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i,听说了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罗金晋博士生把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APASL青年研究者奖)收入囊中啦。他和团队“玩转”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用大数据“解锁”了全病因慢加急性肝衰竭(ACL
Hi,听说了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罗金晋博士生把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APASL青年研究者奖)收入囊中啦。他和团队“玩转”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用大数据“解锁”了全病因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诊断新姿势!他们将诊断标准和预后评分系统升级,犹如为患者装上“生命加速器”!期待这位活力满分的科研达人,继续“肝”出更多惊喜!
重构ACLF诊断金字塔
罗金晋所在的李君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诊断与预后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以肝功能急性恶化及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近年来,随着全国乃至全球肝病病因模式的演变,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比例逐渐下降,酒精性、药物性及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比例持续上升,但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体系。因此,该团队旨在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队列研究,探索并验证适用于全病因的ACLF诊断标准及预后评分系统。
研究纳入5 288例中国全病因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及肝功能急性恶化患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评估欧洲CLIF诊断标准与中国COSSH-ACLF标准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欧洲标准相比,中国COSSH-ACLF标准可额外识别22.6%的危重患者(包括14.2%非乙肝病因患者和27.6%乙肝病因患者)。这些患者虽未纳入欧洲ACLF诊断范畴,但已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及短期高病死率。此外,应用COSSH-ACLF标准后,患者呈现更合理的金字塔式分布(一至三级患者数量递减,病死率递增),有助于识别更多处于早期治疗黄金窗口期的患者。
第二部分验证现有ACLF预后评分效能。研究发现,COSSH-ACLF2.0与COSSH-ACLF1.0评分预后效能相当,但优于CLIF-ACLF及其他评分系统。由于COSSH-ACLF2.0仅需6项指标且可分层评估预后,其临床适用性更为便捷。
而本次研究主要挑战在于验证环节,因结论基于中国患者队列,其普适性存疑。在导师李君教授的指导下,团队与欧洲EF-CLIF团队合作,于三个非亚洲队列中成功验证了研究结果。
该研究为ACLF的早期诊断与精准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证据,有望优化患者临床管理、降低病死率,并为全球ACLF研究的协作与标准化提供重要参考。
殊荣助力迸发科学火花
罗金晋回忆称,其研究过程中曾有一段令人振奋的经历。在完成数据整理并开展初步验证时,团队发现COSSH-ACLF系列评分在多个队列中均展现出优异的预测准确性,尤其在非乙肝患者群体中表现突出。由于评分最初基于乙肝队列开发,其在非乙肝队列中的效能此前尚不明确。当观察到这一评分体系在非乙肝患者中同样具备高预测价值时,他对此感到尤为振奋,认为该发现不仅验证了研究的科学性,更提示其成果可能具有广泛的临床适用潜力。
获悉自己获得APASL2025青年研究者奖时,罗金晋既激动又意外。他首先对各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特别强调了科研过程中各位指导老师的悉心帮助。他认为,该奖项不仅是对个人及团队科研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研究临床价值的肯定,这使其深切体会到科研工作的深远影响力,也坚定了未来追求更高学术目标的决心。他强调,这一荣誉为后续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将继续深耕ACLF领域,直面科研挑战,力求通过持续探索为肝病患者提供更优诊疗方案,为肝病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者简介
罗金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队列与机制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
来源:科学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