起来就是和平常完全不同,身上有某些东西离开了,又有某些东西围绕着他……原以为他闭上眼睛,却发现他的眼睛是张开的,只是目光空洞,呈现呆滞的状态,他似乎正
宗教学的诞生倘若以Max Müller(1823-1900)的《宗教学导论》(1870)问世为标志,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了。学界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大致会以世纪的交替为分水岭概括其发展阶段,一个是19~20世纪之交,这是“宗教起源论”时期,在该时期的宗教
大脑空白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其定义多种多样,从“昏昏欲睡”到“完全失去意识”。4月24日,一篇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认知科学趋势》的评论文章中,一组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总结了我们对大脑空白的了解,其中包括他们自己观察人类大脑活动的研究成果。
我已经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这个问题的。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讨论过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一是传播何以可能,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另一个是媒介的本质,也许需要另外一篇文章。在明经讲堂、南大新传读书会,我尝试讲过胡塞尔的第五沉思与传播学,哈贝马斯交往行
形容词:phenomenal,意为“现象的;非凡的;显著的”。例如:“He has a phenomenal memory.”(他有非凡的记忆力。)
英语 social non 现象学 phenomenon 2025-04-24 00:00 20
老干直播课上,他讲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现象学还原——撇开所有预设,看见事物最原始的呈现方式。就像摘掉所有滤镜,用婴儿般的眼光看世界。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在哲学史上,“我思”(拉丁语:cogito)与“思维”(thinking)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层次不同的概念。
现象学诞生之后,古已有之的传统为之一变:“哲学与诗歌的官司”变成了“文学与哲学的对话”。“官司”出于分歧或纷争,“对话”趋于共识和交融。可以从三个层面考察文学与现象学的对话:(1)曾有对话的回顾;(2)对话可能性的反思;(3)对中国文学与现象学之对话的展望。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