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桑黄多糖增强机体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08:48 3

摘要: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高发恶性肿瘤,因高侵袭性和免疫逃逸特性,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 25%。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抑制肿瘤的关键防线,其表面活化受体 NKG2D 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配体(如 MICB、ULBP 家族)激活杀伤

出版日期:2023

发表刊物:《中国免疫学杂志》

论文作者:张正平,李坤正,巨虎,刘熹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高发恶性肿瘤,因高侵袭性和免疫逃逸特性,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 25%。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抑制肿瘤的关键防线,其表面活化受体 NKG2D 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配体(如 MICB、ULBP 家族)激活杀伤效应。然而,脑胶质瘤细胞常高表达抑制性配体 MICA、ULBP2/3,低表达激活性配体 MICB、ULBP1,导致 NK 细胞功能受限。桑黄多糖作为桑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前期研究证实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但其是否通过调控 MICB/NKG2D 信号通路增强脑胶质瘤免疫监视尚不明确。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团队通过体内实验,首次揭示桑黄多糖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脑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实验方法

一、动物模型与分组

模型建立:采用 GL261 细胞株颅内接种 C57BL/6 小鼠,成功构建脑胶质瘤模型(建模成功率 92%),HE 染色显示典型病理特征: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相增多、新生血管异常增生。

分组干预:设对照组、模型组、榄香烯组(100 mg/kg)及桑黄多糖低 / 中 / 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灌胃干预 4 周,检测瘤重、抑瘤率、病理变化及免疫相关指标。

二、核心检测指标

肿瘤抑制效应:称重法计算抑瘤率,HE 染色观察细胞变性坏死程度;

NK 细胞浸润:CD57 抗体标记检测瘤组织 NK 细胞密度;

信号通路分子: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MICA/MICB、ULBP1-3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

NKG2D 活性:磁珠分选 NK 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 NKG2D 受体活性。

实验结果

一、肿瘤生长抑制与病理改变

抑瘤效果显著:桑黄多糖各剂量组瘤重均低于模型组(P

促肿瘤细胞坏死:HE 染色显示,高剂量组瘤组织细胞密度显著降低,异型性细胞减少,坏死区域扩大,接近正常组织边界。

二、NK 细胞浸润与活性提升

浸润增加:桑黄多糖中 / 高剂量组 NK 细胞浸润量显著高于模型组,高剂量组达峰值,较模型组提升约 2 倍。

NKG2D 激活:流式检测显示,桑黄多糖组 NK 细胞表面 NKG2D 活性随剂量升高而增强,高剂量组活性(57.34%)接近对照组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36.89%)。

三、MICB/NKG2D 信号通路调控

配体表达逆转:模型组高表达抑制性配体 MICA、ULBP2/3,低表达激活性配体 MICB、ULBP1;桑黄多糖干预后,MICA、ULBP2/3 表达显著下调,MICB、ULBP1 表达上调,呈剂量依赖性。

蛋白水平协同:Western blot 结果与 mRNA 表达一致,证实桑黄多糖从转录和翻译层面双重调节信号通路分子。

实验机制

一、解除免疫抑制:抑制负性配体表达

脑胶质瘤细胞通过高表达 MICA、ULBP2/3 与 NK 细胞 NKG2D 结合,诱导受体内化降解,削弱杀伤功能。桑黄多糖抑制这些负性配体的表达,减少 NK 细胞功能耗竭,恢复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

二、激活正向信号:上调激活性配体

MICB 和 ULBP1 作为 NKG2D 的功能性配体,其表达增加可增强 NK 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力,促进细胞毒性颗粒释放和细胞因子分泌(如 IFN-γ、TNF-α),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重塑免疫微环境。

三、增强受体活性:提升 NKG2D 表面丰度

桑黄多糖通过未知机制(可能涉及 JAK-STAT 或 MAPK 通路)抑制 NKG2D 内吞,维持其在 NK 细胞表面的高活性状态,持续激活下游杀伤信号,如穿孔素 - 颗粒酶通路和 Fas/FasL 凋亡通路。

结论

桑黄多糖通过靶向 MICB/NKG2D 信号通路,打破脑胶质瘤免疫逃逸僵局,为恶性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天然药物与固有免疫结合的新范式。其剂量依赖性优势和多维度调节机制,彰显了传统药用真菌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价值。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深入,桑黄多糖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希望。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来源:千济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