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史学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史学的出现,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史学新思潮,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史学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史学的出现,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史学新思潮,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较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更注重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促进了政治文化史、微观史、日常生活史、思想文化史、情感史、感觉史等诸多新领域的开拓,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史学名著。在此分享23种新史学著作,与读者一起走进史学的新世界!
1.《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一部新颖独特的微观史研究,黑死病阴霾笼罩下的一场战争。
[美] 威廉·卡费罗 著
朱明 徐海冰 译
14世纪中期,黑死病阴霾笼罩整个佛罗伦萨,与此同时发生了另一场灾难——“彼特拉克的战争”。因为挚友遭遇豪强乌巴尔迪尼家族的抢劫和殴打,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致信佛罗伦萨执政官,呼吁这座城市向这一显赫家族宣战。
这是一部围绕佛罗伦萨反对乌巴尔迪尼家族之战而展开的微观史新作。作者将战争与瘟疫叙事相联系,通过详细解读档案中的经济数据,尤其是士兵的工资数据,重新审视佛罗伦萨的雇佣兵、公职人员,以及政治、经济体制,试图揭示瘟疫和战争带来的影响。
本书将经济、军事、文学和社会历史等都纳入对瘟疫后佛罗伦萨社会的考察中,探索了一种分析性的叙事,是一部结合了军事史、经济史和文学分析的独创性研究。
2.《卢丹城的中魔》:眼见是否为实?这是一个关于发疯、折磨、虚伪、聪明的戏剧表演和巨大勇气的奇妙故事。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 著
申华明 译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最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更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宗教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3.《特伦托1475:一场血祭谋杀审判》:著名历史学家夏伯嘉倾力之作,采用微观史的叙述手法,讲述一曲犹太人命运的挽歌。
[美]夏伯嘉 著
胡芷妡 译
反犹主义有着漫长的历史。本书采用微观史的叙述手法,以15世纪意大利特伦托的一场血祭审判为案例,叙述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三个犹太人家庭遭遇冲击、破碎并湮没在历史中的命运。
4.《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何以逃避历史之恐怖?以何应对生活之不安?思考西方社会如何应对危险与危机。
〔美〕特奥菲洛•鲁伊斯 著
付有强 译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5.《西方青年史》(上下卷):一幅广阔而富有质感的青春图景,对青年全景式记录,时代塑造青年,青年亦雕刻时代。
〔法〕乔瓦尼•莱维
〔意〕让-克劳德•施密特 主编
张强 柳玉刚 申华明 奚瑞森 译
这部书选取各历史时段(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现当代)的青年形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揭示和强调青年的“过渡性”特征,认为这是青年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因所在,并解读青年在历史中的地位。
6.《炼狱的诞生》: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代表作,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7.《档案之魅》: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的代表作之一,被不少历史学家同行赞为经典作品。2020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档案之魅》被公认为史料研究的经典之作。
〔法〕阿莱特·法尔热 著
申华明 译
8.《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一部兼具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环境史典范之作。
[英]T. C.斯莫特 著
考舸 梅雪芹 译
过去400年间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景观与林业都是“自然之争”的具体表现。本书聚焦自然观念,详细考察了近代以来不列颠北部居民对林地、土壤、水域、山地和乡村的干预行为及其后果,以点观面,窥见 “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之争”。
9.《形成中的学科:跨文化视角下的精英、学问与创新》:探讨了人类认知行为的宏观问题。带领读者在学术世界中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之旅,感受思想史与学术史的魅力。
[英]G.E.R.劳埃德 著
陈恒 洪庆明 屈伯文 译
本书通过对比东西方,尤其是古代希腊和中国,劳埃德逐章探讨了构成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八个基础学科从古典时代直至当代的发展状况,尤其关注精英阶层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思考人类的认知追求是否是超越文化界限的普遍行为。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跨越地域的思想之旅。
10.《西方儿童史》(上下卷):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
〔意〕 艾格勒·贝奇 著
〔法〕多米尼克·朱利亚 著
申华明 译
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的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11.《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为何富足的民族,却因幸福而忧惧?沙玛为我们解锁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密码,唤起我们对现代商业文明的反思。
〔英〕西蒙•沙玛 著
晓庄 译
西蒙•沙玛在这部开创性的杰作中探索了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发明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并生活在被幸福腐蚀的恐惧之中。
在作者笔下,荷兰文化主要不是文学艺术成就,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体制法则,而是在一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有的习惯和集体的记忆。
12.《中世纪的面孔》:他(她)们是中世纪的代言人,中世纪的黑暗面纱下,是否有另一种面貌?
〔法〕雅克•勒高夫 主编
申华明 译
享有盛名的中世纪史家雅克•勒高夫,领衔知名历史学家团队,选择并勾勒生活于4—15世纪的112个著名人物的形象,以人物小传配合同时代相关艺术资料(绘画、雕塑等)的方式,带领读者从内部探索这个极具创造力的历史时期。
这些历史人物在这里是作为证人和历史记忆,揭示了一个与传统认为的、蒙昧的中世纪形象相去甚远的面貌。
13.《革命节日》: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刘北成 译
本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14.《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法国的“小说鉴史”,从对抗走向和解,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周立红 焦静姝 译
对19世纪法国小说的纵览,通过重新阅读9位作家的13篇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 、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
15.《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聆听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法国历史上的十位女性之声,再现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
〔法〕莫娜·奥祖夫 著
蒋明炜 阎雪梅 译
(1)迪•德芳夫人(2)德•沙里埃夫人(3)罗兰夫人(4)德•斯塔尔夫人(5)德•雷米萨夫人(6)乔治•桑(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8)科莱特(9)西蒙娜•薇依(10)西蒙娜•德•波伏瓦
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16.《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
〔美〕林·亨特 著
沈占春 译
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17.《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美〕林·亨特 著
郑明萱 陈瑛 译
“家庭罗曼史”(Family Romance)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
在本书中,“家庭罗曼史”指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
18.《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经典之作,一场诡异的屠猫事件开启探寻法国人如何思考的历史考察。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吕健忠 译
18世纪30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18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
本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19.《圣路易》(上下卷):采用传记形式,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融历史伟人的整体史与生活史于一体,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
〔法〕雅克·勒高夫 著
许明龙 译
勒高夫在书中反复提出“圣路易存在过吗?”这个问题,也不断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
20.《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收录勒高夫关于中世纪的研究文章,论及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概念,以此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21.《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马胜利 译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
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
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22.《罗芒狂欢节》:1578年罗芒城狂欢节,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
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
〔法〕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译
罗芒是法国南部伊泽尔河畔的一个小城,仅有一万余居民。在整个18世纪,该地的宗教冲突时断时续。1578年,当地的一位织毯匠率众,反抗当局收缴附加税。1580年2月,该城依照传统举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不料却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发生群殴,随之发展成为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
《罗芒狂欢节》所叙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这件事虽然特殊且孤立,但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那个小镇中当时的社会组织间的分裂隔膜所带来的仇恨与矛盾。
23.《制造路易十四》:探索“太阳王”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法国历史上最英俊、最伟大、最有艺术家气质的国王,欧洲专制君主的榜样人物,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上乘之作。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英〕彼得·伯克 著
每日一书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每日一词
《新华典故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