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圆满落幕 逾30万人次参与
香港文化旅游地标西九文化区于6月在上海举办的“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圆满落幕,西九与上海六个著名文化艺术机构及场地携手呈献七大文化艺术节目,至今吸引逾30万人次通过现场或线上方式参与,其中包括两地文化艺术界领袖、艺术家、文艺爱好者、 学生和市民。
香港文化旅游地标西九文化区于6月在上海举办的“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圆满落幕,西九与上海六个著名文化艺术机构及场地携手呈献七大文化艺术节目,至今吸引逾30万人次通过现场或线上方式参与,其中包括两地文化艺术界领袖、艺术家、文艺爱好者、 学生和市民。
看建筑展定然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展。建筑本就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涉及数学、物理学、土木工程学、图像学和材料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美”是最后一个才要考虑的因素。而在一栋建筑诞生之前,它的“胚胎”也很重要——手稿、地图、设计图纸(包括各种方案)、测量图纸等
🎁逛展像拆盲盒,从早期手稿到卢浮宫金字塔模型,看着建筑从图纸里 “长” 出来,贝老把光影和几何玩出花,每个空间都藏着对 “美” 的极致追求
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中国大陆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展陈精选400余件珍贵藏品,涵盖建筑草图、实体模型、历史照片、影像记录及文献档案,多件展品系首次在内地公开展示,建筑爱好者不能错过!
上海西九文化周18日正式在沪开幕。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当天在上海出席相关活动时表示,“西九”是香港的文化品牌(IP),期望与不同范畴的知名IP合作联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的“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6月5日-9月7日)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西扎个人回顾展。策展人安东尼奥·乔彼纳10岁起就与西扎相识,近日他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的专访,他表示,建筑不是出于建筑师一时的美学冲动,对西扎来说
当时我收到了一封来自Aric Chen的邮件,他是M+博物馆的建筑首席策展人。我原本以为他只是想找我要一些我父亲的资料,但实际上,他是想和我父亲见一面。因为Aric有一个想法,想为父亲策划一个关于他人生的展览。
在市场这片充满诱惑与凶险的海洋中,多少交易者倾注心血,沉溺于复杂图表、玄妙指标、海量信息洪流,试图抓住每一缕行情,结果却往往迷失方向,身心俱疲。
首先鸣谢李克先生对罕见资料的寻找和发现。原文最后一次编辑于6月9日,本题头为【千粉特辑】,现不再重新编辑,稍加增改后,便发布,否则各种残文断篇难以整理。
日前,“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特展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为我们勾连起了贝聿铭与上海之间的联结。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的启航之地。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直到1935年赴美留学,这八年间,贝聿铭主要居于上海,偶尔去苏州,穿梭于具有特定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门口排起千米长队。贝聿铭建筑展日均接待超6000人,外地观众占比40%。这场名为"人生如建筑"的展览,让百年建筑大师突然成为流量明星。
上个周末恰逢5·18国际博物馆日,当代馆PSA迎来历史性一幕——双日观众量突破1.2万人次,5月18日当天进馆总人数为7126人,刷新开馆以来当日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一位建筑设计师何以引爆一座城市的情感共鸣?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关注近期展览,在上海,新开的展览除了“星丛——中西典籍互鉴展”,还有“2025西班牙艺术季”带来的天才建筑师高迪的主题联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则在最近创下参观人数新高。
上个周末恰逢5·18国际博物馆日,当代馆PSA迎来历史性一幕——双日观众量突破1.2万人次,5月18日当天进馆总人数为7126人,刷新开馆以来当日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一位建筑设计师何以引爆一座城市的情感共鸣?
上个周末恰逢5·18国际博物馆日,当代馆PSA迎来历史性一幕——双日观众量突破1.2万人次,5月18日当天进馆总人数为7126人,刷新开馆以来当日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一位建筑设计师何以引爆一座城市的情感共鸣?
传奇建筑师贝聿铭的首个全面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于4月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向公众开放,当天恰好是他的109岁诞辰。1981年的4月25日,实践遍及全球的贝聿铭首次到访上海同济大学,在文远楼做演讲。自开幕以来,PSA七楼展厅外几乎每天都
古往今来,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塑造了我们的世界,使它不仅具有功能性,而且具有美感。本文深入研究了一些最著名的建筑师的生活和作品,他们在现代建筑和整个设计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6月即将到来的“2025年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点项目之一,《贝聿铭:人生如建筑》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巡展。本次展览的展期由2025年4月26日至7月27日,并将在6月19日邀请贝聿铭之子、贝氏建筑事务所董事长贝礼中和艺术家徐冰展开对话。此前,该
在一张以竖版黑白照片为主体的展览海报中,贝聿铭仰头走上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室内台阶,阳光正透过玻璃和钢架结构的顶棚洒落进来,在他身旁的墙壁上留下大小不一、层次丰富的三角形光影。这些光影像是一片网络,又像是一幅抽象的蓝图,它们四散绽放,仿佛是在用无声的几何学方
今年,中欧迎来了建交50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体,中欧既未陷入美式霸权思维主导的零和博弈,也非地缘政治框架下的被动接近,而是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开拓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文明对话之路。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种超越意识形态对抗的关系模式,愈发彰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