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与思维的比较
在哲学史上,“我思”(拉丁语:cogito)与“思维”(thinking)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层次不同的概念。
在哲学史上,“我思”(拉丁语:cogito)与“思维”(thinking)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层次不同的概念。
现象学诞生之后,古已有之的传统为之一变:“哲学与诗歌的官司”变成了“文学与哲学的对话”。“官司”出于分歧或纷争,“对话”趋于共识和交融。可以从三个层面考察文学与现象学的对话:(1)曾有对话的回顾;(2)对话可能性的反思;(3)对中国文学与现象学之对话的展望。曾
作为一本自创刊以来就把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探索与争鸣》于2025年迎来了创刊的第40个年头,并出版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探索与争鸣》创刊40周年青年学人专刊”,力图更好地呈现新一代青年学人的学术新貌
由于发音器官必须从身体整体的维度来审视(如作为胸廓的功能),大脑的语言中枢也必须被置于大脑整体(如作为书写中枢的功能),那么语言惯例的生产者是否是作为整体的身体,即所谓的精神?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由伯特兰·罗素开创的分析哲学方法在英美和其他讲英语的国家的哲学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在德国和法国,哲学却有一种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在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中表现出来了。现象学将所谓事物的客观性撇在了一边;而是建议我们在人
二十世纪哲学与生命哲学和实用主义一样大都带有一种抛弃康德的倾向,在这个世纪的上半期繁荣起来的现象学也是如此。抛弃康德也表现在人们向康德以前的思想家如经院哲学家、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复归。虽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并不是完全没有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但是真正给他指
一是“悬搁”经验生活和科学,以裸露“纯意识”,胡塞尔没有察觉到意识是一种主客互为作用的关系形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形态。所谓”悬搁”和“”纯意识是不切实际的。
内容提要:胡塞尔在“论《觉者乔达摩语录》”(1925年)的书评与“苏格拉底-佛陀”(1926年)的文稿中对哲学与佛教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思考了佛教思维与哲学思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讨论在此语境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自主与他主之间关系,同时也对现象学的“悬搁”与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现象学文库》,分《现象学原典译丛》和《现象学研究丛书》两部分(陆续更新中)。前者收录现象学运动中重要思想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Max Scheler)、扎哈维(Dan Zahavi)等人的著作;后者收录当代中国学者如倪梁康、孙周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他们已经生活在实质性的全球化时代,发展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喋喋不休地谈论着的“开发区”(development area)、“发展计划”(developmental plan)、“可持续性发展”(sustainab
development 现象学 俞吾金 2025-02-07 10:33 11
自2014年从哥本哈根大学主体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Subjectivity Research)博士毕业,倏忽间已是十年之久。其间致思之路偶有长进,自己关心的课题也从传统现象学慢慢转向其他更具交叉学科性质的问题,例如社会认知、情绪等,研究视野也更多
在图像美学的发展中,技术历来都是核心动因。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然呈现出了全面性、深度性介入图像生产的态势,从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到AI图像编辑、AI+影像、AI+VR/AR,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图像的生成方式、提高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